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上奇研究院]: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民营经济集聚区)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民营经济集聚区)研究报告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民营经济集聚区)研究报告

1 北京上奇产业研究院 2023年3月 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前言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民营企业借助自身优势,相互配套、上下成链、集群挺进,在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我国经济能够创造持续快速增长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产业集群具有促进知识创新与扩散、深化产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速度等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为此,《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以下简称“报告”),重点研究产业集群的时代特征、发展规律、演进趋势,以及民营经济在驱动产业集群萌芽、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进一步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主动释放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活力,统筹布局各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量化性决策支持。 本报告是“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自建“中国产业集群数据库”优势,应用数据聚合、关系提取、算法模型等创新方法,结合案例研究、定量分析和跟踪监测,从而形成相关研判、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实施集群能级跃升工程、培育全球供应链集成能力、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建设产业治理数字化平台等发展建议。 I 目录 前言I 第一章民营经济发展1 一、总量结构1 二、创新能力2 第二章产业集群演进4 一、发展历程4 二、集群类型7 三、集群分布8 四、演进趋势9 第三章百强集群评价13 一、评价标准13 二、百强榜单15 三、百强分析16 (一)区域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南稠北稀特征16 (二)先进制造动能十足,绿色化发展能力待提升20 (三)民营企业创新活跃,成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21 (四)产业链覆盖度较高,融合共生效应不断增强26 第四章策略建议29 (一)实施集群能级跃迁计划29 (二)培育全球供应链集成能力29 (三)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30 (四)建设产业治理数字化平台30 (五)坚持融合化绿色化差异化30 附件12023百强产业集群名单32 附件2典型案例分析35 (一)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35 (二)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36 (三)苏州生物医药集群37 (四)台州机床产业集群38 (五)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39 (六)绍兴市现代纺织产业集群40 图表目录 图表 1 近五年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和增长1 图表 2 各省(市)民营企业总量对比2 图表 3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3 图表 4 既有产业集群区域分布9 图表 5 百强集群评价指标14 图表 6 2023百强集群榜15 图表 7 2023百强集群区域分布17 图表 8 2023百强集群省份分布17 图表 9 2023百强集群城市分布19 图表 10 2023百强集群重点行业分布20 图表 11 2023百强集群集聚度和绿色化Top5021 图表 12 2023百强集群专精特新小巨人Top5022 图表 13 2023百强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Top50..23 图表 14 2023百强集群研发机构数量24 图表 15 2023百强集群专利授权Top5025 图表 16 2023百强集群首台(套)企业数量26 图表 17 2023百强集群平均产业链覆盖度27 图表 18 优质企业数量占比(全国和百强平均)..28 第一章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同时,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我国经济能够创造持续快速增长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一、总量结构 最近5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从2018 年的2102.1万家增长到2022年的5106.4万家,增长了142.9%,占比高达92.3%。 图表1近五年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和增长 民营企业呈现东密西疏、南稠北稀的显著特征。广东民营企业超过677万家,名列第一,其次是山东、江苏、浙江,分别为421.8万家、400.4万家、323.0万家,四省合计占比35.7%。 图表2各省(市)民营企业总量对比 序号 省份企业总量民营企序号 业数量 省份企业总量民营企 业数量 1 广东 742.2 677.6 17 广西 119.1 105.7 2 山东 466.9 421.8 18 山西 118.2 99 3 江苏 417.9 400.4 19 云南 112.4 97.9 4 浙江 337.0 323.0 20 重庆 111.9 103.5 5 河南 290.0 260.5 21 贵州 108.5 95.8 6 上海 272.6 248.7 22 吉林 77.7 65.2 7 四川 253.0 239.5 23 海南 75.5 70.6 8 河北 244.9 230.3 24 天津 73.2 68.2 9 安徽 223.9 211.3 25 黑龙江 71.8 60.9 10 湖北 199.4 185.6 26 甘肃 68.2 60.0 11 北京 194.3 186.1 27 内蒙古 65.9 59.3 12 福建 192.5 186.2 28 新疆 52.5 44.1 13 湖南 170.8 159.7 29 宁夏 22.0 19.6 14 陕西 148.4 141.0 30 青海 16.1 13.0 15 江西 141.2 136.7 31 西藏 12.0 10.0 16 辽宁 131.8 125.4 二、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37万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万家,占比高达94%。 2022年全国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超10万项,65%来自民营企业。 图表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 序号 省份 国高新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占比 序号 省份 国高新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占比 1 广东 68926 92.1% 17 江西 6254 94.7% 2 江苏 43890 92.5% 18 重庆 6137 96.4% 3 浙江 33805 93.3% 19 山西 3738 96.4% 4 山东 26789 95.9% 20 广西 3705 95.2% 5 上海 23582 88.7% 21 黑龙江 3485 97.0% 6 北京 21574 94.4% 22 吉林 2991 95.4% 7 湖北 19502 96.7% 23 云南 2516 95.5% 8 四川 14050 97.0% 24 贵州 1971 96.2% 9 福建 11136 92.7% 25 甘肃 1604 96.6% 10 陕西 11077 96.7% 26 海南 1483 96.4% 11 安徽 10986 95.9% 27 内蒙古 1451 94.8% 12 湖南 10986 97.3% 28 新疆 1271 94.6% 13 辽宁 10892 94.5% 29 宁夏 335 92.5% 14 天津 10519 95.3% 30 青海 254 94.9% 15 河南 10447 97.4% 31 西藏 99 91.9% 16 河北 10034 97.0% 第二章产业集群演进 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协同性创新和便利化交易,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具备促进知识的创新与扩散、深化产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速度等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一、发展历程 我国产业集群演进历程基本上是沿着经济发展及政策演变脉络进行的。早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产业集群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实行政策性布局,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政策性产业集群的地位,形成了市场型产业集群为主导,政策性产业集群并存的产业集群格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需要,我国按照各地资源禀赋进行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选取一些重点城市建设大型基础工业项目,以150余项大型项目和配套中小项目为基础,形成了以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产业部门为主的产业综合体。其中大部分产业集群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四川等金属矿产丰富地区也形成了以矿产开采和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以政策性产业集群为主,根据国家 经济和政治规划,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主体以重工业为主。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也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二)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首批经济特区,之后又陆续将海南等设为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三来一补”的政策推动下,沿海地区利用优惠政策、临海优势、廉价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产业集群。此外,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合法性确立,大批民营企业家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集群经济。地理位置的集中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保证了生产链条中供应或销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些制造商逐渐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中小企业,通过“一乡一品”以及“一县一产”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小型化、分散化的“块状经济”,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轻纺产业集群以及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等地区特色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虽然也是由国家政策推动的,但政 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角色逐渐转变,市场的推动力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沿海地区依托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优势,形成了一大批以轻工业、小商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规模也逐步积累扩大,为地区经济增长、扩大地区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该阶段集群数量和规模较小,集群规模、集 群经济增长还十分缓慢,且新兴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十分有限。 (三)壮大阶段。在积极推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我国开始注意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度上的改革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科技及经济园区建设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区域,园区型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在产业园区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日渐加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内初步呈现网络结构的产业生态形式。与此同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吸引高新技术公司进入园区,形成了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从此我国产业集群开始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绿色创新 型转变。该阶段产业集群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集群产值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随着集群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该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动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创新要素开始聚集在产业集群内,产业集群的发展重心也明显从华北地区转移至东 南沿海地区。 经过改革开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