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hratings.com研究报告1 2022年碳中和相关制造行业年度展望 联合资信工商评级一部|刘哲|崔濛骁|王佳晨子 碳中和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提供重要战略决策;供需两端双向推进低碳转型及提升能效、应用负碳技术和碳交易机制或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碳中和背景下的电力领域将以发电侧、储能侧为主线,输配及用电侧为辅助,优化发电侧能源结构,配套储能侧完成产业“调峰”;将带动光伏产业链、风电产业链、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及储能产业链增速发展。碳中和或将催生新一轮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行业将趋向于电动化、绿色化、轻量化、数智化方向转型变革。建筑领域之水泥制造行业将趋于低碳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有望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交通领域之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未来从供应链到工厂生产制造或将实现全产业链减碳减排,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电机、电控和电池三电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主力,存在重大发展机遇,但“三电”系统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成本控制压力。未来还需关注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碳中和政策执行不及预期、相关产业转型速度和技术进步不及预期等风险。 一、碳中和现状 (一)概况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总量大、能源消费需求高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作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中和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认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已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碳中和的承诺对推进《巴黎气候协定》全球实质性落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经济复苏,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使得燃煤发电强势复苏,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回弹,叠加恶劣天气、能源市场震荡等因素共同推高全球碳排放量。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38.84亿吨,同比增长5.6%。从区域层面看,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碳排放量大国均位于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碳排放量领先且呈上升趋势。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美国和印度是全球碳排放前三位国家,但碳排放走势存在差异。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碳排放量呈上升态势;美国的碳排放呈下降趋势。 图12011-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增速情况图2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名国家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资信整理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资信整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煤炭能源消耗较大,近年来,碳排放量呈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能源曙(IEA)的信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 图32011-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图4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资信整理资料来源:国际能源曙(IEA),联合资信整理 国际层面,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同时,碳中和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之争,能源独立的实现途径。中国能源结构具有“多煤、少油、缺气”的特点,中国在原油和天然气方面对外依存度高,2021年对外依赖度分别为72.0%和44.3%,清洁能源和零碳技术有望重塑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加快能源转型将巩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有望从“化石能源进口国”转型为“新能源生产能力出口国”。国内层面,碳中和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近年来,中国在成本和规模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光伏、风电产业链,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最大的多晶硅产国、最大的锂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之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具备全球优势。产业转型方面,碳中和政策的实行,在资源再生利用、清洁发电技术、储能、氢能、能效提升、电气化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或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能源与资源领域、先进材料与制造、医疗健康领域、农业领域和网络信息领域出现科技革命的可能性较大。碳中和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兼挑战性。 (二)相关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构建,将在能源安全保障、经济转型升级及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重要战略决策。 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框架明确后,各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分领域、分行业的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政策,各省(区、市)制定相应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表1近年来中国碳中和、碳达峰产业相关政策 名称 颁布单位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第七十五届联合国 大会一般性辩论 -- 2020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中国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0年12月 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出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 作的指导意见》 生态环境部 2021年1月 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生态环境部 2021年1月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规定,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国家电网 2021年3月 “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21年3月 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破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等重点工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标纲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21年3月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教育部 2021年7月 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入才培养水平,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构建教育、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的意见》 国务院 2021年10月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国务院 2021年10月 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意见》 财政部 2022年5月 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2-2030年)》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 门 2022年8月 通过实施方案,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碳中和实现路径 基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或将通过供需两端双向推进低碳转型及提升能效、应用负碳技术和碳交易机制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旨在实现吸收端和碳排放端的抵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平衡。根据中国“双碳”双碳目标,碳排放治理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2030)碳排放达峰期,第二阶段(2030-2045年)加速减排期和第三阶段(2045-2060年)深度脱碳期。基于中国现有“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及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线总结为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低碳转型及能效提升、负碳技术及碳交易机制(如下图所示)。其中,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低碳转型及能效提升,将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达到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的目标;负碳技术将为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增加灵活性,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技术,目前第一代碳捕集技术已经应用于工厂之中。碳交易机制将成为一种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减少碳排放的激励机制。 图5中国碳中和实现的主要路径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占据首要地位,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UETS)是世界上最早且成熟的碳交易体系。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值增长164%至7600亿欧元。截至2021年末,EUETS的碳交易价格大幅上涨至80欧元/吨。2021年7月16日,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中国碳交易网数据统计,2015-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和交易量均呈现增长态势,2018年略有回落。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和交易量分别为76.61亿元和1.79亿吨,创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和交易量新高。成交价格方面,2021年,北京碳市场成交均价最高,约80元/吨,上海碳市场成交均价约40元/吨,湖北、广东、天津的碳市场的成交均价约30元/吨,重庆碳市场的成交均价约25元/吨,深圳碳市场成交均价波动很大,在5~40元/吨之间。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碳 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03亿吨,累计成交额90.16亿元,每日收盘价在56~ 62元/吨之间,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整体运行平稳有序。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将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及政策、多元化交易主体、提高市场活跃度,提高市场的碳定价能力与定价效率,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图62011-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及交易量情况图72021年中国碳交易主要城市交易价格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碳交易网,联合资信整理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三、碳中和背景下相关制造业行业展望 根据IEA公布的数据,碳排量占比较高的领域依次为电力、工业、交通及建筑。 (一)电力领域 碳中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