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助力“财税数字化”加速。从历史上看,“金税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三期,“金税四期”已于2021年启动,试点开展全面数字化,实现了对国税、地税数据的合并统一,对税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实现全监控。6月25日,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整体经济向好,但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中存在偏差、地方债务仍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等情况,因此,新一轮财税改革已提上日程。而财税改革的其中一个角度,便是需要针对税收的各项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以数治税”的目标,使财税各项环节更加便捷高效,这对财税数字化建设来说是潜在利好。 多部门针对融资信贷平台服务质效做出进一步指导。6月26日,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做出指示,针对融资服务、信用信息等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信贷业务在不断完善,并且在持续的供给侧改革中,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看当下,随着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银行在内部科技的投入上也有向上预期。 投资建议:在财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以及信贷业务相关规定出台之后,“财税数字化”建设及信贷科技投入预计都将会受益。“财税数字化”端,相关建设项目需要针对财税监管等痛点加速建设进度;信贷科技端,银行需要响应需求,精准对接相关中小微企业,审慎评估企业需求及风险,因此银行在细分环节的科技投入预计将保持上升。相关标的:税友股份、用友网络、博思软件、宇信科技、长亮科技。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科技转化不及预期;金融机构数字化投入不及预期。 1.财税篇:复盘“金税”历史,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助力“财 税数字化”进度加速 1.1看历史:“金税工程”持续推进 金税工程是国家级电子政务工程之一,根据税友股份招股书,金税工程起始于1994年7月,作为金税工程一期的增值税交叉稽核和增值税防伪税控两个子系统在全国50个试点单位上线。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试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提出金税工程二期建设:建立起一个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监控的全国性网络。金税一期与二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增值税交叉稽查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正式使发票进入防伪控税时代。 2008年9月,金税三期启动,税务局数据显示,“金税三期”建立了一个平台(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统一平台)+两级处理(税务数据集中在总局和省局处理)+四类系统(征收、行政、决策、外部)。而税友股份招股书也说明,金税三期工程实现了税收数据的全国集中,为各省之间业务联动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开展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各类数据分析利用工作,推动了税收管理向网络化、大数据方向转变,为税收现代化踏上大发展、大融合、大跨越的新征程奠定了基础。 根据税友股份2023年报,自2021年12月1日起,金税四期依托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试点开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简称“数电票”),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数电票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 截至2023年,金税四期的三大核心项目——国家税务总局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一期)项目(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电子税务局)、应用支撑平台项目(支撑全电和电子税务局智能化、数字化的,以大数据、中台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基座),均已完成招标并开始建设推广,标志着金税四期建设启动实施。 图表1:“金税工程”发展历史复盘 1.2看现在:财税改革进入“金税四期”新篇章,实现“以数治税” 如今,“智慧税务”以金税四期建设为主要内容,而“金税四期”是“金税三期”的升级版,实现了对国税、地税数据的合并统一,对税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实现全监控。同时,“非税”业务也被纳入进“金税四期”的监控范围。 税友股份2023年报说明,金税四期的实施将促进税务征管效率的变革,从传统的“以票管税”模式向现代化的“以数治税”模式演进,标志着税务政务系统从单纯的信息化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迈进。随着税收征管的数字化进程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数据实现互通,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将逐渐实现无缝对接和平滑过渡,将显著降低社会的运作成本以及税收监管的成本。届时,“以数治税”将成为现实。 图表2:金税四期重点——非税收入纳入征管及政府部门间数据打通 在“金税四期”的决策指挥端,主体功能包括视频指挥台、重大事项、重大日程,配套功能上包括多人音视频沟通、会议室预定、扩展接口,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得到加强。“金税四期”标志着财税改革开始进入新篇章,后续的财税及非税业务监管数字化均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衔接、业务合作也有望受益得到较大增强。 1.3审计工作报告建议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关注“财税数字化”建设带来的潜在机遇 证券时报信息显示,6月25日,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整体经济向好,但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中存在偏差、地方债务仍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等情况。因此,本次报告中也针对此情况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均衡性转移等建议。因此基于此次工作汇报,建议后续关注“财税数字化”建设带来的潜在机遇。 财税数字化进入全新时代 根据税友股份招股书,我国财税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处理简单业务到功能全面强大的发展过程。最初从增值税发票管理出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实现了税收管理、风险监测、智慧财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立了全国统一、高效、实用的税收征管系统和大数据平台。 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起步、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以“云化、智慧化”为特点的全新发展时代。 图表3:“财税信息化”发展历程 财税数字化市场规模不断提升,财税SaaS迎合企业数字化转型 自2018年起,中国的财税数字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尽管疫情对市场增长造成了暂时的冲击,导致增速有所放缓,但2021年,市场规模迅速回升,达到了372.6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了10.8%。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稳定和市场动力的持续复苏,预计财务数字化市场将维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艾瑞咨询预测,到2025年,中国财税数字化市场的总规模将增长至702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6.2%。从趋势上看,中国财税数字化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 图表4:2018-2025E财税数字化市场规模及增长率(亿元/%) 中小企业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据工信部《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数据,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准入效能持续提高,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200万户,同比增长8.3%。艾瑞咨询曾做过调查,对中小企业来说,出于合规性要求,财务工作例如报税、记账等是刚需,此外,费用管控助力降本增效也是企业重点目标之一,但同时,中小企业未必能承受财务人员费用,并且需要在部分环节进行高效工作。因此,“数字化”将是企业重点需求,代理记账、费用控制等SaaS服务应运而生。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财务税务问题预计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监管,重大风险将会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控制,“金税四期”的建设进度有望加速,而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激发出财税数字化潜在的发展机遇。 2.银行信贷篇:多部门针对融资贷款信用平台服务质效做出 进一步指导,关注银行IT赛道 根据发改委,6月26日,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做出指示,针对融资服务、信用信息等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 同时,发改委也表示,对“信易贷”工作的深入开展,是相关部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做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对金融机构来说,也需要金融机构扮演“中小微企业”第一责任人资格,充分服务中小微企业需求。 2.1看历史:银行信贷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力争解决痛点 从历史上看,中小微企业存在还款能力差、违约风险大等痛点,因此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并不能获取金融机构的充分满足。并且目前地方上部分银行存在资产结构不完善、风控水平较为滞后的问题,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的痛点始终存在。 回顾过去,2017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出台多项针对性的措施引导贷款流向中小微企业。2021年,银行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为实体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并且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此前,银保监会在202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强调银行要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循环,并且金融创新需要在审慎监管下进行。随后,银保监会在2022年发布过相关通知,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网络贷款的风险管控能力,也不得因为业务合作而降低风控标准。因此,银行信贷发展到今天,一直在针对不同环节存在的痛点进行改进更新、不断完善。 2.2看现在:贷款余额保持上升,银行IT投入出于多因素而上涨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多年保持上升,已从2018年108.5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199.3万亿元。连年保持上升的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银行需要正确对接需求方,将贷款正确投放至需要的地方,并且需要准确进行贷款风险评估。 尽量规避贷款风险。因此,如何高效针对业务需求进行精准完善,是银行后续需要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 图表5:2018-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万亿元) 银行IT投入的外部因素 政策出台:2022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加大对银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其中,《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对银行业强化金融科技投入、加快数智化转型提出了较高要求。 互联网公司的冲击 互联网平台在流量吸引、资源整合角度有天然的优势。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公司开始陆续涉足金融行业,推出各项金融服务与产品,传统的银行业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收到不小的冲击。互联网公司有足够的能力将流量资源迁移至电商、金融服务及各大板块,且能够结合用户的网络消费习惯数据进行定制化服务,客户预计将对金融服务商进行重新选择,传统的银行业务迫切需要新型技术加持与互联网公司竞争。 内部投入 随着国家数字化转型系列政策的出台及前沿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应用的逐步成熟,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国内银行业在IT建设与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逐年递增。 而根据艾瑞咨询数据,自2019年起,银行业IT投入规模以24%的复合增长率稳定高速增长,在2022年突破3000亿元,预计未来国内银行业IT投入规模仍将以约24.6%的复合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于2025年达到接近6000亿的规模投入。 图表6:2019-2025E银行业IT投入及YOY(亿元/%) 我们认为,伴随内外因素影响,银行需要进行科技转型。同时,根据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规定,银行需要和平台进行务实合作,积极对接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在客户筛选、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流程中,有效应用平台提供的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同时,银行机构要加强内部金融数据与外部信用信息的有机结合,优化信用评估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开发线上贷款产品,提高小微企业服务效率,积极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增加小微企业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