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健康需求为益生菌产品赋予个性化与功能化发展新趋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荆婧·头豹分析师2024-08-01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保健及康复食品制造 政策梳理 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行业相关政策5篇 AI访谈SIZE数据 AI访谈 近年,伴随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追求的与日俱增以及对自然疗法认识的提升,胃肠功能调节类益生菌产品在中国医疗健康市场中占据显著地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益生菌在维护肠道健康、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重点关注。在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常见胃肠问题的预防和缓解方面,市场对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益生菌产品正在经历由单一菌株向复合菌株添加的迭代演化,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效益。此外,对于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定人群和免疫调节、肠道屏障强化等特定健康需求,个性化和功能化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已成为行业的新趋势。展望未来,在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需求上行的推动下,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跨学科合作、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市场的拓展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摘要 行业定义[1] 膳食补充剂包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益生菌等,产品研发生产和居民购买服用环节须遵循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以达到最优保健效果。其中益生菌是一类定植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活性微生物,足量摄入可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构成,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可通过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和参与免疫应答调节,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到重要作用。 益生菌按照由菌属细化至菌种而后分为不同菌株的逻辑进行分类及命名,益生菌菌属包含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和链球菌等,其中双歧杆菌菌种包含乳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等,乳杆菌有嗜乳酸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芽孢杆菌包含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等,链球菌中仅有嗜热链球菌可用于食品制造与生产。 截至目前,全球多项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益生菌在调节胃肠道菌群和维护消化系统健康方面具有明显的缓解或改善作用,可用于调节因胃肠功能受损而引发的胃肠炎症、腹泻便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婴儿肠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 行业分类[2] 按照胃肠功能调节机制进行分类,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行业可以分为如下类别: 行业特征[3] 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行业的特征显著体现在消费者对复合功效产品的高度期待、特定人群专属需求的显著增长、益生菌与营养物质组合创新的热门趋势、消费者对产品便捷性的强烈偏好以及政策对新型剂型拓展的积极支持等方面。 消费者消化道管理的精准需求日益提升,引导中国益生菌产品多元化和定制化转型 当前消费者对益生菌产品的效果持有高度期待,促使多家生产企业积极探索具备复合功效的益生菌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市场中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专属需求日益增长,使益生菌与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组合创新逐渐成为品牌研发的热门领域,由此中国胃肠调节益生菌产品迈进“益生菌+”时代。 胃肠调节类益生菌产品在本土市场享有高关注度和市场接受度,市场持续增长潜力凸显 消化道保护类益生菌产品的市场热度和消费者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得益于养生知识的普及和保健品选购便捷程度的提升。在公共卫生防控需求增强和个性化定制模式出现的背景下,搜索引擎用户点击数据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于益生菌产品关注度的持续走高,胃肠道调节益生菌产品因满足了居民对消化道健康的维稳需求而长期占据市场销量之首,市场持续扩张潜力可观。 消费者对益生菌产品的便捷性和适口性提出要求,促进胃肠健康益生菌产品快速创新 中国职场人群对于能够轻松携带并可随时服用的益生菌产品形式表现出显著偏好,为适应多种消费场景,市场中创新益生菌产品需求激增。政策的适时调整,扩宽了益生菌产品的剂型范围,推动软糖、果冻、即食粉剂等便捷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这些新型剂型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高度需求,也为益生菌产品的市场拓展开辟了新渠道。 发展历程[4] 行业发展萌芽期见证了益生菌概念的提出和初步研究成果的面世,科学家们通过对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后续应用的基石。启动期标志着益生菌行业从科研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一时期,政策规范制定与科研成果的 广泛应用推动了行业的初步商业化,中国益生菌产品崭露头角。进入2020年,益生菌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和消费体验的创新引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科研合作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益生菌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深化。 萌芽期1899~1992 1899年,法国儿科医生Henry Tissier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得到长双歧杆菌,并提出双歧杆菌对治疗腹泻有效; 1905年,俄国生物学家Metchnikoff在东欧贫困地区居民人均寿命的研究中发现,居民日常食用的发酵酸奶中存在与长寿有关的细菌,提出细菌并非全部对人体无益; 1930年,日本研究人员代田稔利用干酪乳杆菌制成乳酸菌饮料,并打造“养乐多”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化; 1953年,德国细菌学家Werner Kollath首次使用“益生菌”这一名称来指代对人体生理机能和健康状态有促进作用的含菌补剂; 1965年,一篇发表于Science杂志的论文首次用“益生菌”描述由一种微生物产生的可以促进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1974年,一篇发表于《动物营养健康杂志》的论文中提及的“益生菌”指有益于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此概念定义由此沿用至今。同年《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第8版划分出独立的双歧杆菌属,属内包含11个菌种,双歧杆菌由此从乳杆菌属中分离出来; 1985年,科研人员Sherwood Gorbach与Barry Goldwin从健康成年人粪便样本中分离获得鼠李糖乳杆菌GG,至今已成为全球累计研究数量最多的益生菌菌株; 1989年,肠道微生物学家Fuller将益生菌定义为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且可对宿主起到健康促进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制剂,强调益生菌需为具有活性的微生物,不具活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不属于益生菌范畴; 1992年,Fuller对适宜进行制剂生产的益生菌提出更为全面的标准,包含体内活性保存能力、产生有益作用能力和安全无毒害特性等。 自海外科研人员首次分离得到长双歧杆菌起,益生菌的研究与应用便开启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全球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益生菌的发现与基础科学研究,进入20世纪中后期,益生菌的研究逐渐从科学实验室转向商业化应用,“养乐多”品牌的全球推广,标志着益生菌产品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1994年,FDA颁布实施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将膳食补充剂由按处方药管理调整为按食品和软饮料管理; 2002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起草《食品益生菌评价指 南》,而后被益生菌产业研究和制剂生产领域沿用至今; 2003年,合生元公司与法国拉曼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专注于母婴赛道的益生菌品牌“合生元”上市; 2007年,英国、美国、法国及中国科学家计划于2008年4月联合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开展测序和功能分析,为益生菌用于肠道功能调节的作用精准性和安全性打下基础; 2011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指出,强有力的证据支撑益生菌在缓解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障碍症状方面的作用功效; 2016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表《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提出益生菌可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并参与免疫应答调节,可激活或调节人体胃肠道的广泛生理功能; 2017年,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研究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了前瞻性论述,正式提出“下一代益生菌”这一概念,并将“下一代益生菌”定义为各类尚未得到应用的肠道非典型益生菌以及基因改良微生物; 2018年,欧洲胃肠病学基础医疗学会对《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症状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共识》进行更新,指出特定益生菌对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下消化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或改善作用。 从1994年到2018年,益生菌行业经历了从初步的政策规范制定到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启动期。在这一时期,全球对益生菌的认知和应用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而中国在追赶全球趋势的同时,也在益生菌产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高速发展期2019~2023 2019年,定位为“Z世代新营养品牌”的万益蓝WonderLab品牌创立,产品覆盖肠道调节、饮食健康、营养补充和作息规律调整等功能; 2021年1月,拜耳与江南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传统健康理念和特殊肠道环境研发益生菌创新产品,而后“达益喜”在中国市场上市; 2021年2月,国家市监局将粉剂和凝胶糖果纳入保健食品备案剂型,为益生菌产品适口度提升和需求多元化满足提供路径; 2021年下半年,Swisse旗下专注于膳食补充剂的子品牌Swisse Me进入中国市场,以营养软糖、微泡片和直饮粉等更为便捷的产品形态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依赖性; 2022年,WonderLab从成分、配方、菌种体内存活率和安全性等角度对产品进行升级,推出第二代小蓝瓶益生菌; 2023年,兰州大学、兰大二院及中科院研究团队系统分析益生菌、益生元及后生元在疾病治疗领域的有效性,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益生菌药物”这一全新的学术概念。 产品迭代优化层面来看,这一时期益生菌产品不仅在功能上覆盖了肠道调节、饮食健康、营养补充和作息规律调整等多个方面,同时在产品形态和消费者体验上也实现了创新和多元化。中国品牌竞争实 力层面来看,高速发展主要在于科研合作和政策支持的加强,以及益生菌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深化。这一时期,中国市场在全球益生菌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在消费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同时在科研和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全球益生菌产业形成相互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产业链分析 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产业链上游为菌种的研究与开发环节,主要作用是筛选和鉴定具有特定健康效益的益生菌菌株;产业链中游为益生菌培养与产品生产环节,主要作用是大规模培养选定的益生菌并加工成稳定的产品形式;产业链下游为胃肠道调节益生菌的市场拓展与销售环节,主要作用是将益生菌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给消费者,满足其对胃肠健康的需求。[7] 胃肠功能调节益生菌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7] 中国益生菌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自供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缩减对海外原料的依赖,加速向全面产业自主化和技术领先的转变。 2019至2021年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中国益生菌市场扩容,企业开始从直接进口转向引进菌株结合自主研发,但原料供给仍主要依赖海外,如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占据约85%市场份额。近年来,中国在益生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表数量从2018年的2,249篇增至2023年的4,919篇,中国研究成果占比从不足16%增至27.97%,显示出中国在益生菌领域的理论基础逐渐完善,技术实力赶超海外企业,减少进口依赖的前景可期。同时,菌株供给成本成为关键竞争因素,多家企业如科拓生物和生合生物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增,提升本土菌种供给充分度,促进产业自主化。 鼠李糖乳杆菌对于胃肠疾病的缓解作用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焦点,与维生素、矿物质及母乳寡糖结合这一理念的推出,带动益生菌行业迈向功能性与定制化的“益生菌+”新阶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疾病,饮食偏好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中科院农林学院的研究发现,鼠李糖乳杆菌能有效促进有益菌群繁殖,减轻IBD症状,并通过干扰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细胞缓解腹泻。这一菌株因高安全性而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推荐菌种,成为消化道疾病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焦点。市场调研显示,益生菌产品的功效是消费者购买时关注的主要维度,多家本土企业正积极探索复合功能益生菌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