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氢能-储运行业专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氢能-储运行业专家

2024-03-14-未知机构胡***
氢能-储运行业专家

氢能–储运行业专家 要点 储运技术研究深度解读 新能源产业政策:一些政策提示新能源产业链已经进入了爆发的时间点,特别是在氢能产业。新政策用词的变化,如’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产业转向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阶段。2025年被看作是氢能产业的拐点。 氢能–储运行业专家 要点 储运技术研究深度解读 新能源产业政策:一些政策提示新能源产业链已经进入了爆发的时间点,特别是在氢能产业。新政策用词的变化,如’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产业转向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阶段。2025年被看作是氢能产业的拐点。 氢能储运技术发展:当前氢能储运主要采用高压气态储氢,适用于小规模需求。而未来规模化储氢需求可能发展向岩穴储氢、地下空间等大规模地质储氢方式。同时,未来的氢能产业可能发展向液态储运,目前对此相关的技术(如低成本清脆高强韧性钢板制作储氢瓶等)还有待突破。市场和政策挑战:目前卡脖子技术和缺乏标准体系是市场普及的主要挑战。同时,管道运输方式在高初投资和相关投资风险上的压力也需解决,以满足大规模长距离的氢能需要。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运营瓶颈的必由之路就是液态储运。 2.氢能源布局的关键环节 氨和甲醇在氢能储运中的优势:由于其物理化学属性,它们能够利用现有的成品油管道、原油管道、甚至天然气管道进行运输,无需再新建大量设施,从而大大节省前期成本。 氨和甲醇的重要地位:尽管氨和甲醇不直接属于氢能,但它们是氢基能源的两个重要依托。由于其在储运方面的优势,可能使得含有氨和甲醇的氢能应用比纯氢来得更早。 3.未来场景与中外技术展望 氢能储运关键点:对于1至3千兆帕压力,直径250至300毫米的管道,在3000公里以内的压缩气管道氢运输是最具成本效益。对于上万公里的运输距离,液态氢运输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运输选择。国内目前大多使用无缝钢管,直径在0.3到1米。 氢能储运挑战:我国对于高压力氢管道的研发和建设仍在起步阶段。国产化压缩机、氢气计量设备和阀门等设备相比国外设备仍有差距。现有的金属管道输氢在海外已经可以达到9至10兆帕,但国内仍无高压力管道,和这主要受制于非金属材料的氢渗透、密封和安全问题,以及标准的缺失。 氢管道发展趋势:目前,欧洲的斯特罗姆、 soloforce等正在开发非金属热塑性柔性管道输氢技术,预计能降低成本的20%到30%。采用非金属管道的挑战主要在于接头的稳定性。在已有的短期实验中,没有明显问题,但尚未经过长期重复性验证。车载储氢,目前我国主要以压缩气态氢气进行输送和储存。 4.全球氢能产业储运现状与趋势剖析 一、全球加氢站体系状况:美国:由燃料电池合作联盟主导,联合政府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产学研体系,实行精准布局加氢站网络。日本:少数企业联合建设为主,有上中下游各有代表性的企业,全力推动氢燃料的高储运。欧洲:以德国为代表,加氢站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约占全欧洲的60%。中国:加氢站建设有明显的区域化差异,大湾区产业链建设完整,计划到2025年建设1200座加氢站。 二、氢能重卡具有前景:各种新能源汽车并无绝对优劣,选择要根据具体场景。氢能重卡在各种新能源汽车中更具前景,城市中甲醇汽车可能优势明显,而在北方冷区,电动汽车有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三、储运产业链目前还是处于小规模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瓶储氢和小规模的管道输氢为主。储运产业发展必须与前端制氢和后端应用一起看,只有两端蓬勃发展,储运产业才能呈现生机。 5.氢能标准推进与储运趋势展望 氢能标准:去年参与了两次国家标准委员会的会议,氢能包括国标已经开始绿色通道审批,采取以示范项目、技术规范和科研数据为依据的方式进行快速推进。预计今年是标准的爆发年,到2025年应有一部分标准完成编制。 氢气管道运输:此次讨论的更多是纯氢管道,整个管道成本上,硬件成本(如:钢管主材、压缩机、流量计等)和软件成本(如:施工焊接的措施费等)会比天然气高出30%到50%,原因主要对应材料和安全隐患等考虑。 固态储氢:固态储氢的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适用于特定的场景,如家庭用等小规模应用,安全且方便,尚未看到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Q&AQ:请简要介绍一下美国、日本、欧洲及我国的加氢站发展现状? A:美国的加氢站发展主要通过燃料电池合作联盟,这个联盟包含美国能源部和一些企业例如液 化空气和林德等,他们形成了产学研体系以优化加氢站的位置、数量及网络布局。关于壳牌撤出加州的新闻,这并非是美国对氢能产业不支持,而是壳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则是由少数企业联合建设,上中下游各有代表性的企业共同推动,诸如丰田,日产等都参与其中。而欧洲的模式以德国最为典型,其加氢站数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总和,占到整个欧洲地区的60%。中国的加氢站发展在区域化上差异较大,影响因素包括地域、经济、资源等。如,从18年开始广东佛山已建成38座加氢站,形成了氢能产业链较完整的区域。 Q:在适用场景上,氢能汽车与甲醇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如何比较? A:对于氢能汽车、甲醇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并无谁比谁好的问题,而是取决于适用于哪个场景。比如,氢能重卡适用于两端对两端的运输,比城市中的氢能汽车更有前景。对于城市环境,以高密集人口地区为例,甲醇汽车具有优势。而在气温差异大的东北或者西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可能会有大面积的推广。 Q:未来加氢站的发展规划是如何的? A:中国计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200座。欧洲在2019年规划到2025年建立1450座加氢站,但因为乌俄战后并未再提及。美国也在2019年提出,计划建立一千多座加氢站。 Q:能否对储运产业链进行一些梳理? A:目前储运产业链处于一个小规模阶段,以高压气态瓶储氢以及小规模的管道输氢为主。对储运产业的评价,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到前端的制氢和后端的应用。只有当这两个部分都发展起来,储运产业才能蓬勃起来。储运环节应根据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等因素来细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一个必要的考量因素。 Q:氢能的标准推进时间和预计什么时候会有行业标准呢? A:我曾经去年参加过两次国家标准委员会的会议,他们已经为我们氢能的标准包括国标开启了绿色通道。这个标准从国家层面在加速推进,今年会是一个标准的爆发年,明年我预计一些标准会成熟并陆续发布。同时,我们also正与国家标准研究院国清标委进行对接,以全面引入国际上的氢能标准。我预测到2025年,当我们规模化应用前夕,应有相当一部分的标准能完成它的编制 工作,标准体系将相对完善。 Q:氢气能否混入天然气管道运输?这样的升级各方面的成本怎么样? A:允许氢气天然气混输是一个过渡方案,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去掺氢能解决大规模的风电资源的消纳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掺氢的比例需要根据终端的不同需求来考虑,这涉及到一些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考量。而纯氢管道的成本主要包括钢管主材、设备如压缩机、流量计等以及一些施工措施费用,其中措施费用可能是天然气的2- 3倍,构成了高出天然气管道30%-50%的成本。 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如获取建设用地的额外费用,使得在某些地区如京津地区的成本较高。Q:关于氢气的固态储运技术是怎样的呢? A:固态储氢非常安全,它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安全场景,例如家庭用、分布式应用。但对于大规模的氢气储运,我并不看好固态储气。如果有严格的安全要求,我会倾向于推荐固态储氢。 Q:目前我国氢气的总运量大概是多少?各种运输方式的占比是如何? A:202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氢气产量大概是3400万吨,产能大约是3800万吨。这其中,绝大多数氢气是就地生产,就地消耗,运输的量在整体中可能大概占10%-20%,也就是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而现有的储存规模非常小,只有一些少数项目具备一定的存储能力,现有的资料很少。我认为在未来,随着新的产业链的落地,我们的储存规模应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些大型的储气库还在规划和建设阶段,今年很多示范项目应该马上就要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