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leo.com 政策支持叠加技术创新,小分子药物获批数量创新高词条报告系列 何婉怡·头豹分析师 2024-03-29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 消费品制造/医疗保健 行业: 行业定义 小分子药物是指具有单一明确有效成分、分子量在… AI访谈 行业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的分类方式,小分子药物行业可以分为… AI访谈 行业特征 小分子药物行业的特征包括:小分子药物广泛应用… AI访谈 发展历程 小分子药物行业 目前已达到4个阶段 AI访谈 产业链分析 上游分析中游分析下游分析 AI访谈 行业规模 小分子药物行业规模暂无评级报告 AI访谈SIZE数据 政策梳理 小分子药物行业相关政策5篇 AI访谈 竞争格局 AI访谈数据图表 摘要小分子药物是指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易于被机体吸收、不涉及免疫原性、稳定、可口服、易吸收、工艺成熟、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随着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小分子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治 疗,治疗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发现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时代,技术更新迭代,推动小分子药物市场创新发展。AI技术渗透制药行业,助力小分子药物企业创新研发。政策支持下,小分子药物获批数量稳定增长,创新疗法占比不断攀升,推动市场快速扩容。 小分子药物行业定义[1] 小分子药物是指具有单一明确有效成分、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下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广义而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部分化学药品都是小分子药物。小分子成分可制成易于被机体吸收的片剂或胶囊,活性物质相对易溶解,被机体吸收经肠壁进入血液。与大分子生物药相比,小分子药物具有分子量小、可穿透细胞膜(部分可穿 透脑屏障)、不涉及免疫原性、稳定、可口服、易吸收、工艺成熟、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 [1]1:CNKI 小分子药物行业分类[2] 按照作用机制的分类方式,小分子药物行业可以分为如下类别: 小分子药物行业基于作用机制的分类 酶抑制剂 是一类可以与酶结合并降低其活性的分子,通过与酶结合,改变其活性或构象,从而抑制或减弱酶的催化功 能,达到调节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目的。包括可逆转性 酶抑制剂和不可逆转性酶抑制剂。 离子通道调节 剂 是一种用于调节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活性的药 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通道),影响离子的跨膜转运,改变细胞 的电生理特性或信号传导功能。包括开放剂和阻滞剂。 小分子药物 分类 受体调节剂 是一类内源性或外源性,结合并调节化学受体活性的一 类物质,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模拟或阻断天然配体的作用,影响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包括 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 细胞信号转导 抑制剂 能够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阻止或减弱异常的信号传递,从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或凋亡等过程。包括激酶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和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剂。 [2]1:https://www.ncbi.… 2:NIH,CNKI 小分子药物行业特征[3] 1小分子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治疗需求持续增长 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老龄化进程延续趋势,癌症诊断、治疗需求不断扩大确立庞大肿瘤医疗服务市场。全球癌症发病数从2016年的17.2百万例增长到2022年的20.2百万例,年复合增长率达2.7%。中国癌症发 小分子药物行业的特征包括:小分子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治疗需求持续增长;小分子药物发现已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时代及新药获批创新高,小分子药物占比超一半。 病数已从2016年的4.1百万例增长到2022年的4.8百万例,年复合增长率达2.7%。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小分子药物发现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时代,发展迅速。 2小分子药物发现已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时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小分子药物发现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时代,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高通量筛选、虚拟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以及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逐渐成为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常见技术,因而,药物研发变得更为精准高效。此外,近几年小分子领域也在出现诸多新的思路,例如PROTAC技术、分子胶、变构调节等,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3新药获批创新高,小分子药物占比超一半 2023年FDA共批准了69款新药,数量创5年新高。其中,FDA旗下的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CDER)批准了55款创新药,仅次于2018年的59款。新分子实体达37种,小分子居多共30款,占比约达55%。从疾病领域来看,小分子新药多集中在肿瘤和罕见病领域,占比分别为44%与25%,其次为免疫炎症、感染、神经系统、心血管及代谢类疾病。 [3]1:https://mp.weixin.… 2:药明康德,美中嘉和,… 小分子药物发展历程[4] 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小分子药物发现进入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时代,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高通量筛选、虚拟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以及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逐渐成为小分子药物研发的常见技术,因而,药物研发变得更为精准高效。此外,近几年小分子领域也在出现诸多新的思路,例如PROTAC技术、分子胶、变构调节等,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萌芽期1940~1979 1941年,青霉素成功应用于第一位患者,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用于治疗细菌伤口感染,青 霉素的引入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磺胺类药物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时主要的抗生素之一,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氮芥作为首个抗肿瘤药物被引入临床,开启了化疗的新篇章,为后来的癌症治疗奠定了基 础; 20世纪60年代,一系列重要的心脏药物被研发出来,如利多卡因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地高辛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等,这些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20世纪70年代,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加,如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等,这些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强的抗菌活性,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阶段小分子药物仍处发展初期,以化学合成为主要手段,生产出如青霉素、磺胺等重要药物;7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开始应用于研发阶段。 启动期1980~1999 1980年,小分子代表药物之一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为艾滋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1986年,洛伐他汀作为第一个他汀类药物上市,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7年,氟西汀、作为首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上市,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药物之一; 20世纪90年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出现为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类药物能够抑制HIV病毒的复制过程,提高治疗效果;1992年,卡托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1996年,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开始应用于临床试验,这类药物在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显示出潜力,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小分子药物处于发展启动期,这个阶段的特点为靶点特异性增强、结构生物学与药物设计的结合、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突破、抗癌药物的多样化、抗病毒药物的进步以及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的增加 高速发展期2000~2015 2001年,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批准,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 扩散,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03年,伊马替尼作为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抑制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中的异常蛋白质,成为CML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2006年,首个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的上市,为多种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009年,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通过抑制β细胞的信号传导,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 2013年,奥拉帕利作为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卵巢 癌,通过抑制DNA修复机制,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4]1:https://mp.weixin.… 2:化学创新药与改良型新… 小分子药物产业链分析 [13 2014年,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如尼伏单抗和派姆单抗,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多种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随着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抑制剂伊布替尼(格列卫)的诞生,小分子药物开发真正进入了靶向时代,药物的研发开始更加精确地针对疾病人群所携带的基因突变(靶点),从而实现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 成熟期2016~至今 2017年,奥希替尼作为第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特 别是那些对先前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患者;2018年,FDA批准首款TRK抑制剂拉罗替尼; 2019年,达可替尼作为第二代EGFR抑制剂,用于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示出较高的疗效;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下,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成为研发的重点,多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2021年,口服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减少了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2023年,抗体偶联药物(ADCs)结合了抗体和小分子药物的优点,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小分子药物行业将继续向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向 发展。同时,行业竞争也将更加激烈,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和提高研发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小分子药物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技术、材料及服务供应商,包括原材料、制药设备仪器、实验耗材、知识产权供应商及CXO服务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为小分子药物生产研发企业,负责药物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下游为应用终端,各级医疗机构及DTP药房等终端机构。[7] 小分子药物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7] 上游端原料药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为稳定。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化学原料药产量为362.6万吨,同比增长17.5%。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化学原料药产量达290.2万吨,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原料药行业竞争激烈,头部原料药制造企业如普洛药业、华海药业等具备较大竞争优势。国内供应商较多,原料药市场竞争充分,价格较为稳定。以伏美替尼的原料药甲磺酸艾氟替尼为例,其市场价格在250-450元/mg。 在新技术引领下,小分子药物发展迅速,获批数量持续增长。通过文献统计,基于HTS、SBDD、FBSS、DEL和PROTAC的应用占比分别为17.4%、51.2%、19.5%、4.0%和6.3%,一定程度上反映SBDD、FBDD等新策略在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小分子药物作为最传统的药物形式,凭借其难以替代的优势,仍是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FDA共批准了69款新药,数量创5年新高。其中,FDA旗下的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CDER)批准了55款创新药。具有创新机制的疗法占比近年来不断攀升,其中小分子药物占比接近三分之 二,反映出小分子药物的市场前景良好。 下游多种创新型药物已纳入医保目录,患者疾病负担逐步减轻。小分子药物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分散性、成本较低,容易运输存储、质控相对容易,且可以口服,较其他药物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部分创新型小分子药物已纳入医保,减缓患者负担。以三代EGFR-TKI药物为例,2018年10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宣布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正式纳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报销比例约为70%。2020年后,国产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伏美替尼相继纳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中标最新数据显示,阿美替尼价格为3520元/盒,伏美替尼3304元/盒。[7] 生产制造端 技术、材料及服务供应商,包括原材料、制药设备仪器、实验耗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