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 —SpecialEditiononClimateFinanceintheUS,theEUandJapan 2021 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美欧日气候投融资专篇 关于本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绿金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金融智库。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已连续十年发布《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基于广义的全球气候融资概念,形成了气候融资流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中国气候融资需求模型,并从国际气候资金治理以及中国气候融资的发展角度,逐年进行深入分析,积累了一系列的气候融资研究成果。基于长期信任与合作的基础,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 作者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崔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洪祥骏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慧心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周杰俣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欣宇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庞心睿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源希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CONTENTS 目录 前言1 一、我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面临新的国际竞争2 二、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实践梳理4 (一)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历史沿革4 (二)拜登政府国际气候融资政策解析7 三、欧盟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实践梳理25 CONTENTS (一)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梳理25 (二)欧盟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28 (三)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政策37 (四)欧盟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39 四、日本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实践梳理51 (一)日本气候投融资政策基本概况51 (二)日本气候投融资政策历史沿革54 (三)日本气候投融资政策重点内容梳理57 (四)日本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62 CONTENTS 目录 五、美欧气候投融资政策对我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影响的实证检验65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65 (二)数据样本69 (三)实证设计73 (四)主要实证结果76 (五)进一步分析:美欧气候投融资新政策对中国海外投资的竞争作用83 (六)稳健性检验结果88 六、美欧气候投融资政策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的影响分析94 (一)“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总体布局94 (二)美欧气候融资政策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构成挑战100 CONTENTS (三)美欧气候投融资政策一定程度上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103 七、政策启示与应对措施建议108 (一)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启示108 (二)欧盟气候投融资政策启示110 (三)日本气候投融资政策启示112 (四)对美欧日气候投融资政策的应对措施建议113 参考文献116 附录:日本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汇总12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共识逐渐形成,我国的国际气候投融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我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各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断提出各类国际气候投融资计划以增加自身的影响力。例如美国提出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气候融资计划”(InternationalClimateFinancePlan),并联合七国集团 (G7)主导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BackBetterWorld,简称B3W)全球基建方案,旨在提高国际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气候门槛;欧盟提出了“全球门户”(GlobalGateway)全球基建计划,以整合欧盟和成员国现有的各项海外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与绿色投资计划;英国政府提出了30亿英镑的“清洁绿色倡议”,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行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提供绿色金融融资手段;此外,日本也陆续出台《绿色增长战略》《气候创新金融战略》等政策文件,加强国际气候投融资合作。 气候投融资为全球进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近年来,各国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中国也提出“30·60”目标等具有雄心的气候目标,注重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力量,将推动自身与国际社会节能减排、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作为重要使命和战略行动。但是必须认识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各国在诸多气候相关领域展开竞争,国际气候投融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在行动中克服多重挑战和障碍。 本报告从中国的战略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我国如何在新的国际局势下更有效理解美欧和日本的气候投融资政策,并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在采取行动盘点、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梳理美国、欧盟以及作为对照与补充的日本的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行动成效,并通过建模的方式重点量化分析其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同时提炼可供我国借鉴的发展经验教训,为我国完善气候投融资举措、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提供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应对气候变化共识逐渐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正面临新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已提出碳中和目标,气候转型正受到空前关注,我国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全球气候投融资布局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在2009年哥本哈 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但发达国家并未兑现相关承诺。 2021年以来,美欧的气候政策出现大量变化与进展。2021年3月开始,美国总统拜登积极推行“绿色新政”:成立白宫气候政策办公室和国家气候工作组,发布限制油气、发展清洁能源的新政策,并在《通胀削减法案》中重点突出气候领域支持;国际方面,重返《巴黎协定》,并通过联合国、G7和G20等多边机制,谋求气候治理全球合作。欧盟是全球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理念与技术较为领先的地区,注重在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中融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环境和气候主流化”的概念,以强化和发挥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因素在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决策及投融资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欧盟能源市场一直存在着能源分布碎片化、吸引新投资难和竞争不充分等挑战,正通过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气候友好型投融资力度增强应对,同时随着欧盟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欧盟也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图增加欧盟以外的碳排放成本。总体上,美国、欧盟和其它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正不断推进各类国内与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新的竞争。 此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美欧对外绿色与基础设施投资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成的竞争与挑战进行研究。刘援等(2019)对欧盟环境和气候领域对外 我国自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就已着力推进“一带一路”的绿色化建设。 投资的政策与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欧盟成立了“欧盟委员会气候总司”这一负责气候政策、碳排放市场、碳排放监督及相关国际合作的专门职能部门,并通过设立由欧盟财政拨款为基础的7项基金和“欧洲对外投资计划”,以良好的社会资本撬动作用与经济效益推动了在非洲、亚洲、大洋洲与拉美等全球各地的环境与气候友好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但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造成竞争。 美欧对“一带一路”战略展开的竞争并非新鲜事物。毛维准(2021)深入分析了美国的“印太战略”建构历程及其对“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挑战,认为自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基础设施就已成为美国政府实践“重返亚洲”政策、建构“印太”战略、应对中国崛起并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领域。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就已通过“太平洋承诺”“蓝点网络”等倡议、《更好利用投资引导发展法案(BUILD)》《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等法案与“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等基础设施标准制定不断加强其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竞争力,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竞争,并拉拢欧洲多国加入,将基础设施与经济利益、国际规范、军事情报、同盟体系和国际领导地位等议题相联系。 我国自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就已着力推进“一带一路”的绿色化建设。2019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以来,气候投融资已成为我国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新的重要抓手。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我国着力构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的重大倡议,而通过气候投融资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更是打造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但是,在美国、欧盟都宣布增加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并将气候投融资作为重点对外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绿色“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将面临新的竞争。 美国从克林顿政府开始加大对气候投融资的关注程度,随着民主党与共和党交替执政,气候政策也时常反复,至拜登政府气候投融资政策成为主流政策之一,在美国国内与国际气候投融资领域都出台多项举措提供支持。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美国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商务部和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萎缩3.5%,年度跌幅创下了1946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拜登政府希望通过以气候融资支出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通胀削减法案》帮助解决通胀飙升、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问题。 (一)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历史沿革 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较大波动。由于政权的交替,各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发生转移,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并不一致,导致了美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阶段性波动。整体来看,以克林顿、奥巴马、拜登为代表的来自民主党的美国总统对待应对气候变化态度更积极。 1克林顿政府 比尔·克林顿于1993年1月起担任美国总统,当时正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克林顿政府对于气候议题的密切关注成为当时气候行动在美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该团队提出了一系列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包括能源税、财政和税收激励、建立能效标准等。然而由于国会的阻力,这些计划大多以自愿性的倡议 1998年,克林顿政府在年度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63亿美元的气候变化技术倡议 (ClimateChangeTechnologyInitiative),旨在通过为能源效率以及新能源领域提供36亿美元的税收抵免,以及为科研领域提供27亿美元的支持,以降低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 形态提出,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在执政初期,克林顿政府便提出了一项针对所有燃料征收能源税的政策,称为BTU(英国热量单位)税。BTU税所征收的税费和消耗能源所含的热量挂钩,旨在通过税收实现缩减赤字、环境保护、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等政治目的。虽然该项提案在当时得到很多环保主义者的支持,但最终没有得到国会的通过,而是以每加仑上调4.3美分的汽车燃油税替代了原本的BTU税。1 1993年10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limateChangeActionPlan),提出了包括几乎覆盖所有经济领域的超过50条倡议,用于助力美国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在2000年降低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