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用友薪福社]:2024年社会化共享用工理论与实践研究白皮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4年社会化共享用工理论与实践研究白皮书

公用事业2024-06-12-用友薪福社机构上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年社会化共享用工理论与实践研究白皮书

社会化共享白用皮工理书论与实践研究 202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用友薪福社云科技有限公司课题组2024年4月 序言一 近期与几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在当前政经环境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对成本管控极致的追求亦传导到了用工上。“怎样减少人力资源冗余成本?”“是否有更敏捷的配置方式满足业务波峰波谷潮汐式的用工需求?”“子机构全日制比例是否可以下降到55%?”“一个门店最佳编制数是全职职工不超过6个”……这样的讨论余音不绝,引发思考。 沟通中朋友们都提到了新质生产力这个新概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可能传导到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大家都觉得,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会推动用工需求、用工结构和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 信息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工作任务变得可量化、可拆解、可共享、可发包,企业在技术进步加持下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岗位职责解构为碎片化的任务,工作任务集合形成任务市场,企业可通过技术平台面向社会发包,匹配合适的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并支付报酬。 由此企业用工配置方式进一步演进迭代,除了建立固定劳动关系的标准就业形态,以及利用包括劳务派遣、外包、众包、兼职、平台用工、自雇、退休返聘等多种灵活用工形式外,还产生了基于工作任务市场,以组织内部跨主体可共享劳动者聚合和以互联网运营为方式引入外部可共享社会化劳动者流量,形成企业自有用工池,用算法匹配任务和劳动者的方式,提高效率和用工精准度,使得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弹性。这种方式呈现出灵活化、共享化的特点,又与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用的“共享员工”存在不同,试称为“社会化共享用工”。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如何跟上时代脉搏,突破创新,抓准用工发展趋势,利用好创新用工配置方式助力业务与组织发展,是需共同研究探讨的话题。 非常荣幸,我们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劳动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喜良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上述趋势的思考上想法不谋而合。经过几次交流沟通都觉得有必要共同就“社会化共享用工”这个课题开展专项研究。这次的白皮书是研究的起点,也是针对这一新模式、新概念的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引发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专家学者的一些思考的作用,共同探索前行。 用友薪福社云科技有限公司 用工研究院院长 杨锴 序言二 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用工的灵活化。以灵活化、共享式为典型特征的用工方式已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成为标准雇佣传统用工模式的重要补充,这也是劳动生产用工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分解化、灵活化的工作任务需求,最大化、最优化匹配相应资源,进而实现用工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已成为生产用工的现实需要。开展社会化共享用工理论与实践研究,既是国内外理论发展之需,更是解决和实现企业灵活用工现实问题之要。 基于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与用友薪福社云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针对“社会化共享用工”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新命题,面向22家各类型用工单位与787名零工劳动者展开了为期近半年的“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联合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诸多成果。此调研报告仅揭示了社会化共享用工系列研究的“冰山一角”,今后需要进一步与相关同仁一道共同精进“社会化共享用工”的理论与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师冯喜良、詹婧、雷晓天,博士研究生苏建宁、吴芸婷、张贤中、李妍嫔以及硕士研究生李欣、魏新然、徐小雯、孙良正等师生与用友薪福社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此报告,在此一并致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原院长 冯喜良 目录 Contents 社会化共享用工理论与实践 成果摘要 7(一)社会化共享用工的概念内涵 8(二)社会化共享用工的调研设计 8(三)企业层面—社会化共享用工主要调研发现 9(四)劳动者层面—社会化共享用工主要调研发现 9(五)平台运营与政策规制层面 社会化共享用工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10(一)社会化共享用工的概念 11(二)社会化共享用工的内涵 13(三)社会化共享用工的理论基础 社会化共享用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5(一)国内社会化共享用工市场规模大且呈现迅速增加趋势 17(二)我国社会化共享用工面临的主要挑战 18(三)政府政策规制逐步加强 20(四)国外社会化共享用工发展状况 企业社会化共享用工调研发现 30(一)招募难留任难是用工核心痛点,内推与线上招聘平台成为主要招募渠道 31(二)出勤与任务完成问题最受关注,企业以全面精益管理作为应对方案 32(三)工作质量难控和管理难度大是最常见问题,企业积极寻求第三方数字化手段助力 33(四)合规理念成为主流,提高匹配效率与法律合规支持是企业对第三方平台主要期待 34(五)同行业用工需求高低峰时段重叠,企业探索适当扩大共享用工行业范围 35(六)碎片化用工模式与保障方式受到企业认可,也符合政府治理趋势 劳动者社会化共享用工调研发现 36(一)零工劳动者类型多样,个体与从业特征均表现各异 39(二)自由自主但不稳定是零工劳动者的主要工作特征 42(三)追求获得感提升是零工劳动者的主要诉求表现 44(四)零工劳动者的基础性权益保障有待加强 46(五)零工劳动者的发展性权益有较大提升空间 用人单位构建社会化共享用工体系之建议研究结论 成果摘要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以灵活用工、平台用工、共享用工等为代表的新兴用工方式规模从小到大、范围由窄及广、形式从单一到多元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以及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研究的热点焦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从事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另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披露,2021年采用灵活用工方式的企业比例达到61.14%。毋庸置疑,以灵活化、共享式为典型特征的用工方式已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其不仅改变了以标准雇佣为主流的传统用工模式,亦解构了建立在传统用工模式之上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方式,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张力倒推着政策界、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积极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灵活化、共享化用工相关研究,以期在未来的机遇挑战下能够更好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行。基于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与用友薪福社组成联合课题组,共同开展了以“社会化共享用工”为主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组认为,在经历了通过信息化、数智化提升自有员工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效率实现人效提升的1.0阶段,以及在自有员工支撑核心业务基础上,非核心业务采用派遣、外包等方式,转移管理、风险成本,提升人效的2.0阶段后,信息技术进步使工作任务、用工需求分解成为可能,通过灵活的需求-供给数智化精准配置,实现内部共享化、外部社会化的用工配置,以此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化共享用工”成为人效提升的3.0新阶段。 现将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概括提炼。 6 (一)社会化共享用工的概念内涵 灵活用工是相对于企业标准用工之外的一种用工形态,可以说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基于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用工配置需求。社会化共享用工是企业通过精准高效合规应用多种用工方式组合,满足企业多样化灵活用工需求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丰富了用工配置方式。 在系统总结梳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课题组认为社会化共享用工是“依托数智技术平台,整合可共享的用工与就业双端需求,通过智能化的任务分解与技能匹配,达成同域内零工供需精准配置,实现全链一体化管理的创新型用工模式”。释义这一概念内涵,可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理解认知: 关键词一“创新”—社会化共享用工是灵活化用工与就业发展至当前阶段的创新型用工模式。社会化共享用工是一种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内外充分共享,以合规合理为基础、匹配劳动力供需双端的碎片化用工与就业需求,将劳动力资源进行同域内共享,从富余方调配至缺口方,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与解决“用工荒”、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多方共赢式新型用工模式。 关键词二“技术”—数智技术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发展成熟的基础。基于数智平台的连接技术、计算技术、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去中介化”“去组织化”的合作共享,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回应劳动力供求双方用工与就业需求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三“供需”—整合可共享的用工与就业双端需求,解决双方的用工与就业痛点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的出发点。社会化共享用工并非单指用工需求方(企业)与用工供给方(劳动者)中的某一维度,而是供需兼而有之、两者缺一不可。从用工需求端来看,新模式针对同域企业用工痛点,实现招工用工的快速精准合规达成,为企业用工增量提供切实保障;从用工供给端来看,新模式可以实现零工就业的灵活全时小半径,不偏废的兼顾平衡用工和就业双端需求,降低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完全性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四“分合”—智能化的任务分解与技能匹配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有效运行的核心逻辑。一方面是“分”,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将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进行任务分解,并智能匹配相应技能,即时搜寻到拥有技能的劳动者,这将提高用人单位的用工弹性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是“合”,劳动者的职业或专业属性得到弱化,职业兼容能力得到提升,劳动者的技能与分解化的工作任务之间可实现最大公约数的“匹配结合”,劳动力在不同单位之间进入基于任务与技能匹配的“碎片化”分合状态。 关键词五“全链”—达成同域内零工供需精准配置,实现全链一体化管理是社会化共享用工模式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社会化共享用工并非力求解决一域或某单一问题,而在于提供全链条的系统解决方案。从用工需求端来看,从招募需求评估、招募上岗执行与交付、入离职管理、薪酬方案设计、考勤薪资核对、薪资发放与报税、劳动关系管理的全流程给予支持;从用工供给端来看,可实现报名、入职、考勤、审批、发薪、保障、离职等功能的全覆盖。 7 (二)社会化共享用工的调研设计 调研是成事之基、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要。开展社会化共享用工问题研究,既要基于对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更要基于对社会化共享用工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为准确提炼社会化共享用工的概念内涵,科学谋划社会化共享用工的应用场景与功能用途,课题组在2024年1至3月份开展了面向社会化共享用工“供需两侧(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路径调研,以期全面了解把握当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等企业与劳动者在参与社会化共享用工中的现状、问题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调研采用“线上+线下”“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力求全面化、科学化与一体化。其中,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端的调研基本情况为:共收集了22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其中民营企业16家,外资企业4家, 国有企业2家;调研企业所在地也尽量做到了“南北覆盖”,位于广东省的企业10家,上海市5家,北京市2家, 安徽省1家(有4家企业未反馈)。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课题组以闭门研讨会形式对其中的17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访谈座谈,第一阶段的调研对象以灵活共享用工较为集中的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医疗卫生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为主;访谈对象主要由企业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构成。 针对劳动者—用工供给端的调研基本情况为:在线调研环节共收集了787名零工劳动者的有效问卷,基 本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劳动者群体;线下深度访谈环节共有7名零工劳动者参加,从业领域 涉及到了保险、餐饮、酒店和家政等行业,其中5人为从事全职工作之余的兼职。 (三)企业层面—社会化共享用工主要调研发现 结合“线上+线下”“定量+定性”的调研情况分析,可简要概括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社会化共享用工中存在“需求迫切+管理滞后+招留困难+效果不佳+风险漏洞”等系列问题,而“满足业务需求+法律合规支持+系统解决方案”是希冀社会化共享用工的发力方向。 具体看来,在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方面:一是调研企业社会化共享用工形式多样,存在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二是调研企业社会化共享用工管理数字化水平欠佳,但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的意愿强烈;三是内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