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动态(东南亚) 陈玉安琪《族群异议与赋权:越南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经济迁移》,探讨东南亚族群迁移的复杂性 编者按:陈玉安琪(AngieNgọcTrần)的《族群异议与赋权:越南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经济迁移》(EthnicDissentandEmpowerment:EconomicMigrationBetweenVietnamandMalaysia)是一部开创性著作,深刻探讨了东南亚民族迁移的复杂性。本书细致地分析了来自越南的五个民族群体迁往马来西亚的经历,揭示了在此过程中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作者不仅展现了这些群体在迁移过程中的挣扎和愿景,还为理解该地区迁移模式提供了深刻见解。 这本著作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含有重要政策意义的叙事作品。作者巧妙地阐释了移民如何受到一个国家劳务经纪(labourbrokeragestate,LBS)制度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制度如何加剧民族等级和社会不平等。这一讨论对于理解劳务经纪制度在移民保护、跨国迁移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此外,作者深入探讨了移民面临的种种挑战,包括剥削、债务奴役和寻求赋权等问题,对理解全球南部的移民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视角,并呼吁进行可持续的移民赋权以推动现有政策和实践的重新评估。 这本书对于对移民研究、东南亚研究和政策制定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它为全面理解经济迁移的现实及其对民族群体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是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对移民人文维度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制度与经济》(InstitutionsandEconomies)于2023年1月发布了马来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伊芙琳·S.德瓦达森(EvelynS.Devadason)关于陈玉安琪所著《族群异议与赋权:越南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经济迁移》的书评文章。原书作者陈玉安琪系加州州立大学蒙特雷湾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书评全文编译如下: 本书的九章内容(含引言和结论两章)聚焦马来西亚的越南侨工,增进了有关跨国移民困境的讨论。作者把劳务输出国(越南)的族群性(分析了五个族群,分别是主体民族京族、最富有的少数民族华族、赫耶族、高棉族和占族穆斯林)、阶级和性别三个方面置于分析核心,全面综合地考察了跨国移民的全过程(行前、海外务工和返乡)。 强调族群性这一因素是有道理的,因为越南移民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正如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各异的族群身处不同的异议空间,他们对国家制度的反应亦有所区别。因此,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这五个越南族群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根据他们获得经济(土地、资金和教育)和文化(关系网络、语言和宗教)资源的情况,将他们划归于不同层级的族群等级,从而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章关注越南的劳务输出政策,第三章则探讨了劳务招募(招工、培训和办理证件)。在第二章中,作者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管控的跨国劳动力迁移论证框架,证实了跨国的国家行政机构(或跨国劳务经纪制度)确实在共同操纵潜在移民劳工的意愿。 然而,她继续论证道,这些机制并不能完全控制移民或从移民身上获益。原因在于,各族工人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异议空间,以暗中破坏或抗衡跨国的国家权力。她将其称之为“第三空间”,即移民抵制不公、发展混合文化和开启磋商的空间。作者辩护道,相对于其他分析框架,如社会网络理论或“弱者的武器”,第三空间的视角能更丰富、更好地解释移民劳工的反抗形式。 随后,本书在第四章(不稳定性和应对机制)、第五章(实体的第三空间)和第六章(隐喻的第三空间)这三个主题章节中进一步探讨了第三空间。第四章分析了国家劳务经纪制度作用于男性和女性移民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不稳定性,以及五个族群内部的性别差异反应(应对机制)。内部/个人赋权(学习新技能/语言、发展自我实现/自信、经济独立)和结构性赋权(通过罢工和抗议采取集体行动)的赋权形式通过社会网络的概念得到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这与既有移民研究是一致的。 第五章扩展了在一系列实体空间(包括混合的社会和文化空间)中对移民反应的研究。作者发现,在非法但准许(社会接受)的第三空间中,这五个族群都采用了隐喻的(真实和想象的)第三空间来挑战劳务经纪制度。第六章讨论了不同族群使用的隐喻第三空间,包括讽刺性的模仿(抱怨贫穷)和颠覆性的模仿(引用国家政策)。 最后,第七章分析了返回越南的移民的(积极)赋权和独立形式。该章尤为重要地扩展了关于内部赋权的讨论,纳入了阶梯式国际移民的讨论——移民渴望通过从马来西亚到台湾、新加坡或日本等目的国的序列等级实现跃升(阶梯式)发展。 作者在越南和马来西亚进行了广泛调查方才写就本书,时间跨度长达八年(2008-2015年),书中提供的信息丰富而深入,能让读者深入了解移民抗争跨国国家权力的异议形式,以及在参与不同异议空间时的赋权形式。本书采用跨地区研究方法,为南南移工背景下的移民研究做出了新贡献。 (英文原文见:Devadason,EvelynS.(2023).BookReview:EthnicDissentandEmpowerment–EconomicMigrationbetweenVietnamandMalaysia.ByTran,A.C.:Urbana,ChicagoandSpringfield: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2022.278pp.InstitutionsandEconomies,15(1),135-136,本文为开放获取) 《国际移民评论》(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于2023年发布了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刘楚君(LowChooChin)关于陈玉安琪所著《族群异议与赋权:越南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经济迁移》的书评文章。书评全文编译如下: 陈玉安琪所著的《族群异议与赋权》对越南的五个族群(京族、华族、赫耶族、高棉族和占族穆斯林)的移民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关注他们向马来西亚的迁移模式、反抗空间、赋权和返乡。该书表明,这些族群根据其各异的经济和文化资本,对风险、不稳定性和机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越南的族群等级所导致的不平等在国家支持的移民制度即所谓的劳务经纪国家制度中得以延续,从而影响了越南移民从行前到返乡的整个移民过程。 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族群异议与赋权》行之有效地将关于“全球南方移民”的关键性学术课题和政策问题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移民政策为何辜负了移民,移民政策如何延续族群等级造成的不平等,以及来自不同族群的移民如何克服不平等并基于其独特的经济和文化资本进行自我赋权。通过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南—南移民”,本书突破了既有移民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可被视为“重新定位南方”(Fiddian-Qasmiyeh2020,1)的一种方式。更具体地说,本书对东盟内部的移民研究具有重要的概念、实证和政策意义。 首先,本书探讨了劳务经纪制度的作用及其对移民保护的影响。越南是一个典型的劳务经纪国家,它在农村发起并鼓励劳务输出,以实现农村减贫和创增侨汇。在各个行政级别,劳务经纪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与私营、国有和准国有企业合作,招募潜在的工人,并为他们提供国家资助的贷款。越南—马来西亚招工产业为越南的国家行政人员、劳务中介和银行官员创造了就业机会,但移民本身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马来西亚的实业公司、就业公司和航空公司也从跨国移民中受益。然而,劳务经纪制度并没让移民取得多少收入。因此,陈在书中强调,国家劳务经纪制度不足以保护这些工人在马来西亚免受剥削。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实际上延续了移民工人的贫困,使他们陷入债务循环(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与其他研究的洞见不谋而合,即债务束缚对于理解亚洲的合同移工至关重要(Hoang,2020,40)。 其次,本书探讨了族群性与跨国移民之间的关系。陈表明,不同的族群拥有不同的经济资源(土地、资金、教育)和社会资本(关系网络、语言、宗教),进而影响移民的境遇、生存策略以及在国家劳务经纪制度中的成功。例如,富裕的华族和京族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他们的经济资源去马来西亚工作,而其他三个族群则依靠他们的文化资源在马来西亚谋生。书 中还强调,语言是目的地国家最重要的社会资本;能与雇主说中文和马来语(而不是英语),为他们续约提供了更好的谈判条件(第一章)。族群等级也决定了五个族群在回到越南后如何在社会阶梯上更上一层楼。京族和华族凭借其经济资本,更有可能参与所谓的阶梯式移民,他们可以以马来西亚为中转站,在前往台湾、韩国或日本等更发达的国家之前获得必要的经验和技能。相比之下,占族和高棉族返回越南后更有可能向柬埔寨和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区域性迁移;或在国内迁移,前往附近城市的工业区工作。因此,不同族群的越南返乡者的移民模式也不尽相同,一些人根据其积累的资本,实现国内、地区和阶梯式跨国移民(第七章)。 第三,该书就移民赋权的动态给出了精彩的见解,即越南移民劳工如何通过谋略来挑战和绕过国家支持的跨国劳动力经纪制度,并在其中生存,因为该制度未能成功保护其海外移工的利益。陈特别指出,创造第三异议空间对移民的生存至关重要。根据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概念(Bhabha1994),陈将第三异议空间定义为应对劳工剥削的策略、集体行动和稳妥的抗议形式(2022,123and150)。陈说明了移民如何创造实体的第三异议空间,即那些发生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灰色地带的抗议,以及如何创造隐喻的第三异议空间,即以模仿、磋商、言语和遭遇等形式进行抵抗。作者利用这一概念分析了当国家无法保护移民福祉时,如何赋予移民权力。陈还表明,越南移民根据其族群性的不同,利用不同形式的实体第三空间表达异议。例如,京族和华族会在休息室小睡,并将“超额完成的产品”藏起来,用于第二天的计件;而赫耶族在合同之外为其他雇主工作,占族则持旅游签证工作。此外,在马来西亚的越南工人逃离雇主、成为无证移民,以此抗议雇主提供的工作许可(第五章)。与此同时,父母、村长和宗教领袖也参与了隐喻的第三异议空间,他们抗议国家的劳务输出政策、拒绝清偿贷款,并要求贷款豁免(第六章)。 除了对马来西亚的越南移工进行了丰富的民族志研究,该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政策影响的讨论。作者特别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在接收国工会的配合下妥善保护海外越南侨工,提供中文和马来语的行前语言指导或改善回国人员的就业机会等。此外,考虑到不同的族群拥有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资本,且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的保护仍为欠缺,作者主张应将族群和性别这两个因素纳入国家的劳务输出政策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倡导可持续的移民赋权,它超越了第三异议空间的临时赋权。事实上,只有通过改善国家劳务经纪制度的条件,平衡工人与雇主之间的权力关系,才能长久实现对移民的赋权。2020年越南修订了 合同制海外工人法,禁止收取中介费,这可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从而减少移民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参考文献略,请参见原文。 (英文原文见LowChooChin(2023).BookReview:EthnicDissentandEmpowerment:EconomicMigrationBetweenVietnamandMalaysia(ByNgocTran,Angie).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57(1):477-480.doi: 10.1177/01979183221105264,本文为开放获取) 策划:龚婷编译:李庚润 统筹审校:东南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