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氢能产业链专家交流纪要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氢能产业链专家交流纪要

2024-03-06未知机构张***
氢能产业链专家交流纪要

氢能产业链专家交流纪要 Q:目前山东省氢能汽车运行情况如何?是否有大量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A:目前山东并没有氢能汽车在高速上运行,现有氢能汽车主要为氢能公交车和18吨左右的箱式货运车辆,它们的续航里程通常在300多公里左右,主要用于快递配送和货物运输,暂时没有跨 市域运输的情况。此外,由于氢站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不足,所以氢能车辆目前上高速的可能性受限。山东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多体现为象征性鼓励,而实际上想要享受政策带来的利益,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建设氢站等。 Q:氢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TCO)大概在多少万元?A:虽然网上有不同的TCO测算方法,但具体到19吨重卡五年的生命周期成本,没能提供一个确 切的数字。然而,我可以分享在内蒙古的调研结果,在那里氢能车上高速的比例高。例如,鄂尔多斯至包头单程大约170-180公里,来回总里程正好位于氢能车续航范围内。有80%的路程 是高速公路,适合氢能车运行,我们做过测算,如果一辆车一天跑三趟,使用高速所能节省的费用相当可观。 Q:与政策相关,氢能汽车及相关产业在哪些场景的应用最有爆发潜力?A:在氢能车的应用场景中,我认为交通运输领域会更快地爆发,尤其是在内蒙古,需求明确且有政府导向,推动交通运输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至于以绿电制氢的产业如合成氨和合成甲醇,尽管存在一定需求,但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如生物质来源的收集与保障供应、必须进入化工园区等,化工用地的稀缺性也是个大问题。Q:关于氢能汽车未来的政策预期,国家层面是否有新的政策出台? A:国家层面的政策预期是存在的,尤其是关于氢能示范城市群的规划。尽管像山西、内蒙古已经有自发形成、能够自我维持正向收益的商业模 式,但地方政府在发展氢能产业时,仍然希望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望建成下一批示范城市群的期望,期待能够获得国家的补贴政策支持。Q:当前氢能产业的政策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如果政府出台新的支持措施,对企业有什么帮助? A:从行业利好发展的角度来看,政策上还需补充与完善的方面之一是交通运输领域的政策支持。亟需政府在氢站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这对于氢能车的广泛使用及业务拓展会有显著帮助。对于我们到公司而言,政策的出台,尤其是那些促进产业链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将会为我们的业务开展提供更多机遇。A:对于能源集团来说,国家政策的不明确是一个关键的困境。目前,如果投入高昂成本生产氢能源,却没有确保的补贴政策或溢价承诺,下游用户可能并不愿意为这样的成本买单。这与一些欧洲国家有所不同,他们为使用绿色能源的企业提供补贴,对于成本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在我们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的明确指引和支持,面对高昂成本投入变得极其谨慎。Q:目前整个氢能产业链中,您认为最短板的环节是哪个?能否提供一些关键数据,特别是储运环节的最新成本数据? A:在整个氢能产业链中,储运成本高昂是问题所在,特别是在燃料电池车辆方面,动力系统的成本虽然下降很快,但是车载供氢系统的成本下降却很缓慢,现在已经成为制约燃料电池成本降低的主要瓶颈。再就是储运环节的技术难度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对产业发展造成约束。目前国内加氢站使用的氢气多是通过高压管输短途运输解决,这在目前几百座加氢站的规模下尚可应付,但若要达到千座以上,目前的技术便无法满足需求,高压管输的经济运输半径仅150公里。在涉及运输方式的判断上,管道输氢是未来最具发展 潜力的方向。计算表明,对于超过800公里的距离和至少50万吨的运输量而言,每公斤氢气的运输成本可以降至不到一块钱;美国的研究显示,对于5000公里以上和每天超过100吨的运输 量,运输成本可以降到0.17美元每公斤。尽管管道建设成本高昂,但其具有的大规模、长途运输的经济性优势仍是值得关注的。预计若能解决管道建设难点,我国可能在5到10年内建成沿西部地区输至中东部地区的主干线网络,从而克服氢能生产与应用间不匹配的问题。 Q:在氢能领域,特别是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系统的出海方面,能否展望下未来在哪些地区有较大潜力? A:关于电解槽的出海,国内企业目前正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尤其是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只有大约10%。我们看到海外市场尤其是碱性电解槽的平均成本大约是国内的2至2.5 倍,具有巨大的利差空间。主要目标市场有两个:欧盟和中东。在欧盟市场,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因为欧洲除了德国之外,其它地方对制造业相对集中且较为保护。尤其是德国,不支持外来制造业 ,一旦企业在当地实行本土化生产,成本上升可能会使之前的成本优势消失。因此,尝试在中东欧 国家如匈牙利、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等地建厂可能成为曲线救国的策略。但即便如此,中东欧地区仍然存在政治动荡和市场不稳定,这让企业难以做出决断。此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印度有一定的可能性,尤其是越南最近发表了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但我个人并不特别乐观。与此同时,从国内的一些全球化企业如隆基和远景获得的信息是,海外建厂可能需要国内的5到6倍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失败的概率非常高。至于燃料电池系统,国内正在通过技术快速迭代,已在某些指标上赶上乃至超越国外同行。我们在个别细分领域,如满足商用车大功率需求方面,与国外因关注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产品已经有了技术上的优势。 Q:目前商用车上使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前景如何?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哪些机遇和挑战?A:商用车领域看来是燃料电池动力应用较有前景的方向。中国在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上拥有一些领先优势,这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但海外市场开发并非易事,与制造业相关的挑战相似,电解槽企业也面临不少困难。有中介机构提议,在海外建立组装工厂并将原材料输出海外组装,以此方式进入欧盟市场可能是一种策略。然而,燃料电池的成熟度和市场接受程度还需结合最终消费产品,尤其是与汽车结合。考虑到欧美汽车企业可能从新能源转回传统燃油车的趋势,燃料电池是否仍然受宠仍有待观察。我认为,与国内已经有海外业务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例如博世、康明斯和大陆集团,通过这些合作伙伴的渠道打入欧美市场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的概率更高。 Q:国内在氢气储运方面,哪些公司表现良好,未来值得关注?A:国内涉足氢气储运的企业较少,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基本由两家企业主导,分别是中集团项目和浙江来能氢能装备。这两家企业占据了氢气高压储运端70%到80%的市场份额,涵盖移 动式压力容器、固定式高压储氢瓶组,以及车载供氢系统等产品。虽然还有诸如中彩科技、思明达 、北京天海等企业在竞争剩余的市场份额,但要颠覆现有龙头企业难度较大。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主要集中在车载供氢系统内,两家企业均在该领域与拥有先进技术的海外企业合作,例如蓝能与法国比优集团、安瑞科与挪威的HexagonPurus合作。我预测,随着产能在中国落地,燃 料电池车的共氢车载供氢系统成本将在3到5年内降低到当前价格的三分之一,对燃料电池车普及将有重大贡献。 Q: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您怎么看待亿华通和国宏这两家公司的前景?A:亿华通作为氢能领域的领头羊,尽管上市至今仍亏损,这与整个产业的尚未成熟有关。技术不断迭代中的亿华通,仍有投资价值。亿华通布局的商用车路线和乘用车路线较为均衡,一旦行业发展到拐点,亿华通的前景将会颇具优势。亿华通与美国的PlugPower在出发点上类似,但 PlugPower过于依赖氢能叉车这一细分市场,一旦市场饱和或波动,其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国宏(国红)的技术起初依赖于与巴拉德的合作,虽然吸收了叶子宇教授加入后的正向研发带来成果,但如果国宏的技术仍然局限于第一代的石墨电堆,这将会严重限制其在车端市场的发展潜力。金属双极板在未来车辆上的电堆技术中表现出更强竞争力,而石墨堆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在移动车辆端,石墨板的局限性较大,相比之下,金属板具有更高的上限和市场潜力。国宏未来需要向市场证明其电池的下一代技术并获取投资者的信任。Q:在氢能产业链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企业? A:在氢能产业链中,还有专注于加氢站设备的公司,如冰冷等,与加氢站建设密切相关。还有 从事基础材料开发的企业,例如东岳集团,专注于质子交换膜的研发制造。另外,还有专注于新材料制造的公司,如中孚实业,从事碳纤维的生产。有的公司专注于细分领域,如神通阀门,专门生产阀门。还有公司涉足电解槽技术,如从高压开关柜转型到电解槽领域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业跨界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可能会遇到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例如,跨界制造碱性电解槽并不被看好,即便是母公司为上市公司也一样,这不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方向,投资者应谨慎对待这类跨界举措。 Q:在电解槽行业中,有哪些企业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A:目前在电解槽行业的发展中,有几家企业表现出特别的优势。首先,龙经理的公司,其策略 被认为是一个降维打击。通过对工业规模化制造的理解,龙经理的公司打造了国内首条碱性自动化产线,颇具前瞻性。他们通过微创新,投资翰林科技,研发了更高效的制氢隔膜,将公司的直流电耗控制在4.05度电,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从市场订单看,龙经理的公司是行业的赢家。其次 ,三一也是值得关注的玩家,其目标和龙经理的公司类似,利用自身在大规模工业化制造的长处,以及在风电领域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上下游的耦合,表现出色。除此之外,像名扬和阳光等新兴势力,也都展现出了不错的发展趋势。然而,我认为在将来的竞争中,可能只有3到5家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那些在技术上不进行足够投入的传统企业会被新玩家取代。Q:电解槽行业目前整体情况如何? A:电解槽加工毛利率普遍不高,因为产业主要依赖的材料如钢材、铜、镍等价格与国际金属市场紧密相关,波动性较大,企业能掌控的部分非常有限。这一点导致了整体电解槽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被称为红海市场。因此,我提醒投资者注意,那些突然宣布跨界进入电解槽领域的上市公司可能缺乏竞争力,投资者应保持警惕。电解槽产业目前在细分市场中属于小众,国内市场保有量截至2022年也就两千多套,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和与氢能结合的热点,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