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腾讯]:守正创新-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 - 发现报告

守正创新-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

金融2024-06-16-腾讯Y***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守正创新-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

守正创新 目 录 新市场 06 一、车险市场增长进入瓶颈,新能源车险成为新增长极01 1.1 车险行业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1981-2000)01(2)改革第一阶段(2001-2006):初探改革,从放到收02(3)改革第二阶段(2007-2015):巩固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03(4)改革第三阶段(2015- 至今):车险综改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互联网车险发展041.2车险市场发展现状05(1)车险在产险中比重下降,市场增长进入瓶颈05(2)多重政策助推新能源消费,车险市场结构出现改变07(3)新能源车险增速加快,成为车险市场新增长极12 新结构 14 二、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存在结构性差异15 2.1 核心硬件: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等成为关键部件152.2 核心软件:智能系统覆盖率高于燃油车162.3生产工艺:一体化铸造的广泛使用182.4互补产品:充电桩的建设和使用18 新风险 19 三、新能源车险面临新风险,多重挑战亟待解决20 3.1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风险暴露差异20 (1)新能源汽车结构差异带来的新风险20 (2)新能源汽车驾驶者差异带来的新风险23 (3)新能源汽车使用差异带来的新风险23 3.2新能源车险专属政策部分覆盖“新风险”25 (1)新能源车险相较于传统车险保险范围显著扩容25 (2)新能源车险车辆附加险在传统燃油车的基础上增改或删除26 (3)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部分解决用户痛点27 (4)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的不足31 3.3新能源车险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32 (1)用户端:保费高、续保难影响投保体验32 (2)保险公司:出险率高、成本高,产品创新难32 (3)新能源车企:涉足保险行业探索保费降低路径,需要更多政策支持34 (4)保险中介机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专业能力需要提升36 (5)4S 店及维修厂:售后服务能力不足,维修人才缺乏36 新方案 38 四、保险科技赋能新能源车险,带来“多赢”方案39 4.1 保险科技推动财险公司能力升级39 (1)保险公司专利对财险公司的影响39(2)保险公司数字科技采购对财险公司的影响41 4.2保险科技中的大数据应用44 (1)大数据在新能源汽车保险中的应用44 (2)新能源汽车独有风险的大数据分析45 (3)应鼓励数字技术在新能源保险中应用47 新实践48 五、保险科技国内外应用案例 49 5.1 国内应用案例 49 5.2国外应用案例56 (3)驾驶行为数据:Progressive&Mileauto&特斯拉59 新趋势64 六、新能源车险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65 6.1新能源车险产业发展趋势65 (2)科技创新:数字技术赋能新能源车险65 (3)生态重塑:主机厂与险企合作共赢66 6.2新能源车险产业发展建议68 (2)加强科技和互联网平台作用,推动保险数字化转型69 (3)促进共享与合作,培育新能源汽车保险新生态71 (4)完善智能汽车保险制度,助力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73 课题组成员 75 新增长 一、车险市场增长进入瓶颈,新能源车险成为新增长极 2020 年 9 月,我国提出了力争 2030 年前碳峰值以及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推动新能源替代迫在眉睫。然而,这对于百年汽车产业并非易事。过去十年,全面有力的政策支持不仅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强心剂,更使其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诸多新科技的载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先发优势,改变了传统燃油车产业由国外汽车巨头主导的竞争格局,是形成和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新能源车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互补产品,对新能源客户的用车体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新能源车险产品的优化和创新,是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此外,“新能源车险”也处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提及的“五篇大文章”中多篇“大文章”的结合点,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重要实践领域,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政策的指导下,新能源车险市场不断规范完善,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快速发展,正在成为车险市场的新增长极,带动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1 车险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汽车保险行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但真正的起步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全面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而真正的发展是始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随着汽车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并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保险也从一种“小众产品”转变为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产品”。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汽车保险市场在若干次大规模调整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初步发展(1981-2000) 1980 年,我国保险业开始复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全面恢复中断 25 年之久的汽车保险业务,以适应国内企业和单位对于汽车保险的需要,以及公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事故日益频繁的客观需要。但当时的汽车保险仅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动车辆迅速普及,相应的保险业务也随之迅猛发展。到 1988 年,汽车保险收入首次超过 20 亿元,占财产保险份额的 37.6%,从此以后汽车保险一直是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并保持高增长率,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进入了 高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以及管理也日趋完善,尤其是中国保监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加大了对费率、保险单证以及保险人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加速建设并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中介市场,对全面规范市场、促进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革第一阶段(2001-2006):初探改革,从放到收 2001 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第一次车险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入世前,中国共有内外资保险公司 40 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占有率仅约 1%,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四家公司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 96%,全国保费收入 2109 亿元,世界排名第 16 位,保费收入仅占 GDP 的 1%。为了履行入世承诺1,同时保持民族保险业地位,中国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并整顿和规划保险市场秩序。2004 年,按照入世协议,保险业的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保险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各个国际保险巨头快速涌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截至 2006 年底,中资和合资保险机构达 107 家。 除了引入外资保险机构外,车险费率的改革也在探索中逐步推进。2001 年 9 月 6 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在广东省进行机动车辆保险费率改革试点的通知》,规定车险费率由保险公司自主制订定、监管部门审查备案,标志着以广东作为车险改革试点的改革拉开帷幕。但费率的放开直接导致各险企为强占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当年车险费率降幅达 16%。低价和高出险率,导致 2004 年、2005 年一度出现行业性亏损。第一轮车险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经营数据不真实问题,如违规批退、应收、未决、虚列、欺诈等。 为遏制恶性竞争,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保险定价的政策规制。2006 年 3 月 2 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保险公司对现行使用的车险产品费率进行调整,并在 2006 年 4 月 1 日前向保监会进行申报。同年 7 月,保险行业协会针对车损险和三责险统一制定了A、B、C 三套条款,要求保险公司执行行业统一的条款和费率。2007年 2 月,保险行业协会针对车险附加险出台统一的条款和费率。首轮费率市场化至此暂告一段落,车险重新进入“统颁条款和费率”的阶段,车险费率回升至 1% 以上。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监管相对平和,但新车保险业务对车商渠道依赖度较高,当价格战告一段落时,中小险企为抢夺市场份额,费用竞争也便转而成为“第一战场”。 从车险保费在财产险中的占比来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复业之初,1980 年的车险保费仅为财险行业的 2%。八年过后,1988 年车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 20 亿元,并第一次超过企财险, 以 38% 的财险市场份额成为中国财产险中的第一大险种,开启了车险市场高速增长的新纪元。进入 21 世纪,2006 年车险保费首次超过千亿,车险市场份额占比超过财险市场的 70%。虽然近几年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推进,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从 2015 年的 77.5% 下降至 2023 年的54.7%,但车险在我国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结构中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3)改革第二阶段(2007-2015):巩固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 自 2007 年至 2015 年,针对第一阶段存在的车险行业管理能力滞后和车险费用率居高的问题,车险改革进入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数据真实性,最佳解法就是“信息化、上平台”,交强险的实施加速了各保险公司信息化进程,为车险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未来的联网联控创造了绝佳机遇。 2009 年 7 月 25 日,上海商业车险上平台,2010 年 1 月 1 日,北京商业车险上平台,全国商业车险平台启动建设,并于 2010-2011 年分批次陆续上线。随着全国车险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违规批退”问题已基本杜绝。 2013 年 7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保信”)成立,中国保险行业有了自己的行业信息平台。中保信成立后首先对全国车险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借助 2012 年新行业条款实施,通过平台有效解决了承保数据不真实的问题。 2014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保险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七条, 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中明确要“稳步开展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2015 年 3 月 20 日,中国保监会印发《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保监产险〔2015〕24 号),确定黑龙江、山东、青岛、广西、陕西、重庆等六个地区为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地区。自 2015 年 4 月 1 日起,经营商业车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可按照《方案》要求,向中国保监会申报商业车险条款费率。至此,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第二阶段告一段落。 在此期间,车险市场的数据真实性、中介问题、产能问题以及市场主体确认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此外,车险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车险反欺诈水平得到初步发展。 (4)改革第三阶段(2015- 至今):车险综改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互联网车险发展 自 2015 年起,我国车险市场在新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保险应运而生,同时传统车险业务对于互联网转型和数字化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互联网 + 车险的前景无限。 在第三阶段,车险改革进一步深化,车险费率试点改革稳步推进。2017 年 6 月起,保监会下发通知,继续尝试小步放开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降低商业车险费率水平、压缩险企费用空间。但由于产品同质化、费率持续“地板价”,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依然存在。2018 年 3 月,进一步扩大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实现部分地区的商业车险业务完全市场化竞争。2020年 9 月,车险综改开始实施,改革内容包括提高交强险责任限额、优化交强险道路交通事故费率浮动系数、合理下调附加费用率等项目。车险综改实施一年后,降费让利超 2500 亿元,车均保费下降 21%,车险综改的社会成效显著。2021 年,原银保监会组织保险行业集中攻关,推出全球首款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有效和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2021 年 12 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保险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