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下新能源行业人才解构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下新能源行业人才解构

2024-04-30-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测***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下新能源行业人才解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阶段下 新能源行业人才解构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4年03月 目录 一、新能源行业解读2 1.行业界定和数据说明2 2.行业发展趋势3 3.国内外行业产值特点12 4.国内新能源行业区域分布16 二、新能源行业人才供需特点18 2.1国外新能源行业人才从业概况18 2.2国内新能源行业人才画像19 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人才画像23 储能细分行业人才画像25 动力电池汽车细分行业人才画像27 光伏细分行业人才画像30 氢能细分行业人才画像32 风力发电细分行业人才画像35 2.3国内新能源行业人才需求37 新能源汽车细分行业人才需求39 储能细分行业人才需求41 动力电池汽车细分行业人才需求44 光伏细分行业人才需求46 氢能细分行业人才需求49 风力发电细分行业人才需求51 三、国内新能源行业人才招聘特点55 3.1人才需求持续旺盛55 3.2招聘薪资极具吸引力55 3.3专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55 四、新能源行业人才能力的培养57 4.1通识技能57 4.2跨任务协作57 4.3社会意识57 4.4项目管理57 4.5团队协作能力58 五、新能源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建议59 5.1蓝领和白领岗位专业人才稀缺59 5.2全行业薪资水平大幅提升60 5.3人才问题解决方法建议60 一、新能源行业解读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能源行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催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从而促进了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力的革新。 1.行业界定和数据说明 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 根据联合国《2022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能源部门是全球约四分之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来源,人类想要在21世纪蓬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清洁的发电形式,同时还要提高能效。报告还指出,2020年,全球来自热能、核能和水力发电系统的电力,有87%直接依靠可用水量。然而,以淡水冷却的火电厂与核电站当中分别有33%和15%处在高度缺水的地区,约26%的现有水电大坝和23%的拟建大坝也位于目前具有中等至很高缺水风险的流域内。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大部分可再生能源投资都发生在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主要是中国和日本),随后是在西欧和北美。在获取清洁能源资金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不足。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猎聘新能源行业定义:从事新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及应用活动,包括下列范围的产品制造及服务活动:新能源技术推广、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氢能。 本研究定义:结合联合国和猎聘行业分类,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 2.行业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署2024年1月24日发布报告《电力2024》显示,随着法国发电量攀升、日本几座核电站恢复运行,以及其他国家的新反应堆开始进入商业运营,预计全球核电发电量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核能发电量2025年将 创历史新高。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取代煤炭,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23年,由于发达经济体电力消耗下降,全球电力需求增幅略放缓至 2.2%。但报告预计从2024年至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幅将达到3.4%。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约85%,预计将来自发达经济体以外的国家1。 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为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活动非常活跃,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在发电量方面,2023年1至10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33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1.8%。具体来看,水电发电量为9805亿千瓦时,风电为6968亿千瓦时,光伏为4898亿千瓦时,生物质为1640亿千瓦时。 2023年全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到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3。这一比例的提升,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亿~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 1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1262973665528.html 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 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 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 太阳能 2023年,中国太阳能市场经历了显著增长,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216.88GW,同比增长148%,创下历史新高。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1亿千瓦,其中12月单月新增装机容量53GW,超过前三个月新增容量总 和。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在2023年反超分布式,重回市场主导地位。在区域分布上,河北、新疆、山东是新增装机容量的前三名省份,而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前三名分别是新疆、甘肃、河北;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前三名则是河南、江苏、山东。此外,西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整体优于中东部地区,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中西部、华北北部、西藏、西南地区西部等地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 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预测值进行了上调,其中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期由280-330GW上调至305-35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期由95-120GW上调至120-140GW。根据SolarPowerEurope预计,全球GW级装机规模的国家数量将从2022年的26个提升至2023年的32个。在 制造方面,中国光伏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产量延续增长态势,前10个月硅料、硅 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创下历史新高。具体到各个环节,多晶硅产量约为114万吨,硅片产量约460GW,电池片产量约404GW,光伏组件产量约367GW。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光伏行业在2023年实现了显著的产量增长。 风电行业 2023年,中国风电行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里程碑。根据《2023年中国风电行业深度报告》,全年新增风电并网装机达到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这一增长幅度标志着风电行业在全面平价时代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20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1MW。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占到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大部分比例。风电技术方面,机组大型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塔架高度、单机容量和叶片长度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风能资源的开发效率。此外,风电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产能布局适应大型化降本趋势,风电整机制造市场集中度高,头部效应显著。风电装机量的增长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为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氢能行业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高能量密度大、高转化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等显著优点,根据其制备来源的环保程度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氢能产业进入了快车道。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在2017—2022年中国氢气产量稳步增长,2022 年氢气产量约3781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总产值达4826亿元,其 中主要仍以灰氢和蓝氢为主,二者合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例超过90%。 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渐趋明朗,亦面临不少挑战。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期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可再生能源制氢约为500万吨,部署电解槽装机约80GW。在2060年前碳中和 愿景下,中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 衡用氢600万吨。 生物质能:“零碳”能源的新发展 根据《2023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的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将实现显著的增长。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00万千 瓦左右,生物质清洁供热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生物天然气年产量预计将达 到30亿立方米,而生物液体燃料的年产量预计将达到2500万吨。这些发展目 标预计将带动上中下游投资近6100亿元,创造超过42万个就业机会。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年产量巨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开发总量约 45.3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总量约7.9亿吨,畜禽养殖粪污约30.5亿吨,而商业化开发利用规模约5740万吨标准煤,约占生物质能的9.3%。2022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新增334万千瓦,总体达到0.41亿千瓦,发电量达1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根据2022年的数据,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这些省份不仅在装机容量上领先, 而且在年发电量方面也位居前列。此外,新增装机较多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西、河北、广西和山西,这些地区在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上展现出较大的潜力。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于海水水体的可再生自然能源,是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的特点,随着新时代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海洋能产业将成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重要象征。根据中国最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能发电主要包含了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发电和其他。 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温差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潮汐/潮流能开发潜力分别占到了全球海洋能开发潜力的58%、39%、2%和2%。其中,我国海洋能发电蕴藏量约占全球海洋能总蕴藏量的8%,近海海洋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约为697吉瓦,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吉瓦;深远海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远超近海海域,同时具有丰富的洋流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