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07亿元,同比+21.76%,归母净利润8.25亿元,同比+19.75%,扣非归母净利润7.54亿元,同比+15.76%。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8.61亿元,同比+21.83%,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15.24%,扣非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14.14%。24Q1单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业绩略超预期,实现“开门红”。 一、23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测试业务增长亮眼。 23年公司四大业务板块汽车技术服务/专用汽车/燃气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轨交及专用汽车零部件分别实现营收33.10/3.36/2.42/0.94亿元 , 同比+19.11%/+74.57%/+27.77%/-11.43%。核心主营汽车技术服务业务中,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和测评业务23年实现营收5.20亿元,同比+34.17%,增速较技术服务板块+15.06pct,显示了汽车行业电动智能化转型变革中相关检测业务的旺盛需求。 23年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42.96%,同比略降1.11pct,主要系公司专用车及燃气汽车业务随国内商用车市场回暖增长,带动装备制造板块营收占比提升至16.79%,较去年同期+1.94pct,而装备制造板块业务毛利率16.27%低于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48.37%。 23年公司净利润率21.57%,同比-0.57pct,总费用率19.54%,同比+0.98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费用率分别为4.39%/9.15%/6.43%/-0.43%,同比+1.17pct/-0.17pct/-0.13pct/0.11pct,销售费用率提升相对较快的原因是公司持续优化销售渠道,重点开拓战略客户,营销投入持续增长。 二、24Q1汽车技术服务增长稳健,装备制造板块延续复苏态势。 24年第一季度公司汽车技术服务/装备制造板块实现营收6.92/1.69亿元,同比+17.36%/+44.41%。主要系公司聚焦技术服务核心业务和新兴业务,持续加强业务协同,技术服务稳中有升;装备制造业务坚持市场导向,大客户拓展效果显现,新签订单和发货数量有所增加。公司单季度毛利率39.62%,同比-2.84pct,主要系制造业务营收规模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三、战略性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 检测认证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伴生业务,公司是具有完备汽车类认证资质的A股稀缺标的,是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国际化”变革的直接受益者: 1)“量”方面:车企“内卷”加剧,新车型研发维持高景气度,利好检测机构。2024年4月北京车展全球首发参展车型达117台,高于2023年上海车展的93台和2020年北京车展的82台,车企在新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夺取更多市占率,新车研发周期缩短,新车型特别是新能源新车型的快速推出、迭代,对检测行业增量贡献明显。 2)“价”方面:汽车智能化强制检测逐步从“弱预期”走向“强现实”,单车检测价格中枢将明显抬升。据《汽车强制性标准路线图研究报告》(2023版),截至2023年10月,6项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在研究制定。预计汽车信息安全相关系列强标将先期发布实施,有望推动整车企业认证、单车认证的价值量迈上新台阶。 3)“竞争格局”方面:“检测认证一体化”协同效应放大可期。公司持续受益控股股东中国中检的专业化整合能力,与中检旗下国内权威CCC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实现优势互补,辅以公司自身在西南、华东、华南、华北的能力分布,有望在国内大交通领域“检测认证一体化”属地服务领域建成先发优势。 投资策略: 考虑公司华东总部基地(在建)产能释放节奏,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5年营收预期至44.36/48.85亿元(原值为48.38/56.43亿元),下调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期至9.57/11.14亿元(原值为10.82/12.68亿元),并新增2026年营收/归母净利润为58.91/13.44亿元。调整后2024-2026年EPS分别为0.95/1.11/1.34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为20.56/17.67/14.6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检测认证资质准入放宽,行业竞争加剧;新车型数量增量不及预期;智能化检测需求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