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72亿元,同比下降26.11%;实现归母净利润2.02亿元,同比下降63.2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下降104.08%。2024Q1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同比下降33.09%;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下降146.35%;扣非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下降340.85%。 光伏热场销量保持增长,价格下跌导致业绩亏损。公司2022年开始主动塑造市场竞争格局,光伏产品销售价格下调。受此影响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全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23年公司碳基复合材料销量3371.68吨,同比增长35.91%。光伏领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60亿元,同比下降31.40%。受产品价格下调影响,光伏领域产品毛利率25.12%,同比大幅减少22.73pp。2023年,公司因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投资收益0.67亿元,收到政府补助确认其他收益2.03亿元,因中融信托产品逾期未收回全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0.43亿元。 取得迎宾路厂区固定资产处置收益0.27亿元。2024Q1,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承压,综合毛利率下降至5.56%。当期确认政府补助较少,业绩出现亏损。 光伏热场价格底部运行,预计2025年供需形势有望改善。当前碳碳热场全行业亏损,价格已经处于底部。目前头部碳碳热场厂商金博股份、天宜上佳均无扩产计划,西安超码募投项目也出现延期。2024、2025年行业新增产能有限。光伏碳碳热场除坩埚外替换周期均在1年以上,设备属性较为明显。2024年虽然下游硅片排产高增,但由于新增硅片产能出现下滑,我们预计光伏热场价格难有向上弹性。2025年,随着2023年新投产硅片单晶炉逐渐进入热场替换周期,光伏碳碳热场替换需求将显著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显著改善,碳碳热场价格有望迎来上涨。 打造碳基材料产业集群,新业务有望取得突破逐渐放量。光伏领域,公司量产了形状复杂的底部加热器等热场系列产品。交通领域,公司成功开发了短纤碳/陶制动盘产品(KBC-S系列),推出了碳/陶摩擦副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多家新能源头部车企及新势力造车品牌车企的碳/陶制动盘定点供应商,长纤碳/陶制动盘系列产品已形成批量供货。锂电领域,公司负极一体化示范线I期项目已投产,成功开发并量产了碳/碳匣钵、坩埚、箱板、立柱等锂电正/负极材料制备用碳/碳热场系列部件,已应用于公司锂电负极一体化示范线I期5万吨项目。公司新业务均取得突破进展,有望逐渐放量并贡献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8、2.50、3.80亿元,对应PE 37、22、15倍。光伏碳碳热场价格预计2025年有望回升盈利反转。 碳陶盘、氢能、锂电负极代工及热场业务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风险提示:新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光伏热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指标/年度 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假设1:公司产能保持满产满销,2024~2026年热场系统系列产品(包括光伏及半导体产品)出货量分别为3500吨、4200吨、5000吨。热场价格自2025年有所回升,预计2024~2026年不含税价格分别为25万、26万、28万。原材料碳纤维采购价格有所下降,公司通过预制体制备技术改进,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毛利率稳步提升,分别为17.71%、23.69%、31.04%。 假设2:2024~2026年锂电负极代工量分别为4万吨、5万吨、8万吨,代工价格稳定在1万元/吨(含税),毛利率保持在20%。 假设3:碳/陶刹车盘2024年开始放量,2024~2026年销量分别为1万套、4万套、8万套,单套价格保持一定降幅,分别为1万元、0.9万元、0.8万元。碳/陶刹车盘作为标准化产品,毛利率低于热场,假设稳定在15%水平。 假设4:锂电负极材料热场2024~2026年销量分别为1000吨、2000吨、5000吨,价格保持一定降幅,分别为10、9、8万元/吨,毛利率稳定在30%水平。 假设5:氢气回收系统24Q2正式投产,假设1Kg碳/碳复合材料副产10. 66m3 氢气,氢气价格假设为3.0元 /m3 ,由于氢气是副产物,成本较低,假设毛利率稳定在40%左右。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分业务收入成本如下表: 表1:分业务收入及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