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从总体上看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概念研究角度多样,研究热点与时俱进,但也存在相应不足。结果显示,相关发文量呈现的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CiteSpace;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强调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具体行动中应当以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可知,志愿服务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教育内涵,两者都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实践要求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契合性。以当今新时代来说,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壮大学雷 锋志愿服务队伍。”后续,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劳动教育”首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可见,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2]。 目前,单独论述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的文章较多,一同论述的文章较少。因此基于CiteSpace工具,对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的重要性有着极大意义。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文中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直观揭示本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达到综合分析的目标。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v.6.3.R1软件,以特定算法和共引分析理论揭示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文中以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的文献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以频次的形式对时间分布、作者及其机构、热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研究主题、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沿的聚类和突现分析[3]。 1.2数据来源 本项研究所依赖的数据源选自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对学术期刊进行高级搜索,检索时间不限,关键词设定为“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或“劳育”,并采用了精确匹配的方式来确保搜索结果的相关性[4]。不限制文献的来源类型或发表年份。在初步获取的数据基础上,通过人工筛选,排除了会议报告等非目标文献,最终形成了包含579篇论文的样本数据集。 2研究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本文综合分析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的四个关键维度:文献的发布时间、作者、发表机构以及高频引用文献。通过这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旨在全面评估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和趋势,从而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分析阶段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5]。这不仅有助于揭示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和领导机构,还能识别该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文献和研究动向,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方法论,本研究期望能够为理解和推进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领域的研究贡献新的见解和框架[6]。 2.1时间分布 发表的文献数量通常被视为判断研究领域热度及其发展动向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图1所示的文献时间分布情况,2000年至2018年间, 发表的文献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总计发表了28篇相关研 究文章。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年均文献量不足5篇,表明这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1年至2015年间,文献数量开始逐步增长,尤其是在2013年和 2015年,文献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大概率是由于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的增强导致研究的关注度提升。2016年至2020年期间,研究文献的数量开始爆发性增长,年均文献量达到了两位数,尤其是在2019年和2020年,文献数量的增长速度更是加快。这一阶段,社会各界对于融合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研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该情况又进一步发生了转变,结合当前情况来说, 特别是从2020年起,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迅速增加,可知,随着2020 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现象发生了显著变化。《意见》的发布旨在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原则,并针对近年教育系统中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趋势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 到了2023年,相关文献的发表量达到了167篇之多,说明自该政策实施以来,研究兴趣和研究活动显著增加。在过去三年中,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还在这2021年至2024年期间,基于CiteSpace的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继续快速增长,且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23年和2024年,文献数量的增长达到了高峰, 分别达到142篇和167篇。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该研究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学术界和实践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研究活动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学术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这种变化不仅展示了《意见》对促进劳动教育研究的积极影响,也突显了劳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主题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变。 整体结论 图1文献时间分布 2.2发文机构与发文作者的共现分析 深入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的发文机构与发文作者的共现分析,首先理解共现分析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分析来揭示研究趋势和网络关系,共现分析通常用于识别两个或多个项目(如关键词、作者、机构)在一定数量的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从而推断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或合作模式。 从(N=171,E=27,密度=0.0019)可以看出,虽然网络密度相对较低,表明整体上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密集,但仍能观察到一些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是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如北京化工大学、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等。这些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研究合作,但整体合作网络不够紧密,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域、资源或研究方向的差异导致的。 图2发文单位共现图谱 图2显示了基于CiteSpace的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其中包含了171个节点和27条边,密度为0.0019。通过观察图谱可以看出,尽管网络密度较低,但某些机构如北京化工大学、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等在网络中形成了显著的集群。这些集群表明了这些机构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或者它们在该领域内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然而,该网络中的大多数节点分布较为分散,意味着大部分机构在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领域的合作相对独立,合作关系较为松散。 从图谱中还可以观察到,多数高发机构都是高等教育机构。这一点揭示了当前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推动,而与之相关的研究院所亦有较大贡献。此外,这些机构的集中体现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研究的地域性特点,与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有关。下一步需要鼓励和促进机构之间深入合作,例如通过共同申请研究项目或组织学术会议,来强化研究网络的连通性,探索不同区域之间研究成果的异同,引入更广泛的地域视角,以促进研究的多样性和 丰富性,以网络中的高发机构为核心,建立研究共享平台,促进研究成果和资源的共享。 图3作者共现图谱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深入分析(图3) 图3显示了基于CiteSpace的发文作者共现网络,包括172个节点和69条边,网络密度与发文机构共现图谱相同,为0.0019。网络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雷世平、乐乐、刘向兵和李艳等作者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表明这些作者或许是领域内的知识领袖和意见领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整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表明大多数作者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或交流,这可能与研究资源分布不均、交流机会有限或研究兴趣差异较大有关。此外,尽管部分作者发文量较高,但整体上,领域内的学术生态还未形成足够稳定的合作群体,因此之后有可能影响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从图谱上思考,以学术构建为主,促进中心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构建稳定的学术网络,扩大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在研究领域中引入更多的年轻学者,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重要的研究项目中,以培育新一代的研究人才,并间接以此为主,引导作者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紧密的学术社群,尽管一些机构和作者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研究活跃度,但整体合作模式仍需提升,其中图2和图3的共现图谱不仅反映了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的当前态势,也指出了研究领域在合作模式和知识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进一步促进跨机构合作、加强学术生态建设以及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3高被引文献 为深入探究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绘制高被引量文献统计表,在表1的展示中,第一篇主要探讨了美国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并详细分析了其对中国在相同领域发展的借鉴意义和潜在学习方向。其中具体内容上,强调了美国劳动教育的创新方法及其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成效,为我国相关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后四篇文章专注于“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交集,深度探讨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这两者如何共同促进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实用性。 整体深度揭示揭示了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技 能中的核心作用,还讨论了劳动教育在增强学生职业准备和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此外,这些文献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包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以促进这两个领域的有效整合和创新发展,指明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未来研究路径,以及这一融合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需求。 表1 高被引文献统计 序号 作者 被引量/次 题目 1 张晓帆 87 美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特点及启示 2 宁本涛 18 以“五育融合”之眼看大学生劳动教育 3 李芳 14 志愿服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主要途径 4 刘丽红 13 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落地生华 5 刘效壮 11 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3.1研究热点分析 从研究热点来看,可从关键词两方面进行内容研究,具体针对关键词及其高频关键词以及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思考。 图4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以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形式,呈现出志愿服务融合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在此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而边则表示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网络中较大的节点,如“劳动教育”、“高职院校”、“高校”、“志愿服务”和“新时代”,表明这些主题是当前研究的核心关注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节点的中心度最高(0.65),说明其不仅是热点话题,还在多个研究领域中起到了链接和桥梁的作用。紧随其后的“大学生”关键词,同样表现出高频次(37)和较高的中心度(0.64),显示该主题在劳动教育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志愿服务”尽管频次与“高校”相同(41),但中心度较低(0.05),可能表明相关研究尚在发展阶段,而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表2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中心度 出现年份 1 劳动教育 279 0.65 2012 2 高职院校 70 0.43 2015 3 高校 41 0.32 2013 4 志愿服务 41 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