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化工行业 行业研究|化工行业 大公国际:2024年化工行业供需较为均衡,盈利处于高位 文/崔爱巧 摘要 预计2024年化工行业政策仍围绕“绿色、环保”展开,化工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油价短期稳中有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的供需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化学纤维行业内需逐步恢复,供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化肥价格2023年整体呈下行态势,但化肥企业盈利水平仍处于高位;整体化工行业供需格局将继续改善。 正文 一、行业政策 2023年,化工行业政策涉及绿色加工技术、绿色发展方式、节能降碳及指标体系建设等, 预计2024年化工行业政策仍围绕“绿色、环保”展开。 2023年,化工行业政策涉及绿色加工技术、绿色发展方式、节能降碳及指标体系建设等, 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盐湖锂镁资源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技术”项目在陕启动,标志着我国在“盐湖提锂”关键问题上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力。5月,《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发布,国家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科学稳妥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6月,《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布,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增长等方面明确了标准和要求。7月,《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布,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供给端的限制将有望为行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组成,旨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8月,《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印发,聚焦当前石化化工行业薄弱环节,着力精准施策,对行业稳定运行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产生积极作用。9月,《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针对2024年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进行规定,根据基准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值的大方向设立分配方案。10月,《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严控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上大压小,实行产能减量置换和污染物总量控制。11月,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发布,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同月,《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鼓励企业围绕纤维新材料、功能 性纺织品、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推进功能性化学纤维的研发制备和品质提升。 2024年以来,《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配额核发》、《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生产、进口配额核发》、《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腐植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开展十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仍聚焦绿色转型升级,预计2024年行业政策仍围绕“绿色、环保”展开。 二、供需格局 2023年国内化工品价格整体波动,2024年以来化工产品价格基本平稳。预计2024年,油价短期稳中有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的供需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化学纤维行业内需逐步恢复,供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化肥价格2023年整体呈下行态势,但化肥企业盈利水平仍处于高位;整体化工行业供需格局将继续改善。 化工行业门类复杂、品种多样,但是追溯源头发现,一次能源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原盐以及矿石五大类。这五类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将直接对各化工产品价格产生联动效果。从原料及供给端看,海外市场对高通胀带来的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2023年上半年国内化工品价格整体下行,7~9月,在国际政治形势、大宗商品库存水平较低、全球供应链修复缓慢、全球流动性较为宽裕的多重作用下,化工产品价格有所回升,10月以来,随着油价回落,需求支撑减弱,化工产品价格下行,2024年以来化工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6,500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图12021年以来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2023年1~10月,原油价格整体震荡上行,带动汽、柴油价格整体提升;10月以来,油价回落,2024年以来有所回升;预计2024年油价短期稳中有降,汽、柴油价格同步出现降幅。 从细分行业来看,石油化工行业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2023年1~10月,随着国际形势恶化,原油供应存在风险,油价整体震荡上行,10月以来,油价回落,2024年以来有所回升。作为石油化工主要产品之一,我国汽、柴油的价格波动趋势与原油价格趋势基本一致。预计2024年原油需求前景疲软延续,油价短期稳中有降,汽、柴油价格同步出现降幅。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023年供给状况较上年整体小幅增长,预计2024年供需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中产量较大的化工品包括纯碱、烧碱、硫酸、乙烯等。2023年,纯碱产量3,262.37万吨,累计增长10.1%;硫酸产量9,580.04万吨,累计增长3.4%;另外主要有机类产品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为11,901.84万吨,累计增6.3%;乙烯产量为3,189.88万吨,累计增长6.0%。2023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为13.4%。未来1~2年内,在地产支持政策不断加码影响下,浮法玻璃对重碱的需求稳定增长且光伏玻璃大批量投产带动了纯碱消费需求的增加,加之公共卫生事件缓解,日用玻璃、碳酸锂电池等需求增长等带动轻碱消费恢复性增长,预计供给端将呈上升趋势,但新增产能有限。 从需求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核心下游为房地产、基建、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作为此细分行业最大的下游,对化学原料产品如涂料等的需求大都处在建设后期,因此需求存在一定滞后。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0,912.88亿元,同比下降9.6%;汽车销量为3,009.40万量,同比增长12.0%。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5.9%;我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14,095.0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2024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的供需将保持相对稳定。 化学纤维制造行业方面,随着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吉 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2,000吨碳纤维项目和河南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品质 超细旦氨纶纤维项目三期部分生产线等投产,产能增长;预计2024年,化学纤维新增产能将有所增长,内需逐步恢复,供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 化学纤维行业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产业链较短。对于传统PTA-涤纶产业链来说,PX是重要的原材料,但国内PX产能不足导致对外依存度较高,采购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相对较短的产业链使得企业暴露于周期性风险当中。为了对冲行业风险、增强原料保障,进而提升盈利能力,部分行业龙头已经开始进行大产业链布局,将PTA-涤纶产业链延伸至上游炼化领域,形成石脑油-PTA-纤维的产业链结构,且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化学纤维产量7,127.01万吨,累计增长10.30%。 化纤行业下游需求是纺织业,随着成本价格不断拉涨,纺织企业对于高价货源抵触情绪加重,采买意愿明显下降,下游需求走弱,2023年,我国纺织服装、服饰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12,104.7亿元,累计下降5.4%;实现利润总额613.8亿元,累计下降3.4%。2023年,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为10,975.3亿元,累计增长6.8%,利润总额为270.7亿元,增长12.2%。 随着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12,000吨碳纤维项目和河南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品质超细旦氨纶纤维项目三 期部分生产线等投产,预计2024年化学纤维新增产能将有所增长,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外需市场的转移或需求量下滑但内需逐步恢复,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供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 化肥价格2023年整体呈下行态势,但化肥企业盈利水平仍处于高位。 2015~2020年,化肥行业供需矛盾凸显,在政策层面,基于环保要求对化肥使用受限,而行业企业生产产能不断提升,导致国内化肥呈现产大于销的局面,但受“减肥增效”政策的影响,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开始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年以来,伴随落后产能逐步退出市场,化肥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剩状态逐步改善,化肥产量整体保持稳定,尿素(小颗料)价格由2023年 初的2,687.4元/吨下降至2023年末的2,367.5元/吨,磷酸二铵价格由2023年初的4,030.0 元/吨下降至2023年末的3,900.0元/吨,国产三元复合肥价格由2023年初的3,376.0元/吨 下降至2023年末的3,204.0元/吨,氯化钾(57%粉)价格由2023年初的3,340.0元/吨下降至 2023年末的2,700.0元/吨;化肥上游原材料合成氨、硫磺等产品价格整体位居高位,市场呈 现供应偏紧的状态,化肥企业的盈利水平仍处于高位。预计2024年化肥行业新增产能进一步减少,行业供需矛盾有望继续缓解。整体来看,化工行业供需格局将继续改善。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