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FAO]:〈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 — 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中 - 发现报告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 — 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中

2023-11-30-FAO冷***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 — 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中

FAO中文出版计划项目丛书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 ——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 编著张金梅尹广鹍辛霞等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引用格式要求: 粮农组织。2023。《〈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中国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https://doi.org/10.4060/cc0021zh 本信息产品中使用的名称和介绍的材料,并不意味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对任何国家、领地、城市、地区或其当局的法律或发展状况,或对其国界或边界的划分表示任何意见。提及具体的公司或厂商产品,无论是否含有专利,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或产品得到粮农组织的认可或推荐,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或产品。 本信息产品中陈述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粮农组织的观点或政策。 ISBN 978-92-5-138326-1(粮农组织)ISBN 978-7-109-31195-4(中国农业出版社) ©粮农组织,2022年(英文版)©粮农组织,2023年(中文版) 保留部分权利。本作品根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政府间组织许可(CCBY-NC-SA 3.0 IGO;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igo/deed.zh-hans)公开。 根据该许可条款,本作品可被复制、再次传播和改编,以用于非商业目的,但必须恰当引用。使用本作品时不应暗示粮农组织认可任何具体的组织、产品或服务。不允许使用粮农组织标识。如对本作品进行改编,则必须获得相同或等效的知识共享许可。如翻译本作品,必须包含所要求的引用和下述免责声明:“本译文并非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生成。粮农组织不对本译文的内容或准确性负责。原英文版本应为权威版本。” 除非另有规定,本许可下产生的争议,如无法友好解决,则按本许可第8条之规定,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适用的调解规则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解规则(https://www.wipo.int/amc/zh/mediation/rules),任何仲裁将遵循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贸法委)的仲裁规则进行。 第三方材料。欲再利用本作品中属于第三方的材料(如表格、图形或图片)的用户,需自行判断再利用是否需要许可,并自行向版权持有者申请许可。对任何第三方所有的材料侵权而导致的索赔风险完全由用户承担。 销售、权利和授权。粮农组织信息产品可在粮农组织网站(http://www.fao.org/publications/zh)获得,也可通过publications-sales@fao.org购买。商业性使用的申请应递交至www.fao.org/contact-us/licence-request。关于权利和授权的征询应递交至copyright@fao.org。 FAO中文出版计划项目丛书 指 导 委 员 会 主任隋鹏飞 副主任倪洪兴彭廷军顾卫兵童玉娥李波苑荣刘爱芳 委员徐明王静曹海军董茉莉郭粟傅永东 FAO中文出版计划项目丛书 译 审 委 员 会 主任顾卫兵 副主任苑荣刘爱芳徐明王静曹海军 编委宋雨星魏梁张夕珺李巧巧宋莉闫保荣刘海涛赵文黄波赵颖郑君杨晓妍穆洁张曦孔双阳曾子心徐璐铭王宏磊 本 书 译 审 名 单 翻译张金梅尹广鹍辛霞李洋陈晓玲 审校钱钰 P R E F A C E|序|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正在努力实现到2030年消除饥饿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制定和推广有利于农民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制定《2022—2031年战略框架》的背景。该战略框架旨在改进目前不尽合理的农业和粮食体系,使其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以实现其四个愿景: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 大约80%的粮食是植物性的,因此,即使气候不断恶化,如果作物生产体系能够实现可持续,即用更少的外部投入生产更多的粮食,国际社会也将大受裨益。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不断改良作物品种,使其具有养分利用高效、营养丰富、适应目标农业生态环境以及适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多样化特性。植物育种者需要获得尽可能广泛的遗传变异种质来培育新品种。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PGRFA),包括改良作物品种、农家品种/地方品种和作物野生近缘种,是以上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维持种质库中已鉴定和编目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安全,能够保障其可供当代和后代使用,或直接利用或用于科学研究和品种培育。 粮农组织及其合作伙伴认识到种质库的有效运行对可持续作物生产体系至关重要。此外,因认识到全球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是相互依赖的,粮农组织一直将协调统一世界各种质库流程作为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种质资源交换实践也反过来促进了这项工作。正因如下,粮农组织通过其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在2014年发布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简称《种质库标准》)。《种质库标准》为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库和超低温库等异地保存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提供了国际标准。 《种质库标准》发布后,种质库工作人员反馈指出,为提高《种质库标准》的实用性,应当按照种质库操作流程分步骤编写配套丛书,为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的复杂步骤和决策提供指导,将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参考资料。鉴于此,粮农组织编写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此外,还编写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 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种质圃保存》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试管苗和超低温保存》。 本配套丛书简单易懂,可作为种质库技术人员的操作手册、种质库管理人员的简化指导教材,亦可作为对种质库运行感兴趣人员的简易参考资料。 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S|致谢| 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在Chikelu Mba的指导下编写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并在2021年9月27日至10月1日期间召开的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第十八届例会上通过。郑重感谢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给予的指导以及委员会成员提供的宝贵建议。 参与编写的人员有粮农组织的Bonnie Furman、Stefano Diulgheroff、ArshiyaNoorani和Chikelu Mba。 特 别 感 谢Catherine Gold、Mary Bridget Taylor、Andreas Wilhelm Ebert和全球作物多样性基金对编制本手册的巨大贡献。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CGIAR种 质 库 平 台 以 及Adriana Alercia、Joelle Braidy、Nora Castaneda-Alvarez、Paula Cecilia Calvo、Mirta Culek、Axel Diederichsen、Lucia de La RosaFernandez、Lianne Fernandez Granda、Luigi Guarino、Jean Hanson、Fiona Hay、Remmie Hilukwa、Visitación Huelgas、Yalem Tesfay Kahssay、Simon Linington、Charlotte Lusty、Medini Maher、Matlou Jermina Moeaha、Mina Nath Paudel、William Solano、Mohd Shukri Bin Mat Ali、Janny van Beem以及Ines Van denHouwe等个人均有贡献。 特别感谢Alessandro Mannocchi为本手册所做的设计和排版。同时感谢Mirko Montuori、Dafydd Pilling和Suzanne Redfern提供了发行支持。还有很多人为本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做出了贡献,粮农组织诚挚地感谢他们付出的时间、敬业和专业。 |前言|F O R E W O R D 种质库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进行异地保存,旨在确保其可供当代和后代使用,或直接利用或用于研究与植物育种。因此,种质库有助于可持续作物生产体系,有助于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然而,必须对种质库进行有效管理,使种质资源在最佳条件下保存并可供利用。 种质库通过种质交流,包括跨国交流,在促进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发布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旨在统一种质库操作,即统一各种质库和各国的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信息汇编。《种质库标准》设置了当前最佳的科学和技术基准。 为满足分步骤明确种质库常规操作流程的需要,特编制《〈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种质库标准〉实施实用指南——种质库正常型种子保存》。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遗传资源委员会在2021年第十八届例会上批准了这份实用指南,按种质库工作流程提供了每个流程所需的信息。基于种质库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关键且相互关联的操作环节,即:种质的身份,生活力维持,保存和更新过程中遗传完整性的维持,种质健康维持,保藏种质的物理安全管理,种质的可用性、分发和利用,信息的可用性,以及种质库的管理。 本手册包括种质获取、干燥和保藏、种子生活力监测、更新、鉴定、评价、信息汇编、分发和交换、安全备份、安全和人员。每一个环节都配有操作流程图。此外,还有一节提出了种质库设施设计或修建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议。最后一节提供了关于种子种质库运行管理的指导和技术背景的参考资料。附录部分提供了与种质库各项操作相关的潜在风险及其预防措施。 本手册旨在促进《种质库标准》更为广泛的应用,是其配套系列出版物之一。种质库管理人员可以将本手册作为制定操作标准程序、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C O N T E N T S|目录| 序…………………………………………………………………………………v致谢……………………………………………………………………………vii前言……………………………………………………………………………viii 1导论………………………………………………………………… 22种质获取…………………………………………………………… 63干燥和保藏………………………………………………………144种子生活力监测…………………………………………………195更新………………………………………………………………236鉴定………………………………………………………………277评价………………………………………………………………318信息汇编…………………………………………………………359分发………………………………………………………………3910安全备份………………………………………………………4311人员和安全……………………………………………………4712基础设施和设备………………………………………………51 Ėଂ๋ࢅ౫ᄽኲ࿿ᅍدጨᇸዖዊੰՔጚėํแํᆩኸళ!Ą 13参考文献………………………………………………………54 14更多信息和文献………………………………………………58 附录风险及其应对措施…………………………………………67 1导论 大多数植物物种,包括许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都能产生正常型种子,可以通过干燥降低其含水量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降低含水量和低温保存可以延长正常型种子的保存寿命。 谷物、豆类、牧草、大多数蔬菜和部分水果物种能产生正常型种子,因而能保存于种子种质库。这些作物的大多数野生近缘植物也能产生正常型种子,虽然这类种子往往需要特殊处理。像马铃薯等无性繁殖类作物,也能产生正常型种子。 种子种质库与其他类型种质库的原则是通用的,包括种质的身份,生活力维持,保存和更新过程中遗传完整性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