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024年7月12日 6月CPI保持温和上涨国内物价出现回暖迹象 编辑:张骐 审核:杜少军 官方网站:www.cnfin.com客服热线:400-6123115 作者:郭桢 电话:010-88052647 邮箱:guozhen@xinhua.org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CPI和PPI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0.2%,出现“五连涨”,释放出物价回暖的积极信号,显示居民购买力逐渐修复。6月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0.6个百分点,呈现低位回升态势,“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但需求不足仍有待提振。 目录 一、CPI出现“五连涨”3 二、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4 6月CPI保持温和上涨国内物价出现回暖迹象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0.2%,出现“五连涨”,释放出物价回暖的积极信号,显示居民购买力逐渐修复。6月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0.6个百分点,呈现低位回升态势,“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 一、CPI出现“五连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1-6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 从CPI分项数据看,6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3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下降8.7%,影响CPI下降约0.1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7.3%,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3.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3.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8.1%,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猪肉是老百姓“菜篮子”重要消费品,也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猪肉价格在连续15个月的持续去产能化影响下,价格出现“逆袭”,反弹加快延续上涨趋势。数据显示,6月份,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为每公斤22.32元,比5月份上涨15.77%。从全国范围看,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8.1%,影响CPI上涨0.21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鸡蛋价格也经历了波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份全国鸡蛋批发平均价格为每公斤9.03元,环比上涨4.76%,同比下降8.14%。农业科学院专家朱宁分析,未来高温天气将导致蛋鸡产蛋率和蛋重“双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鸡蛋产能压力,鸡蛋市场供应比较稳定。鸡蛋消费7月以后逐渐进入消费旺季,市场需求逐步好转,蛋价将季节性上涨。另外,6月份能源价格上涨3.1%,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与5月份相同,其中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在“猪蛋油共振”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6月份CPI同比增速保持温和上行趋势。 从历史数据看,继2月、3月、4月、5月同比增长0.7%、0.1%、0.3%、0.3%后,CPI已连续5个月同比正增长。6月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从食品、工业消费品、服务等价格走势看,CPI仍将继续回升。随着稳物价政策持 续落地,国内物价回暖迹象逐步显现,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下半年CPI同比或将向1%靠拢,居民购买力进一步修复。 二、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上涨0.1%。 从同比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降幅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2.9%,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2.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0.6%,降幅均收窄;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2.1%,降幅分别扩大0.3、0.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0%,涨幅分别扩大2.6、0.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8.0%,涨幅回落1.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生产资料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2%;生活资料环比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 数据显示,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呈现低位回升态势,工业生产增长平稳,需求状况有所改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积极因素集聚增多。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研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不对外公开发布,仅供接收客户参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