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五矿证券]:从三中全会解读国企改革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从三中全会解读国企改革

2024-08-13尤春野五矿证券G***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从三中全会解读国企改革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点评 从三中全会解读国企改革 宏观点评 日期:2024.08.13 事件点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明确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节奏和重点领域。全会强调系统集成与实效,通过一 揽子的改革方案,将市场、国企、民企、金融、人才等生产要素协同调整,推 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企改革从宏观调结构、保民生,中观强产业,微观增效率三个层面分类推进,强调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稳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效率,解决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关键技术受制等问题。预计相关产业政策将由深改委、发 改委及各部委陆续研究出台,指导各行业调整。 改革的逻辑:从自身出发,分类推进,适应新时代需求。改革从自身出发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强调回归主业、提高效率、加强技术创新环节中基础研 究的投入,减少对快钱、短利的过度追求,消弱规模情结,站在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分类推进改革,释放过去垄断行业中较长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例如,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发电与售电已经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体放开,配电网络也有推动市场化的意向,而投资规模较大,对民生保障有高要求的输电网络则由国有电网体系牢牢把控。 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和国内经济变轨的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的方向明确: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率。从国有经济增加值、保障性功能、战略使命三个角度分类考核国有经济。首先,国有企业应配合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优化整体布 局和结构,打通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增强产业链安全,避免盲目扩张。资本应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国企考核将采取增加值、保障性功能、战略使命三个角度分类考核。新的考核体系能够确保企业在实现保障性功能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同时,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并重视全要素使用成本,防止过去追求规模忽视效率的情况再次出现。考核标准将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量身定制,以确保改革既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又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需求。 风险提示:1、政策解读与主意不符,调整方向或现偏差;2、受全球不确定性影响,改革节奏或遭逆风。 分析师尤春野 登记编码:S0950523100001:13817489814 :youchunye1@wkzq.com.cn 相关研究 《如何看待海外衰退交易》(2024/8/6) 《稳增长、促消费、去产能——7.30政治局会议点评》(2024/7/31)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2024/7/19) 《中国制造业,如何从比较优势迈向竞争优势?》(2024/7/3) 《警惕债市风险》(2024/7/3) 《曙光初现——5月宏观环境观察》 (2024/6/21) 《二季度宏观政策:稳经济,化风险》 (2024/6/21) 《淡化时点,关注趋势——美联储6月会议点评》(2024/6/13) 《三中全会历史回溯》(2024/6/11) 《加快政策落地,避免前紧后松——4.30政治局会议解读》(2024/5/1) 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明 确了国有经济在新征程上的改革方向、推进节奏和重点领域。相较过去的单方面改革,此次全会更加强调系统集成与实效,通过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将市场、国企、民企、金融、人才等 生产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协同调整完成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国企改革目标。 此轮国企改革强调从新时代宏观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抓手,分类推进,在制度、创新能力、民生保障等三个主要维度适应新时代需求。改革的方向强调宏观调结构、保民生,中观强产业,微观增效率。在宏观层面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稳定、优化结构布 局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中观层面回归主责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协同产业政策补链强链;微观层面分类推进,使用更加立体、灵活的考核模式,从国有经济增加值、保障性功能、战略使命以及分类考核评价多个维度同步推进,避免出现资源分散导致效率低下和区域内出现垄断的现象。 整体来看,全面推进国企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外部不确定性等风险挑战。预计,各项产业政策将在深改委、发改委及各部委的共同促进下陆续出台,进一步分类指导各行业改革细则。 一、改革的逻辑:从自身出发,分类推进,适应新时代需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企改革就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释放国有资源、资本、人才的生产力,通过推进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达到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历史上,协调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往往是改革的核心,改革的重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 变化而改变,但不会脱离提升效率和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底线两项原则,每一阶段的改革都是在两项原则上满足所在周期的需求而推进的。 现阶段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环境存在重大区别,在前者坏账比例较高的背景下,改革重点在于如何让国有企业有效的运转起来,通过上市等金融渠道融资脱困。 新时代,国有企业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延续政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指导下,结束了三期叠加下工业品价格负增长的困境,在总体杠杆率平稳回落的同时保持了盈利能力正增长。即使从2022年末开始PPI同比增速进入负增长,国有企业整体资产负债表依然保持稳健,这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走出全球不确定性的关键。随后,中央进一步规划实施了新一轮的三年行动方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要求国企在关键领域进一步突破,将更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为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图表1:新时代以来国改政策整理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方案(2023-2025) 二十届三中全会 一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 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 三 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强化国有企业对重点领域保障,支撑国家战略安全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四 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五 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 推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 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六 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 七 推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落实落地 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八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资料来源:发改委,五矿证券研究所 伴随“新三年方案”过半,二十届三中全会根据国有企业目前的良好状态,抓住这一关键的战略窗口,推动国有企业向国家战略要地集中。《决定》提出国有企业进一步遵循分类原则进行改革,强调提高效率,全方位考核。推动国有企业专注主业,加强基础研究,减少对快钱、短利的过度追求,消弱规模情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配合,共同打造、发挥大市场优势。《决定》特别提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这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整体上看,自党的十八届以来,国企改革从微观走向宏观,从自身问题出发,逐层渐进。 分类推进改革,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国企、国资改革始终坚持公有制条件下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过去四十来年,改革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立,股份制改革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到分类改革的逐步完善。此次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机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清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用分类改革的原则来推行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 《决定》指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即国有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国计民生相关且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业务,这部分维持垄断地位。另一类是与市场接轨的业务,这类业务未来将参与市场化竞争,减少政府对其的支持,提高整体行业的效率。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显示可以用两个维度来确立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原则,首先是行业的属性是竞争还是垄断,其次是产品的性质是私人还是公共。行业是垄断,产品则是公共产品,具有满足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保障性功能;行业是垄断、产品是私人属性,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本在控制地位进行股份制改造,此次全会也特别强调了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行业是竞争、产品是私人属性,则可以作为竞争领域,逐步向市场开放。可以将自然垄断行 业分为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环节。按照分类原则,自然垄断行业当中的垄断环节,由国资独立运营。垄断行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可以在其中的部分环节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竞争。在市场化改革领域,民营资本可以自由进入。例如,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发电与售电已经对 各种所有制经济体放开,配电网络也有推动市场化的意向,而投资规模较大,对民生保障有高要求的输电网络则由国有电网体系牢牢把控。 除了要塑造国有和民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全球历史经验观察,市场是优化配置、定价风险的关键,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快速 介入,帮助市场回归理性。大衰退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以及后来的里根改革(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两者的关系需要实现“放得活”又“管得住”,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得手”共同发挥 积极效能,依靠改革开放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将推动资源定价、风险定价回归理性。 例如在金融行业,潘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谈到“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更加关注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随后窗口指导从总量到结构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窗口指导是金融调控的主要工具,但在市场化、金融资产目标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已然过时,其中价格和数量型的指导带来了金融资产定价的扭曲,这种扭曲在随后聚集形成了新的风险,这是金融风险长期为继的主要原因。 二、改革的方向: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率 面对全球不确定性长期持续上升、国内经济变轨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以及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环境下,国有经济在新时代的改革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