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信用]:积极充满活力的稳,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积极充满活力的稳,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3-12-14大公信用C***
积极充满活力的稳,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大公国际:积极充满活力的稳,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技术研究部(研究院)涂文婕2023年12月13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背 景下,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的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内外形势和问题,从全局高度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会议在“稳中有进、以进促稳”的总基调下,把握全局、统筹兼顾,传递出更多更积极的政策信号;在宏观政策方面,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政策适度加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同时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认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重点领域方面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要进、扩大内需要进、深化改革要进、对外开放要进,以进实现经济的稳,同时防范化解风险是2024年的主题,力争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总基调:稳中有进、以进促稳,传递出更多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关注点一:内外形势判断出现新变化,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本次会议对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出现了新变化,对2023年的定调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会议探讨了今后面临的困难。与前两年会议内容相比,“三重压力”没有提及而是转变为“一些困难和挑战”,反映出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局面有了更全面、更进一步的认识。 内需问题仍然排在了第一位,提法从前两年的“需求收缩”转变为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社会总需求未达预期始终是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属于新增提法排在了第二位,说明这一问题也较为严峻,哪些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在会议中未有具体提及,我们预计可能包括地产、基建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当然,也不排除包括一些国家支持的战略领域可能会出现结构性过剩的情况。预期的提法排在第三位,从“预期转弱”变为“社会预期偏弱”,说明随着疤痕效应的逐渐消退,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但还需要一进步提升。“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是新增提法,从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传递的防风险信号,可以看出中央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是高于以往的,“较多”说明各种风险交织、涉及领域增多,要牢 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同时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们认为各项积极因素将会延续,政策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关注点二:在“三大统筹”中综合推进多重目标,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 的规律性认识,以进促稳才能行稳致远 “统筹”是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过程。会议回顾了近年来提出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是中央因时因势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背景下作出的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的安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延续了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三大统筹”意味着2024年的整体基调是“以稳为主”,同时“以进促稳”才能行稳致远。 具体来看,第一,“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改革”需要把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转化为增长点,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实现走出去和留下来之间的良性发展,城乡融合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旨在推动实现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一体化;第三,“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可以看出盲目的发展不安全,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安全的根本途径,“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都需要警惕和防范,需要不断提高驾驭应对纷繁复杂事件的能力。从“三大统筹”可以看出,在内外部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下,需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经济发展,把握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我们认为,国内外格局复杂多变,宏观调控政策将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强调政策间多重因素一体考虑、多重目标动态平衡的原则,注重观察政策间的联动效应。 二、宏观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认识 关注点三:财政政策适度加力,对精准和直达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2023年财政在总量上进一步放松,侧重于债务风险的化解。一是10月增发 1万亿国债并将赤字率从3%调升至3.8%,具有财政发力的标志性意义;二是增 加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安排新增专项债资金3.8万亿,略高于2022年初安排的3.65万亿;三是考虑到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5100亿赤字主要落在中央政府层面,地方赤字维持平稳。四是10月特殊再融资债置换存量债务持续落地,推动地方化债加速。2023年7月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表述出现显著变化,在延续地方债务风险“严监管”基调的基础上,突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进入实质性落地环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居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杠杆意愿不足,储蓄规模持续扩张背景下,需要财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2024年财政力度仍会比较大且前置法力,合理扩大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范围,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向为基建投资、地方化债、城中村改造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财政资源将向科技创新、新基建、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倾斜,通过减税降费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关注点四:货币政策首次将“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纳入,降准降息落地概率 提高 2023年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一是,随着二季 度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多项经济指标表现持续低于预期,央行6月与8月接连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对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改善各方预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为保持信贷合理增长,3月和9月分别降准0.25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人民币一度跌破7.3的历史关口,央行通过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发行离岸央行票据、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维护汇市的基本稳定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首次将“价格水平预期”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施时增加了对通胀水平的考量;近期资金面承压,短期内降准降息的概率提高。明年我国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货币信贷总量将适度、节奏平稳,在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引下,预计后续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将加大使用,新设立工具也有望加速出台。汇率方面也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稳定,波动率有所下降。 关注点五:“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和“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从强调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升到强调政策取向一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3提出“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本次会议更加强调各类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意味着加强对政策间的“合成谬误”认识,单一政策的实施可能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当这些政策合力发力时,可能就产生合成谬误效应,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有时候甚至会降低政策的影响力,偏离政策制定的目标。 会议强调,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尽管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西方多年来一直唱衰中国。最近穆迪调降中国的主权评级,同时调降香港、澳门及部分国内企业的评级,此举未能充分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实质,也未能充分反映我国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中央、地方和金融机构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优势,同时反映出其评级以静态的视角考察动态的债务结构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管理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整的政策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我们认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同时,需要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更好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重点领域: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进实现经济的稳 关注点六:科技创新要进、扩大内需要进、深化改革要进、对外开放要进,以进实现经济的稳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其重要性大大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些概念中的“新”的核心其实是科技创新。从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看,数字经济、人工职能、绿色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各国为获得国际竞争优势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要求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体 系中的主体地位。未来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方面国家会重点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注重消费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以扩大内需打通国内大循环。以终端消费不足为代表的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国内经济的堵点之一,也是国内大循环链条中目前所存在的供给端较强需求端较弱的实际问题。同以往通过加大投资平衡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做法相比,本次会议对投资和消费两者的关系给与了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引。即“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投资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消费的重点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更注重新型消费培育和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各类经济主体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全国要素市场的流通。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要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释放出鲜明的信号。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为解决经济当前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方面的困难和制约,需要改革进一步释放出增长的红利。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均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两者的有机协作和发展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会议强调突出了对民营经济在市场、要素、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支持。税制、金融体制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领域的改革将有效促进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外循环。会议提出了要依托新型对外贸易模式和渠道培育外贸新动能。国内电商的发展为向国际市场的延伸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型贸易领域如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将拓展我国传统对外贸易的空间。打造“投资中国”的品牌旨在通过构建依托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良好国际营商环境,增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关注点七:防范化解风险是2024年的主题,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针对风险隐患,会议在重点工作第五点提到“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主要涉及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三个方面。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三个方面一致。 这些领域目前是风险相对集中的领域,也是会议重点关注的领域。结合多年来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形成机制,会议强调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提法,未来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政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机制等相关领域也将出现新的模式创新。近年来,我国个别中小 金融机构陆续爆发风险事件,意味着以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商行等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化解进程将会加快。 今年为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稳投资、稳就业、防风险,发挥财政对投资和经济的拉动作用,地方政府债持续加力,支出规模有所扩大。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