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IMF]:从采纳到创新 : 发展中国家依赖国家的技术政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从采纳到创新 : 发展中国家依赖国家的技术政策

2024-07-19IMFD***
从采纳到创新 : 发展中国家依赖国家的技术政策

从采纳到创新:发展中国家 的国家依赖性技术政策 JaedoChoi和YounhunShimWP/24/15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论文描述了作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并出版以引发讨论和促进辩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论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们)的观点 ,并不一定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执行委员会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层的看法。 2024 JUL ©2024国际货币FundWP/24/154 IMF工作文件 研究部 从采用到创新:发展中国家依赖状态的技术政策,由JaedoChoi和YounghunShim准备。 授权由PetiaTopalova分发 July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论文描述了作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并出版以引发讨论和促进辩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论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们)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执行委员会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层的看法。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是否应优先考虑引进外国技术而非本土创新?这种决策可能如何依赖于发展阶段?利用韩国的历史性技术转移数据,我们发现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生产力差距越大,在采用后生产力增长速度反而越快,尽管费用较低。此外,未采用技术的企业增加了对外国卖家的专利引用,表明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和采用的两国经济增长模型 。随着差距缩小,采用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知识溢出效应减少,外国卖家出于加剧的竞争而提高费用,这使得采用补贴的效果减弱。韩国从采用补贴转向创新补贴的转变显著促进了增长和福利。 我们还探讨了最优政策及其与进口关税的相互作用。 推荐引用:JaedoChoi,和YounghunShim.2024年,“从采纳到创新:发展中国家依赖状态的技术政策。”IMF工作论文第 2024/154号。 JEL分类号:O25,O30,O40关键字:技术采纳;创新;产业政策;战略互动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工作文件 从采纳到创新:发展中国家依赖国家的技术政策 由JaedoChoi和YounhunShim1编写 1这些观点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并不应归因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执行董事会或管理层。本文中表达的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邦储备系统董事会的意见。我们衷心感谢UfukAkcigit、EstebanRossi-Hansberg、ChadSyverson和FelixTintelnot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指导和支持。此外,我们也对RodrigoAdao、SinaAtes、JonathanDingel、DaveDonaldson、JonathanEaton、FedericoHuneeus、JayHyun(讨论人)、GiammarioImpullitti、FurkanKilic、SamuelKortum、AndreaLanteri、MunseobLee(讨论人)、FernandoLeibovici、NanLi、SimonMongey、HyejinPark、JeremyPearce、MartaPrato、B.Ravikumar、AnaMariaSantacreu、YongseokShin、MichaelSong、NancyStokey、XiaomeiSui、PetiaTopalova、NachoVizcaino(讨论人)、DanielYiXu、XiaodongZhu以及在NBERSI宏观与生产力研讨会、SED、杜克大学、DEEP研讨会 、芝加哥大学、联邦储备系统、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韩国发展研究院、韩国经济研究院、约克大学、诺丁汉大学、加拿大银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中西部贸易、中西部宏观、ESAM、AMES、YES和博洛尼亚大学参加研讨会的人士提供的有益意见表示感谢。对于结构性转型与经济增长(STEG)项目的财务支持,我们深表感激。 1Introduction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通常会向企业提供补贴以升级其技术并刺激经济增长。他们通常考虑两种选择:促进国内创新或促进先进外国技术的采用。由于政府预算限制,他们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分配有限资源。鉴于这些限制,在设计更有效的技术政策时,理解采用与创新相对的好处和成本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优先考虑采用而非创新吗?如果是这样,从关注采用转向关注创新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采用与创新如何促进总体增长。我们构建并估计了一个包含企业层面采用与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采用成本由技术供应商与买家的战略互动内生决定。关键的理论目标是在经济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过渡过程中分析采用与创新的相对利弊。该模型基于独特的、关于企业间技术转移的历史数据集进行约束。我们使用此模型进行采用与创新补贴的政策分析。 我们的研究背景设定为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韩国,这一时期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原因有两个。首先,韩国不仅以其显著的长期经济增长著称,而且成功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之一。1其次,韩国政府主动实施了一项政策,初期侧重补贴以促进采用,随后随着国家开始缩小与外国技术前沿的差距,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国内创新。这种依赖国家状态的技术政策不仅在韩国实行,而且在最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被采纳。2因此,我们的设置允许我们记录企业在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过程中获取技术进步的方式,并提供了评估阶段依赖性技术政策影响的机会。 我们首先通过历史数据记录了关于技术采纳的两个新颖的事实。数据集涵盖了韩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技术转让合同及其专利,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在韩国经济奇迹期间长达25年的过程中,企业技术发展的来源。在技术转让合同下,外国企业分享技术蓝图并提供培训服务以换取采纳费用。从数据中浮现的第一个事实是,在韩国企业生产力落后于外国企业更多时,其采用后的生产力增长更大,但支付给外国企业的采纳费用却较低。相反,创新带来的收益并没有展现出这样的模式。 20世纪70年代,韩国企业在美国专利局的专利份额不到0.01%,但到了21世纪10年代,这一比例增加至7%,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专利持有国。 例如,巴西在2001年从以采用为中心的政策转向了以创新为中心的政策(DeSouza,2021)。同样地,中国最初通过外国直接投资(FDI)促进技术采用,并于2016年作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过渡到了创新驱动的发展议程。 第二,我们提供了关于采用过程中的知识溢出的实证证据。通过基于匹配的事件研究方法和专利引用流,我们将两个观察上相似的外国企业进行了比较:其中一家参与了技术转移,而另一家则没有。从未采用过外国技术的韩国企业,在首次进行技术转移后,开始引用更多外国卖方的专利。这种引用流的差异性增加为采用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提供了实证支持。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采纳与创新的两国增长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舒尔茨式逐步创新模型。企业通过采纳外国企业的技术或自身创新来提升生产率。企业在预见到竞争对手的行动后,战略地决定采纳和创新。采纳与创新有三点不同之处。首先,采纳在滞后性优势方面具有更大的强度(Gerschenkron,1962)。当生产力水平进一步落后时,采纳可能使生产力提升幅度更大,相比创新而言。其次,尽管采纳有此优势,但存在根本限制:采纳无法使国内企业生产率超过外国卖家的水平,而创新则没有这样的限制。第三点是,采纳涉及向外国卖家支付额外费用。 采用费用由国内买家与国外卖家之间的纳什讨价还价内生决定。对于国外卖家而言,出售技术的权衡在于,在交易后从国内买家处获得采用费用,但采用会减少其未来的利润。这种减少的原因在于全球市场中与国内企业加剧的竞争,因为采用缩小了国外卖家与国内买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随着生产率差距变得更为接近,这一竞争效应更为显著,促使外国企业收取更高的采用费用以补偿预期的未来损失。 采用与创新产生国内知识溢出。在正向概率下,一个国内跟随者可以学习国内领导者的技术,并通过创新或采用对领导者的技术进行改进。这种跨时间的知识溢出为政府补贴改善福利提供了空间。由于落后优势的差异性,采用产生的溢出效应最初大于创新。然而,随着差距缩小,采用的溢出效应减少,因为随着差距变窄,落后优势减弱,且采用的生产力水平不会高于国外卖家。因此,采用或创新补贴的有效性取决于差距的大小。 我们将模型校准至企业级数据,并求解从韩国企业平均生产率低于外国企业的初始状态过渡至平衡增长路径的过程。随后,我们在这一过渡路径上模拟模型的时刻,并估计参数以使数据时刻与模型中的对应时刻相匹配。特别是,我们通过针对两个典型事实来推断采用滞后和国内溢出效应优势的大小。校准后的模型成功地复制了韩国追赶过程中的关键特征。 上行周期和非目标时刻的匹配很好。 通过校准模型,我们进行了三项定量分析。首先,我们将总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为采用和创新之间的贡献。我们的发现表明,在1973年,创新对TFP增长的贡献为8%,但到了2023年,这一贡献增加至74%。随着生产力与外国企业趋同,采用带来的相对生产力提升下降,而采用费用增加。这导致韩国企业提高创新率同时降低采用率,从而使得后期TFP增长中创新的贡献更大。 第二,我们评估了韩国政府自1973年以来实施的状态依赖技术政策。政府最初通过税收抵免支持采用,然后在1982年启动创新补贴计划后,逐渐降低采用补贴率并增加创新补贴率。我们将实际政策与两种替代情景进行比较:一种是将整个预算全部分配给采用补贴,另一种则是全部分配给创新补贴。在这两种情景下,预算对GDP的比例与实际政策下的基线相同。我们发现,与无补贴情景相比,实际政策增加了4.3%的消费等价福利,并超过了仅补贴采用(2.7%)或仅补贴创新(3.5%)的福利增长。 第三,我们探讨了一种外交政策的影响,该政策禁止向韩国转移技术,其动机来自于美国政府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禁令持续辩论的讨论。由于外部性问题,即外国现有企业在未来潜在进入者可能带来的损失中未能自我内化,且可能过度出售超过本国社会最优水平的技术,因此外国政府有动机限制技术转移。在这种假设情况下,韩国的福利减少了6.7%,而该外国国家的福利则增加了4.6%。尽管总体上存在收益,但这一政策对外国国家涉及短期和长期的权衡取舍。短期内,外国国家因减少竞争而获益,但长期内,韩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降低了其出口市场,从而减少了从韩国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最终导致外国国家的利益受损。 第四,我们定量探讨最优政策。政府通过每十年调整采用与创新补贴的分配比例以最大化贴现收益总和,并保持预算与GDP比率与实际政策一致,来实现最优政策。最优政策首先将更大的预算分配给采用补贴,随后从2003年开始逐渐转向创新补贴,这一转变发生在实际政策之后。该政策导致福利增加5.3%,超过实际政策所取得的改进效果。 最后,我们探讨了科技政策与贸易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保护性的贸易政策体系导致外国企业在国内和外国企业之间竞争减少的情况下,向国外企业收取较低的采用费用。这进而促使本土企业增加采用投资,使采用率更加接近社会最优水平。如果韩国在整个时期内保持其初始的进口关税率——即代表这一情形— — 更加保护性的贸易政策体系(比2010年代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最优政策会减少分配给采用补贴的预算份额。 相关文献我们的论文对文献的几个部分做出了贡献。首先,它与 基于企业创新和一般均衡中模型的科技政策定量文献(例如,Jones和Williams,2000;Impullitti,2010;Aw等人,2011;Acemoglu等人,2018;Atkeson和Burstein,2019;Akcigit等人,2021;Chen等人,2021;DeSouza,2021;Akcigit等人,2022;Liu和Ma,2022)。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创新政策上,而本文则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采纳政策及其从采纳补贴转向创新补贴的时间节点。我们基于Gerschenkron(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