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信用]:发挥信用赋能作用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发挥信用赋能作用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

2023-10-30大公信用葛***
发挥信用赋能作用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

大公国际:发挥信用赋能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 技术研究部(研究院)涂文婕2023年10月30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需要充分发挥信用赋能的积极作用。针对在国内大循环中由于信用不足而产生的循环痛点,需要通过发挥信用赋能的优势,提高实体循环、资金循环和地区循环的内生动力,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大循环的内涵和堵点 对国内大循环内涵的理解离不开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四个环节有机联系、辩证统一,推动经济活动在国内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畅通与高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大循环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实体循环,即各种商品、要素和服务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增值、动态循环的过程;二是资金循环,即在实体循环过程中,货币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进行同步合理分配流动;如果实体循环和资金循环脱节,就会造成实体的商品、要素和服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同资金运动相脱节,造成经济循环不畅、结构失衡等问题;三是地区循环,即在社会分工日益发展深化的条件下,经济循环体现为社会再生产在地域空间意义上的循环,包括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循环。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虽然一直在进步,但在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受信用不足制约,而造成各个循环层次出现堵点和痛点的问题。 从实体循环层面来看,实体企业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它们的循环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大循环的质量、数量和效率。商品是否能够顺利销售、货款是否能够如期回流,是保障实体循环的关键性条件。今年9 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解决好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事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预期,事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必须高度重视。 从资金循环层面来看,在我国,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效率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 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先天不足。受重资本、重规模的传统理念影响,大型企业一直是我国资金支持的主要对象,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无法产生信任,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从地区循环层面来看,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用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等手段,才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二、信用赋能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的优势 (一)提升商业流通效率,畅通实体循环 流通本质在于实现商品价值的最大化,在于减少在交易过程中的损耗和延迟,流通效率是衡量流通水平的关键指标,流通效率的提高代表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转移过程更加高效,意味着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循环顺畅。然而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使得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阻隔或者衰减,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信息不对称使得真实的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信用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用赋能在提升商业流通效率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信用赋能使得生产和消费两端的信息迅速、及时匹配上,从而有助于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高效转移;二是信用赋能有利于通过经济的调节与转换,改变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促进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的结构化升级;三是信用赋能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供应链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和供给信息,有利于供应链的改造和升级。 (二)拓宽融资便利性,畅通资金循环 从不同的融资渠道来看,可以将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等特点,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强,内部融资的规模也较小,基本上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由于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的门槛和壁垒较高,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准入条件,加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难度较大。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间接融资比重较大,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在交易活动中的重要融资工具。 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赋能,是一种既利于销货方扩大销售规模,又利于缓解购货方资金不足矛盾的企业间直接信用方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商业信用可以降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必要的交易费用;二是通过利用商业信用公司可以延期付款,从而减少资金的机会成本;三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的信用市场上常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金融摩擦,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传递出现问题,影响到最后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完善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有利于减少货币政策变动时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打破地区界限,畅通地区循环 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而更大范围的市场需要以企业信息透明为保障。市场中企业信息越公开透明,交易成本越低,市场的统一性和信任度就越高,社会的法治状况就越好,市场竞争也越有秩序,地区间流通的壁垒就更容易突破。 信用赋能畅通地区循环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信用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披露和应用,信用赋能将促进各行业、各地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二是推动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同时制定统一的信用信息标准,是促进各地区间有效循环的坚实基础;三是可以积极扩大保险、证券、信用服务等机构间的合作,为地区循环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三、发挥信用赋能作用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一)信用制度缺乏强制行政执行力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可以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参与者有效获取交易各方的真实信息,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的信用相关的行政规章主要有《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关于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典》、《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条款中。总体来看,法律体系不完善依然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板,目前出台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尚未正式出台专门的信用基本法,且行政规章多以行政指导为主,一定程度上缺乏强制行政执行力。 (二)商业信用对企业融资的助力不足 马克思指出:“商业信用,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相互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它的代表是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是一种延期支 付的证书”。目前国内从整个信用体系来看,商业信用体系发展不足是最大短板。现阶段商票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商业信用信息不对称。企业端来看,大量 中小企业商票运用能力弱,导致市场供给小,市场对商票资产不信任;资金端来看,银行对企业商票授信不充分,授信银行无法追踪最终持票人导致没有办法提供商票融资服务;同时,商票资金信息和资产没有统一平台匹配,对商票主体信息难以获取,信用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信用有效性无法全面发挥。 (三)信用数据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信用赋能的基础是信用数据。在公共信用信息建设方面,当前我国大量信用信息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机构或国有银行,普遍不向社会披露,一定程度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增加了信用服务机构获取信用信息的难度。 相对于公共信用体系已经建立的央行征信系统、发改委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市场监管总局的政府信息系统,商业信用体系发展目前还存在许多空白,比如,服务于商业信用交易的征信机构相对缺乏,造成大量中小企业没有商业信用记录;商业信用标准不统一,造成部门、地方割裂与标准的不统一,不同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不畅通等,都影响了信用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地区间的信用资源不平衡 地区间的信用环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生产经营的主体,在不同区域可用的信用资源差异化较大。从融资规模的情况来看,我国南北地区的融资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北方新增融资规模占比明显低于南方地区,尤其是在市场信用收紧的情况下,资金流动性受到的冲击更大;从信用债存量来看,各地发债获取信用资源也不平衡。南方地区信用债余额占比约为60%,北方地区信用债余额占比约为40%,其中北京所贡献的占比约为20%,如果剔除北京市的数据,北方地区信用债规模将大幅下降。 信用资源的不平衡加大了南北经济差距,资本短缺会带来投资不足,限制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发展。近年来,东北地区出现了若干大型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情况,信用资源外流的同时,债券价格也出现了大幅的波动。一旦某些地区被贴上负面舆论标签,投资机构可能跟风启动预警,撤出关联地区或关联行业的金融市场,由此引发市场超调,市场易被做空,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四、发挥信用赋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建议 (一)补齐制度短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 2022年底,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同期,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研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重要文件将为我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和重要遵循。 从未来发展来看,要想实现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法治化,需要确立一套社会信用立法体系。建议借鉴先进的信用立法经验,提高立法层次的同时,对信息收集、信用管理、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建立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信用法。同时,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加快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社会商业服务信用体系的建设。 (二)鼓励发展商业信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作用 商业信用是实体经济金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生性、直接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构建国内大循环新格局,必须加快发展以商业信用机制为基础的金融系统。建议进一步建设商票信用体系,推进商票信用管理、信息披露等机制的完善。提高商票的使用效率,改变商票接受度差、风险高、流转难等现实问题,完善商票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加快商票在实体经济中的流转,便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支付与融资,强化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票据联系,实现商票在企业与金融机构间充当循环媒介的作用,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金融支持。 信用评级机构也应逐步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在票据市场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公布票据资产信用评级,吸引部分中小企业和符合条件的个体投资者对票据业务的参与热情,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高票据业务交易量;二是通过票据信用评级,明确票据风险识别和交易门槛,规定不同的风险类别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有利于交易对象根据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参与票据业务交易,控制交易风险;三是通过票据信用评级,市场可以筛选出高风险票据类别,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设计票据衍生产品,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深度融合,丰富票据市场交易产品,实现票据业务的跨界创新。 (三)完善信用信息数字化体系建设赋能中小企业 信用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信用信息的搜集、共享、公开和应用。这需要加强公 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制定覆盖各领域、各地区、各方面的统一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和分类管理办法,推动各行业和各地区信用信息互联贯通,形成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