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与实践发展综述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1年启动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既包括立法建设层面的不断进步,也涵盖了市场实际操作层面的丰富实践。
碳排放权交易立法沿革
- 起步阶段(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规范化阶段(2015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中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
- 深化阶段(2019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作为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上位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核心问题。
- 具体化阶段(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国碳排放权的登记、交易、结算活动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 实施阶段(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国碳排放权的登记、交易、结算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运行。
- 后续调整(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进一步细化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强调自愿减排核证,并加强了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追究。
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建设
- 纳入行业与企业:碳排放权交易覆盖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多个重点行业,涉及大量企业法人单位。
- 配额分配: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逐步引入有偿分配,并根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配额发放。
- MRV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 CCER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市场,允许企业通过减排项目获得减排凭证,以抵消碳排放。
交易市场与方式
- 交易场所: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多层次、多模式的交易体系。
- 交易方式:包括协议转让、竞价交易、定价交易、挂牌交易和拍卖交易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交易需求。
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 立法层级与一致性: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但不同层级的法规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或冲突,需要进一步协调统一。
- 市场流动性:尽管交易量增长迅速,但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参与者。
- 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碳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以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 监管与执行: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加强市场行为的合规性检查,防止市场操纵和其他不当行为。
解决建议
- 立法统一: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提高法规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 市场机制优化:探索更加灵活的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和流动性,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
- 碳金融创新:鼓励和支持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碳市场的多元化和成熟化。
- 监管强化: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公平、透明、高效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市场实践、交易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通过持续的法规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和监管加强,可以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助力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