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研究报告|2024年05月29日 “新质生产力”系列(二) 将新质生产力落地到投资组合 策略研究·策略深度 证券分析师:张立超 0755-81982881 zhanglichao@guosen.com.cnS0980519050002 证券分析师:陈凯畅 021-60375429 chengkaichang@guosen.com.cnS0980523090002 证券分析师:王开 021-60933132 wangkai8@guosen.com.cnS0980521030001 •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主要路径,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从中长期主线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依托于新科技,落脚在新产业,孕育着大量的市场投资机会;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生产力变革;从产能利用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投资落地:基于“预期改善”思路甄选个股。产业链层面设计自主可控评分框架+投资效能模型,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产业节点筛选,“预期改善”层面主要涉及净利润和ROE两个维度的指标,先选行业、再选个股的“预期改善”组合,弹性更大,近五年年化收益达到9.35%;直接选个股的“预期改善”模型则能够更好地控制回撤。对于近期政策力度较强的低空经济主题,“预期改善”思路同样奏效,在低空经济大幅上涨的过程中,选股策略弹性更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要立足于地方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形成有地方特色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平台数量全国领先,拥有得天独厚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聚焦“20+8”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服务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新质资产相关标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新质生产力被定义为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可采用研发费用率、研发人员数量占比、销售毛利率、销售费用率、税项/利润总额、股息率和WindESG综合得分筛选标的。根据筛选,大湾区的新质资产标的主要分布在医药生物、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计算机、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 •风险提示:海外货币政策节奏和幅度的不确定性,海外局部地缘冲突风险等。报告列举的公司/个股仅为案例介绍,不作为投资推荐的依据。 01 学习解读:新质生产力对市场的意义 02 投资落地:围绕新质生产力构架投资组合 03 因地制宜: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投资机会 04 标的精析:新质资产相关标的特征画像 •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主要路径,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明确了其内涵,同时结合生产力发展层面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主要背景和重要基础,也意味着只有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向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产力才是新质生产力。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以新科技、新产业、新要素为主要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为核心标志,以高质量发展为宗旨的先进生产力。 图: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新科技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尤 其是绿色技术、智能技 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 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动能。 新产业 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 来产业,它们既代表着 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 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 新要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数据、技术、信息、人才等都成为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 资料来源:《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余东华,马路萌,2023),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从中长期主线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依托于新科技,落脚在新产业,孕育着大量的市场投资机会。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要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主体,实现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举措。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政策端: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未来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中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战略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新质生产发展方向代表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向,相关产业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其发展必将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需求,从而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具体涉及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等六大赛道。 图:新质生产力主题下的投资赛道 重点赛道 主要领域 数字经济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高端装备 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 生物技术 创新药领域 智能电车 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应用 能源转型 光伏风电电力设备 未来产业 氢能低空经济 资料来源:万得,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生产力变革。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其中,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四大板块”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五大战略”包括: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此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应的是北京、天津和河北;长三角一体化对应的是上海、 江苏、浙江、安徽;粤港澳大湾区对应的是广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 表:“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之间的城市联结 资料来源:《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孙久文,2021),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表:城市群与省份板块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各地区推行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链长制”:“链长制”是当前提升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主要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 •“链长”是“链长制度”的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其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充分链接政府和企业,利用政府的综合协调优势,保障政策真正落实到产业上。 •“链主”是“链长制”的重要组成。“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扮演着组织者和价值分配者的角色,在推动产业链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也是所在领域的龙头企业。 表:“链长制”助力地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地方政府官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从产能利用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一窝蜂,甚至同质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因此,必须立足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围绕市场,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形成良性的动态平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新质生产力发展避免传统产业“重复引进”和“产能过剩”的怪圈。 •例如,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设数据中心成为各地提升数字实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近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地区忽视实际需求,加码数据中心建设,对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关注不够,从而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现阶段国内算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但算力基础设施资源紧张;而中西部地区算力资源丰富,但产业相关配套未及时跟上。为此,在推动算力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等问题,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有计划地进行算力基础设施和节点部署。 •产能过剩的经济性含义是实际产出未达到潜在产出,一般常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即产能是否过剩。在具体数值方面,国际上通常认为80 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属于合理水平,但由于国家、行78 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76 我们一般用历史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分析产能过剩程74 度。72 70 •整体来看,国内工业产能利用率近些年处于72%-78%的68 范围内,2021年中旬以来产能利用率出现波动下行,66 从2021年6月的77.9%下降至2024年3月73.6%,表现出64 62 存在轻微的产能过剩情况。 图: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工业产能利用率(%) 2013/03 2013/07 2013/11 2014/03 2014/07 2014/11 2015/03 2015/07 2015/11 2016/03 2016/07 2016/11 2017/03 2017/07 2017/11 2018/03 2018/07 2018/11 2019/03 2019/07 2019/11 2020/03 2020/07 2020/11 2021/03 2021/07 2021/11 2022/03 2022/07 2022/11 2023/03 2023/07 2023/11 2024/03 资料来源:万得,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在供给端,通过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 –为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适时出台产业引导政策,帮助企业淘汰过剩产能,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向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预计未来,中国将针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积极出台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