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广发基金冯骋交流纪要2023073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广发基金冯骋交流纪要20230731

2023-07-31未知机构小***
广发基金冯骋交流纪要20230731

冯骋:先谈一下这次AIGC大模型创新的产 业变革。这次大的产业变革,可以和人类历史上的 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类比,大概率会 有比较长的产业趋势的演进过程。上半年,产业发展脉络沿着算力、大模型 到数据的方向演进; 往后看,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AIGC在 未来应用的全面落地; 应用的方向可以集中在to B生产力工具如 数字人、虚拟助理等由大模型带来的可以 替代人的智能工作的方面。以,从中期的产业趋势来说,我们可参考的历史是2009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 浪潮这一次持续了接近十年的产业趋势变 革。同样的周期,我们认为这次AIGC大模型的 突破,实际上不亚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底 层技术突破。它影响了千行百业的变化,所以它的产业 持续时间,我觉得至少是3-5年的变化;而且有可能,在年底或者明年就可以看到 很多AI应用在我们身边出现,开始渗入到 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去。我们在投资领域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买 在分歧,卖在一致”。站在年中的位置,AIGC这个产业趋势在上 半年很火,大家的预期达到了相对的高,但是这样的中期产业趋势并没有达一致的很高的预期。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身边很多人并没有 开始使用AI应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 生活中都没有开始用。比如编辑、电影、游戏或者办公场景,还 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移动互联网时期,大家都在用手机玩游 戏、看直播,点外卖、打车等,相关应用 也在铺开。但是现阶段,我们并没有看到身边有很多 人在用这些应用,所以这一波产业趋势没 有结束,而且没有达到市场比较高度的一致预期状态。分析。冯骋: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首先是给生产 力效率带来一定的提升和变革。对于AIGC大模型技术,我们比较看重的,是它在生产力场景上会带来效率的提升。比如我们比较关注to B领域的办公场景。简单理解,AI大模型具备小学生或者中学 生这样通识能力的智能水平,但是我们要 在这个基础之上给它灌输更多专业知识。比如给它灌输法律、教育、医疗方面的知 识,它会成为专业领域比较专业的人才,辅助你提升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关注它在to B领域垂直应用的进 展。有可能在明年就会看到相关的应用出 来。如,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办公领域,键生成PPT的功能,包括帮你提炼会议纪 要、提炼总结要点,帮你做会议整理和梳 理。相当于每个人会配上一个个人助理,帮你 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这个领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在to C领域,现在AI跟to C领域的结合,比如情感陪护、私人助理等,也是比较好 落地的场景。但是我们现在看到,to C场景上大家还在 探索,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全面的场 景。比如之前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AI和游戏的 结合,想做出一个特别重度的AI游戏玩 法,现在大家还都在探索过程中。以,我们觉得to B领域落地更快。另外还有一个思路值得未来留意。你可以把AI模型理解为人的智能替代,会 从智能水平比较低向智能水平比较高的工 作慢慢渗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比较关注智能驾驶领 域。目前来看,相对于办公领域设计一个非常 复杂的PPT,可能驾驶场景对智能的要求 稍微低一点。智能驾驶通过运用Transformer模型的算 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未来看得再长远一点,模型训练方法用在 机器人这样的训练场景上,也会带来机器 人智能的提升。这些场景有可能未来两三年逐步落地。:年初AI产业链呈现出轮动的变化势,从一开始算力到大模型、到传媒,再 到算力,你会更加关注哪些方面?除了刚 刚说的应用,这个产业链上的机会应该如 何把握?冯骋:行情走到现阶段,再往后,我们比 较关注这几个方向: 一是国内模型能力新的突破,达到可以落 地应用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大家依然非常关注算力、数据这些场 景后续产业趋势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下游应用的不断渗透,算力 需求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人类对于模型能力边界的探索 也没有结束。外OpenAI训练到3.5-4.0,实际上未它对模型边界能力的探索还是在往后延伸 的。如果明年出现更大参数模型的探索,它的 能力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扩展,对算力还会 有更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算力依然非常关 注。同时,我们更关注应用这种能切实落地的 场景,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变化,或者说 产品的供给能达到人们想要的能力,这样 的话应用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整个下半年 到明年上半年,一旦出现爆款应用,它会 和算力形成良性互动。用普及,带动算力需求提升,同时算的快速提升、降低成本,又带来应用的普 及,就会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这是下一段行情我们比较关注的点。问:从投资的角度,大家更关心的是,这 些新的产业、新的创新,应该怎么评估它 未来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呢?冯骋:实际上,它并没有改变原有产业的 商业模式。 比如我是一个卖SaaS软件的公司,通过和 AI结合,还是原来的SaaS订阅收费的模 式,并没有改变商业模式。但是,我可以通过提供AI模块,提升你的 工作效率,多收一部分费用。交了这个费用的人,用了AI之后,工作效 率比不用的人大幅提升,最后的结果很可是大家都会用AI功能。前提是,我的AI功能效果要好,能真正产 生价值。比如写一篇报告,以前要花一周时间,现 在通过AI辅助的模式,一天就写完了,这对我工作效率提升很大,我愿意为这个 效率提升付费,这是AI核心商业模式的本 质。问:还有别的想象空间吗?冯骋:在降成本这一端也有很大的应用场 景。比如,以前做一部动画电影有可能花三年 时间,通过和AI技术结合,有可能出现一 年做三部电影的情况,大幅提升生产端的 效率。且,AI是否会改变很多企业的成本结以及盈利模式,这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直播行业,以前直播行业的利润分配 以人为主,如果未来能做出非常逼真的数 字人形象,而且它有很好的IP效果,它极 有可能就是头部主播。而且,成本很可能是更低的,完全可以依 赖它的IP效应,它的收入跟IP效应相关,但成本非常低,预计会大幅提升这些行业 的盈利能力。问:当这个行业热起来之后,很多企业都 在涌入这个赛道。你觉得什么样的企业更 容易胜出?或者说投资者应该关注具备什 么样特质的企业?冯骋:这也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环节来说,其实用一句话就可表达结论,就是真真正正能把产品做好的 企业。企业自身能做好这个产品,把产品打磨 好,能给大家带来价值提升、效率提升。能把产品做好的企业,这是我们非常关注 的备选标的。到了这一阶段之后,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 能把产品落地、能把价值体现出来的企 业,这样的话,客户才会为你付费。问:从中长期视角看,你觉得科技板块有 哪些机会是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的?冯骋:从2023年往后看,预计未来2-3年 是科技创新的上行周期。从时间节奏来看,未来2-3年是小的创新上 行周期。方向来看,在我们的框架里,TMT行最有吸引力的点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 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所谓的渗透率提升就 是有新需求、有新空间。未来我们要关注哪些产业是从1到10的产 业趋势创新,哪些产业是从0到1偏主题性 的创新,我们比较关注这两类方向。从0到1偏主题性创新,有可能产品形态定 义还不够清楚,渗透率常年维持在几个 点,这种创新更 多是过去没有,现在突然 有了,会有一波主题性机会。但是往后看,我们要更多关注这一类创新 能不能度过技术供给的拐点,使得产业趋 势从1到10。比如过去两年的元宇宙、VR,都属于这样 的状态。有一类是从1到10,是我们比较关注产业趋势的创新。本质是渗透率从1到10,渗透率从个位数 到10个点,再到20个点、30个点。有这样的产业趋势,使得很多公司能在业 绩层面逐步快速兑现,这一类机会一旦出 现,就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机会。未来有几个方向可能有渗透率快速提升,比如智能汽车,比如再过一两年的MR、VR可能就是这样的产业趋势机会。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周期成长性机 会,比如半导体周期,从历史数据来看,因为它的产业规律相对明确,一般是两年 半上行、一年半下行。问:智能汽车的投资逻辑你们是怎么看 的?骋: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跟之前消电子的需求空间有可能是一个量级。对于汽车来说,智能化的渗透率目前只有 10个点左右。我们要关注智能化的渗透率能不能快速提 升,这是我们做行业比较时较为关注的 点。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汽车出现辅助驾驶功 能,加上了摄像头、激光雷达、座椅、座 舱的智能化; 加上这些辅助功能,使得汽车变得更方 便、更舒适,驾驶效率更高,智能效率提 升。同时,我们也看到,自动驾驶新的功能在 今年通过算法的提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我们判断有可能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展。不过,我们认为,智能驾驶这个细分的 Beta还是服从于汽车行业的大Beta。二季度之前,大家对智能驾驶板块关注比 较少,表现不是太好,主要是车的大Beta 没有起来,偏负向。6月、7月之后,车的销售数据在改善,智 能驾驶成了板块里表现最亮眼的细分方 向。往后看,随着车的大Beta企稳,智能驾驶 板块技术出现突破,将带来更强的渗透率 变化。问:你管理的TMT主题基金表现这么好,跟你自己在技术方面长期的跟踪研究是不 是有很密切的关系?骋:研究TMT是比较辛苦的,科技的化非常快,新技术出现、产业链的变化也 非常快。我和我们TMT研究组的组员,紧密跟踪产 业链上的变化,对公司的基本面情况进行 跟踪,不断验证,提出一些假设和想法,或者得出一些观点。再观察它是否能得到 市场进一步的支持或者验证,这对我们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从偏中观的角 度,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有风险,不一定 每个技术都能真正进入产业趋势1-10的阶 段。有可能它在出现之后就消亡了,没有 落地。这也需要我们学习很多技术发展的历史,总结规律,判断哪些技术可以实实在在地 地,哪些技术还有很长的成长周期。这涉及到对中观产业趋势的判断,对我们 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