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Q1盈利同比大幅改善,关注Micro LED产能释放节奏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Q1盈利同比大幅改善,关注Micro LED产能释放节奏

2024-05-22邹兰兰长城证券罗***
Q1盈利同比大幅改善,关注Micro LED产能释放节奏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一季度报告,2024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50亿元,同比增长0.54%,环比增长2.35%;归母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54.59%,环比增长2.16%;扣非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38.14%,环比增长31.76%。 Q1营收同环比基本持平,盈利同比大幅改善:2024年一季度,得益于市场行业景气度的逐步复苏,公司主要业务盈利持续改善。分业务来看,今年Q1,公司车载显示业务营收同比提升超40%、环比提升超10%;其中,LTPS技术车载显示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超200%,面向国际头部车企的汽车电子业务在3月实现销售额单月破亿,今年预计将会加速规模起量。AMOLED柔性手机显示业务方面,TM17柔性AMOLED手机显示营收同比提升超16%,环比提升超10%,得益于终端客户较为积极的提货需求,AMOLED柔性产线产能(TM17及TM18)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释放。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Q1公司毛利率为11.17%,同比+5.22pcts;全年公司净利率-3.92%,同比+4.67pcts。费用方面,2024年一季度公司销售、管理、研发及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4%/2.63%/9.70%/2.73%,同比变动分别为-0.03/-0.08/+0.26/+0.02pct。 柔性OLED价格持续修复,展望24年AMOLED出货量快速增长:得益于折叠、LTPO等高端技术产能的释放以及其在主流、旗舰机型上的应用推广,柔性AMOLED技术结构性成长趋势明显。从供给端来看,目前行业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屏幕制造的第六代柔性OLED产能布局已基本成形,新增产能空间较为有限。随着折叠、LTPO产品需求的增长,新技术(比如减偏光片、Tandem等)产品的持续开发对量产产能的占用,以及柔性OLED技术亦逐步向车载、IT等中尺寸领域渗透,预计行业内柔性OLED手机产能偏紧的态势将延续较长时间。在AMOLED柔性手机显示领域,公司已实现国内主流品牌客户全覆盖,客户粘性不断增强,同时产品规格提升趋势明显,高端折叠、HTD、MLP产品实现旗舰机型交付。今年一季度,公司运营管理的两条AMOLED柔性产线(TM17、TM18)均保持良好的稼动。公司表示,目前下游柔性OLED手机显示产品需求旺盛,产品价格还在向上修复中;预计2024年公司柔性AMOLED手机产品出货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进入品牌客户更多高端、旗舰项目。 车载LTPS技术渗透加速,关注Micro LED产能释放节奏:虽然终端汽车市场面临竞争加剧、价格挑战等压力,但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智能化座舱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新场景需求的增多,车载显示市场仍蕴含较大的发展潜力。2024年一季度,公司整体客户端需求同比显著提升,并且LTPS技术规格产品渗透速度加快,车载显示业务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目前,公司的车载显示业务产品以模组为主,定制化程度较高;公司表示,将持续优化产品技术方案和规格,推动LTPS技术对车载产品的渗透和产品尺寸升级,不断提升产品模组复杂度和集成度,助力车载产品价值度的提升,并持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此外,公司为车载显示业务引入新投建的第8.6代线(TM19)和新型显示模组产线(TM20)等先进产能也将于今年内逐步进入量产爬坡,将车载显示作为重要应用方向之一的厦门Micro-LED产线也将于今年实现全制程贯通并具备小批量出货能力。 上调24年盈利预测,下调25-26年盈利预测,上调至“买入”评级:展望未来,得益于5G以及AIoT技术的普及、生成式AI向各个终端应用延伸、混合办公模式兴起、碳中和等环保政策的推动,全球显示市场存在结构性机遇,譬如高规格显示技术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以新能源车等为代表的新应用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等。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全球LTPS手机面板、车载显示等细分领域龙头,有望通过产能扩充、产线优化及新品研发突破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打开长线增长空间,故上调至“买入”评级。 结合公司一季报数据,并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改善好于预期,故下调24年营收预期并上调24年盈利预测;同时,考虑到消费电子需求复苏不预期,我们下调了25-26年营收和盈利预测,预估公司2024年-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5.10亿、3.35亿元、7.50亿元,EPS分别为-0.21元、0.14元、0.31元,2025-2026年PE分别为57X、26X。 风险提示:车载业务开拓不及预期,消费电子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汇率波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