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建华2024.04 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将进一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向标” 全球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地位 Ø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65.3万辆,中、美、欧分别为949.5万、146.8万、294.8万,中国占比超60%;Ø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中国仍将会贡献全球销量的60%。 在定义下一代汽车中,中国因素会越来越多 Ø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和生产水平全球领先,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超过460公里,诸多新技术优先在中国出现并落地;Ø2024年是定义下一代汽车产品的关键阶段,中国市场、技术、平台的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全球产业转型。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占据重要市场地位 Ø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崛起,比亚迪全年销售302万辆,成为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全球销量最高的车企,前十位中中国企业占据5席,合计占比达43%;Ø基于电动化产品、市场的突破,2024年国内企业将延续崛起势头,出现新的全球品牌,预计将新增1-2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份额提升至4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 Ø中国加速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中心。2023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装车量分别778.1GWhGWh/387.7GWh,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出货量占全球50%以上;Ø预计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及材料出货量仍将占全球50%以上,并将通过全球合作和海外产能布局加速落地。 一、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拉动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 成为拉动投资、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Ø2023年中国汽车整体销量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车增长势头延续,逐步迈进千万量级时代。预计2024年势头仍将延续,汽车类零售额将突破5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突破2万亿元;Ø产业发展将持续拉动基础设施、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投融资。 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落地 Ø新能源汽车融汇绿色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项变革技术,成为新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Ø汽车更新迭代速度进一步加快,2023年累计推出车型1100余款,其中纯电占比70%,车型更迭缩短至1-2年。 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效能 Ø截止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预计2024年将接近3000万辆,其中纯电动占比约80%;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碳减排量累计超8000万吨,预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减排量将超过1亿吨。 带动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Ø全球气候行动紧迫,新能源汽车愈发成为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技术、供应链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Ø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对话合作频繁。预计2024年新能源出口规模延续增长,类似国轩、蔚来、零跑的技术及资本合作及企业海外的本地化发展将进一步突破。 二、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 新能源汽车百万辆产量和千亿产值成为基本门槛 二、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 企业竞争进入优胜劣汰加速期 2024年将迅速出现一批百万辆级别企业和品牌,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呈现出“强者恒强,分化加剧”的局面。 新能源乘用车销 量 超过30万的企业由2022年4家变为2023年7家;恒驰、爱驰、雷 丁 等造车新势力相继 被 曝出经营不善的问题。 雷诺、铃木、菲亚特等跨国车企也已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三、企业发展环境将会呈现更加内卷的特征 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进入“摩尔时代” 新 能 源车型 更 新 迭代 密 集,消 费 需 求升 级 速 度加快。 市 场 变 化是助推器,对 企 业 是挑 战 也 是机 遇 ( 高频、多元、个 性 化 消费) 三、企业发展环境将会呈现更加内卷的特征 企业将从提升产品差异化、加快全生命周期布局、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位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宽价值链。 四、产业发展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为主 整车产能进入调整阶段 传统车产能油改电是重点任务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乘用车生产企业总产能约为4289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4.5%,产能排名前20位的乘用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9.6%。 早期建设的电动汽车产能,部分由于规模不足,需要进一步升级重组 产业链部分环节进入收缩期 电池企业进入产能释放期 芯片投资进入收缩期,尾部企业面临融资压力 电池联盟数据表示,截止2022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为1260Gwh,截止到2023年6月底为1860Gwh。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51.6%,2023年已降至41%左右。 国内有超过300家汽车芯片企业,市占率正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在投融资及量产双重压力下,汽车芯片行业将迎来“淘汰赛”。我国芯片投融资数量及金额 四、产业发展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为主 产业投融资有喜有忧 五、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模式 规模 模式 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20.3万辆,增速达77.6%,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海外销售规模将突破180万辆,增速达50%,占整车出口的比例达30%。 国内生产+贸易出口模式 贸易+本地化建厂模式 凭借产品性能优势及价格竞争力,通过货物贸易模式将整车出口到欧洲、东盟、澳新等海外市场,伴随海外市场需求及国内产品和布局突破,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结合目的国政策、产业基础,拓展本地化建厂生产、营销模式;2024整车企业在东盟、拉美及电池企业在欧洲等地本地产能将加速落地。 本地化产销及技术合作等多元模式进入加速落地期 国内生产+海外品牌模式 股权合作+海外渠道模式 合资企业利用国内产业链优势结合海外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如东风与雷诺合资-东风易捷特在国内生产的车型贴牌达契亚在欧洲销售,2022年达契亚春天在欧洲销量接近5万辆;名爵、极星等。 通过同国外企业的股权合作,推动技术、产品、管理、海外市场拓 展 等 层 面 的 深 度 合 作 ; 如Stellantis15亿欧元获零跑20%股权,双方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开展对外出口业务。 六、商用车新能源化智能化将同步加速转型 依托于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绿色货运配送、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等示范工程,预计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将”量””率”双增,销量突破60万,渗透率达15%。 •15个试点城市•推广数量超60万辆•70万台充电桩和0.78万座换电站•车型包括城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等 •第一批:16个城市•第二批:24个城市•第三批:31个城市•到2025年建设100个城市 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六、商用车新能源化智能化将同步加速转型 智能网联商用车在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以L4级产品为主;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政策推动下,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城市公交、市政环卫等场景将加快应用。 预计2025年商用车 仅L 2级 辅 助 驾驶系统市场将有近百万辆需求空间 商用车新能源化智能化生态将进一步从以车辆为中心向以运营为中心转变。将形成集产品、货源、运力、基础设施、能源等多元素的服务生态。 七、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提升电动化水平 七、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提升电动化水平 磷酸锰铁锂、PET复合铜箔、钠离子电池等多项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2022年固液混合电池小批量量产,2025-2027年固液混合/全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生产。 七、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汽车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加快产业化落地 NOA对智驾计算芯片算力要求较高,在“BEV+Transformer+OCC”技术架构普及下,智驾计算芯片算力需求将达到200TOPS以上。 舱驾融合的银河3.0架构(2024) 整车操作系统MB.OS(2025) 雷达:固态补盲激光雷达开始上车 整车操作系统VW.OS(2025) RobosenseE1 GEEA3.0中央计算平台架构(2025) 线控底盘加速渗透 冗余EPS短期内满足L3车型需求,线控转向有望在2025年实现小批量上车 主动悬架系统快调节技术将实现突破,成为汽车悬架的重点创新方向 国产EHB技术日趋成熟,线控制动渗透率2024年将达到50%左右。 新生产方式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产业链企业更积极采取智能制造战略助力降本增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升级 宁德时代宁德基地、宜宾基地、溧阳基地工厂(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3家灯塔工厂) 八、智能驾驶应用路线逐步清晰 单车智能:快速发展期 2024年NOA渗透率将超过10%,城市NOA落地节奏、覆盖场景、用户体验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点 L3级自动驾驶开启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未来3-5年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 L4级Robotaxi由测试走向常态化收费试点 国内Robotaxi总测试里程7000+万公里,无驾驶员收费试点已实现常态化;百度:200辆无人运营车辆、总规模3000辆、服务300万用户 八、智能驾驶应用路线逐步清晰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示范拓展和全域打通阶段 试点区域:由区域开放向全城打通升级 区域开放:重庆、武汉、天津、深圳、杭州等10余个城市;单城打通:无锡、淄博等 试点城市:智慧/定制公交效率显著提升 •智慧公交: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加载车载终端+运营监管,行程时间减少10.1%~15.7%,车速提升9.7%~17.2%•定制公交:公交优先+红绿灯信息共享+APP预约+准点准时出行,通勤时间节省约27.5%,有效避免等车、拥堵等 九、汽车与ICT、能源等产业融合速度加快 汽车与ICT行业融合进入深化阶段 •中国TOP100芯片设计企业中超过50%进入汽车领域 •中国TOP50互联网企业中超过40%有车机版应用,主流声、光、AI企业开始探索汽车领域新应用 九、汽车与ICT、能源等产业融合速度加快 车能融合进入加速发展期 氢能高速交通走廊、换电等示范工程逐步落地 车能互动功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体系趋于成熟 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预计2 0 2 4年 充 电 桩 将 突 破1 4 0 0万 台,800V高压快充、风光储充一体综合能源站、换电等新技术、新项目将加速落地。 以氢能示范为例:截至2023年9月,全国累计销售燃料电池汽车1.8万辆,建成加氢站407座,投入运营269座,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覆盖城市、物流、运输、工程、港口、园区等多元场景。 •车能互动领域: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微电网、虚拟电厂、能源岛的互动关系逐步清晰,基于峰谷电价及智能控制的有序充电规模化落地,V2G探索加速。 •综合能源站方面:目前各个省市已有超62座站投入运营,预计2025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潜力约为0.8至1.2万亿元,下一步将向“车+站+网”综合服务新模式延伸。 联通“两纵四横” 基于五大示范区超40个城市,打造跨区域的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支撑氢燃料电池跨区域规模化运行 截至2023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859.6万台•公共充电桩272.6万个,其中直流充电桩120.3万台,占比44.1%•私人充电桩587万台•换电站3567座•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停车位约3万个•车桩比由2017年的3.4提升至当前约2.37。 沿高速公路布局加氢设施,因地制宜进行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制氢、建设副产氢短距离输氢管道,形成跨区域氢能走廊 十、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会保持高速增长 2023年产销回顾 Ø汽车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