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2023年 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4年6月 为使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状况,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助力建设海洋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了《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现予以公布。 目录 Contents 概述1 第一章海洋生态基本格局2 地形地貌3 底质5 水体6 生物10 第二章典型生态系统状况18 近岸生态区状况14 珊瑚礁18 海草床25 滨海盐沼31 红树林38 河口42 海湾47 海岛52 第三章海洋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56 重要滨海湿地54 赤潮56 浒苔绿潮58 局地性生物暴发事件59 海平面变化60 海岸侵蚀60 海洋低氧61 第四章海洋生态保护行动62 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62 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63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63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66 专栏 海洋珍稀濒危生物保护13 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生态海岸带评价试点工作17 珊瑚白化24 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蓝碳调查和监测试点工作37 概述 自然资源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逐步掌握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典型生态系统现状与演变趋势、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2023年,对15条近海标准断面、1614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对150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开展调查监测,对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态问题开展预警监测。 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下降。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64.5%的监测海岛状况优良。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局地性生物暴发、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第一章海洋生态基本格局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陆架宽阔,海底地貌类型丰富,海底底质以砂、砂质粉砂、粉砂为主。自海岸向外海方向,水深变化明显,水文受季风、径流、海流以及邻近大洋水团等共同影响。海洋生物区系组成复杂,物种多样性自北向南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河口、海湾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为近封闭型浅海,上承辽河、海河、黄河三大流域,下接黄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碱蓬、海草床以及纬度最高的牡蛎礁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东方白鹳等候鸟的重要迁徙中转地。 黄海为半封闭浅海,位于大陆架上,鸭绿江、淮河等在此入海,拥有世界罕见的潮流沙脊群,分布有面积巨大的淤泥质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是黑嘴鸥、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繁殖地和越冬地。 东海是我国第二大边缘海,约三分之二的海域位于大陆架上,岸线曲折,港湾、岛屿众多,多种水团交汇,是我国近海营养盐较为丰富的海域,拥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域内长江口是我国第一大河口,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库。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也是世界第三大边缘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几乎被大陆、半岛、岛屿包围,岸线曲折,东西跨度广,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我国珊瑚礁、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是中华白海豚、鲎、布氏鲸等珍稀濒危生物的主要栖息地,域内最大入海水系为珠江。 1地形地貌 渤海主要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海峡、渤中洼地组成,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6米,10米以浅的海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海底地势平坦开阔,平均坡度0.13‰。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地势较平坦,自西、北、东三面向中央及东南部倾斜,最大水深140米。北黄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黄海平均水深46米。黄海槽位于南黄海中部偏东海域,自北向南水深加大。 东海平均水深370米,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河流三角洲、水下岸坡、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及岛坡等地貌。陆架北宽南窄,最大水深约2940米,位于冲绳海槽西南端。岛屿众多,绝大部分为基岩岛。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形从岸边向中央倾斜,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分布有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和岛坡、深海平原、海山、峡谷、海槽、海沟等。深海盆地位于南海中部,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并以南北向的中南链状海山为界,分为中央海盆和西南海盆,深海盆地以平原地貌为主,水深范围在4000~5000米之间,并有高差悬殊的链状海山和线状海山分布。 青岛崂山基岩海岸 我国近海海底地貌图(1:1000万) 2底质 渤海底质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渤海北部及东西两侧以泥质砂和砂为主,大体呈“几字形”分布,渤海湾、莱州湾、渤中洼地以泥和砂质泥为主,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辽东湾西部等局部发育粗颗粒的砾质沉积物。 黄海底质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山东半岛沿岸、苏北老黄河水下三角洲区广泛分布粉砂和泥,苏北辐射沙脊区主要为砂和泥质砂,黄海中部大面积被泥所覆盖,黄海东部发育大范围沙脊区,底质类型以砂为主,胶州湾、海州湾等局部发育粗颗粒的砾质沉积物。 东海底质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具有显著的环陆分带性。浙闽沿岸以泥为主,东海中外陆架主要为砂和泥质砂,冲绳海槽以含钙质和火山物质的泥为主,台湾海峡内以砂和泥质砂为主。 南海底质类型最为多样。南海北部和南部陆架广泛分布泥质沉积物,北部中外陆架发育泥质砂和砂质泥,东沙群岛局部发育粗颗粒的砾质沉积物,南海西部陆架大面积被砂覆盖,南海陆坡区普遍发育钙质生物泥,南海深海盆地底质以深海黏土和硅质软泥为主。 东营泥质海岸 3水体 渤海、黄海、东海沿岸浅水区有大量淡水注入,具有低盐特征,黄海中部和东海东部分别受黄海暖流和黑潮控制,具有高温高盐特征。南海大部为热带深海,温度、盐度高,年较差小。 水温 2023年夏季,我国近海表层水温范围为20.4~34.8℃,平均值为29.0℃,较常年1同期偏高0.8℃,最低水温出现在渤海东部,最高水温出现在北部湾海域,8月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发生海洋热浪2事件,最大强度3达3.5℃。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近海表层水温呈波动上升趋势。近十年夏季我国近海表层水温平均值为28.5℃,较常年同期高0.3℃,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 1982-2023年夏季我国近海表层水温 (左上:渤海;右上:黄海;左中:东海:右中:南海;下:全海域) 1常年是指1991-2020年气候基准期的平均值。 2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日海表温度至少连续5天超过当地季节阈值的事件,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 3海洋热浪最大强度是指海洋热浪发生期间的最大海温距平。 盐度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4表层海水盐度范围为0.15~34.50,平均值为27.94,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海域盐度较低,台湾海峡西部近岸和海南近岸等海域盐度较高。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无明显变化趋势。 34.00 32.00 30.00 28.00 26.00 24.00 22.00 20.00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 溶解氧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范围为1.76~12.16毫克/升,平均值为6.16毫克/升,长江口外、珠江口等海域浓度相对较低。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总体变化不大。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 4本报告中所述近岸海域主要指我国内水和领海。 酸碱度(pH)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范围为7.29~8.74,平均值为8.11,辽河口、长江口至钱塘江口、福建中部、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相对较低。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无明显变化趋势。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无机氮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浓度范围为未检出~5.69毫克/升,平均值为0.35毫克/升,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三沙湾、珠江口、北部湾等海域浓度相对较高。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浓度 活性磷酸盐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范围为未检出~0.16毫克/升,平均值为0.02毫克/升,辽河口、长江口、杭州湾、乐清湾、珠江口等海域浓度相对较高。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 化学需氧量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浓度范围为0.08~5.29毫克/升,平均值为1.13毫克/升,辽河口、渤海湾、北部湾海域浓度相对较高。近十年夏季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浓度整体变化不大。 2014-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浓度 4生物 我国近海生物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北太平洋温带区的冷水种和温水种在渤海、黄海中北部占极大优势,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热带和亚热带种广泛分布于东海、南海。 浮游植物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56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近五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主要优势种为 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尖刺伪菱形藻等,中肋骨条藻在近五年均为优势种。 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及主要优势种 海区 物种数(种)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 主要优势种 渤海 136 2.24 旋链角毛藻浮动弯角藻尖刺伪菱形藻 黄海 223 2.68 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尖刺伪菱形藻 东海 303 1.69 中肋骨条藻 南海 239 2.46 中肋骨条藻海链藻柔弱菱形藻 2019-202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浮游动物 2023年夏季,我国近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公用事业
自然资源部2024-05-08
hot

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公用事业
自然资源部2021-04-18
hot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公用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2-06-06
hot

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公用事业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