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作者:刁倩 电话:13488659604 邮箱:diaoqian@xinhua.org 2024年3月6日 2月资金面观察:降准落地平稳跨节,超预期降息助力稳增长 受春节前取现需求、政府发债等因素影响,2月资金面有较大压力,但开年降准落地,保障了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的降准落地,再叠加春节后MLF超额续做,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市场资金缺口能够形成有效补充,保障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2月资金利率维持紧平衡,受跨春节因素影响,节前及月末利率稍有波动。2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编辑:张骐 审核:杜少军 官方网站:www.cnfic.com客服热线:400-6123115 (LPR)公布,1年期LPR3.45%不变,5年期以上LPR降25bps至3.95%。本次5年期LPR迎来历史最大单次降幅,超出市场预期。1年期LPR保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下降,既保持对实体经济合理的支持力度,又兼顾内外均衡,提高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与政策的自主空间。 展望3月资金面,供需压力相对不大,波动或更多集中在季末考核阶段。从资金利率方面看,考虑到短端政策利率未下调,3月利率仍将保持紧平衡,跨季末利率或有所走高从货币政策走向看,未来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根据政府债发行等市场需求灵活操作,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将为政策利率下调提供空间。 目录 一、资金面走势:2024年首次降准落地,跨春节资金面保持平稳3 二、资金利率走势:5年期LPR利率下调25bp,超预期降息助力稳增长4 三、3月资金面展望:资金面保持紧平衡,跨季末利率或有所走高5 图表目录 图表1: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情况3 图表2:近期资金利率走势4 图表3:DR007月度均值与公开市场7天操作利率5 2月资金面观察:降准落地平稳跨节,超预期降息助力稳增长 受春节前取现需求、政府发债等因素影响,2月资金面有较大压力。而随着开年降准落地,以及节后MLF超额续做,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市场资金缺口能够形成有效补充,保障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展望3月资金面,供需压力相对不大,波动或更多集中在季末考核阶段。从货币政策走向看,未来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根据政府债发行等市场需求灵活操作,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将为政策利率下调提供空间。 一、资金面走势:2024年首次降准落地,跨春节资金面保持平稳 2月,受春节前取现需求、政府发债等因素影响,资金面有较大压力。随着开年首次降准落地,保障了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合理充裕。2月5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2月18日,央行开展5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与此前持平。鉴于2月有4990亿元MLF到期,故当月央行通过MLF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10亿元,这也是其连续15个月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春节前的降准落地,叠加春节后MLF超额续做,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市场资金缺口能够形成有效补充,保障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净投放:当期值:周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0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图表1: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来源:新华财经 2月以来,诸多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对跨春节资金面形成压力。一是春节前取现需求。有分析指出,从历年情况看规模可能超2万亿元。2020年以来,央行每年春节前都安排降准,既能补足 2023-10-07 2023-10-10 2023-10-13 2023-10-18 2023-10-23 2023-10-26 2023-10-31 2023-11-03 2023-11-08 2023-11-13 2023-11-16 2023-11-21 2023-11-24 2023-11-29 2023-12-04 2023-12-07 2023-12-12 2023-12-15 2023-12-20 2023-12-25 2023-12-28 2024-01-03 2024-01-08 2024-01-11 2024-01-16 2024-01-19 2024-01-24 2024-01-29 2024-02-01 2024-02-05 2024-02-08 2024-02-19 2024-02-22 2024-02-27 2024-03-01 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又能利用节后回笼的现金继续支持银行信贷投放。二是缴准及信贷投放的流动性需求。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48万亿元,按7%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估算,缴准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一般上月末的存款数额会在下一个月初进行缴准。同时,考虑到信贷开门红的影响,也会吸收部分流动性。三是2月政府债供给节奏或加快,对流动性形成压力。分析显示,2月国债发行规模与上月持平;地方债方面,2月专项债发行或明显提速,节后化债也有望继续推进。预计2月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共计约1.26万亿元,到期6320亿元,净融资规模在6270亿元左右。从资金供需角度来看,地方债发行提速和国债靠前安排将对流动性形成一定拖累。但考虑到财政“支大于收”将对资金面提供支持,同时降准资金落地以及节后资金的回笼,都将对银行体系资金形成有效补充。 二、资金利率走势:5年期LPR利率下调25bp,超预期降息助力稳增长 2月资金利率维持紧平衡,受跨春节因素影响,节前及月末利率稍有波动。春节期间提现需求是2月资金利率的核心扰动因素,节前资金利率一直保持紧平衡态势,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春节前一周处于当月高位,最高于2月6日报收1.97%。而随着节后资金回笼,资金利率逐渐下降。在临近月末期间,资金利率又有所抬升。2月27日升至1.93%,为春节假期后的最高点,随后回落,2月27日报1.77%。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R001:日 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1:日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R007:日 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日 图表2:近期资金利率走势 来源:新华财经 2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LPR3.45%不变,5年期以上LPR降25bps至3.95%;15日,1年期MLF操作利率为2.50%,与上个月保持一致。本次5年期LPR迎来历史最大单次降幅,超出市场预期。此次LPR下降,将抵消一部分去年12月下旬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带来的负债成 本率改善空间。分析人士指出,1年期LPR保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下降,既保持对实体经济合理的支持力度,又兼顾内外均衡,提高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与政策的自主空间。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的当下,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持续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助力稳增长。 2.2 2.1 2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7天(月度均值) 公开市场7天操作利率 图表3:DR007月度均值与公开市场7天操作利率 来源:新华财经研报中心整理 从月度利率水平看,2月月度利率与1月保持一致,仍在政策利率上方。DR007的2月月度利率报1.86%,与前期保持一致。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灵活,主要为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春节假期前后短期市场利率有所波动,但整体仍在短期政策利率(1.8%)附近波动,走势较为平稳。同时,由于本次LPR只调整5年长期利率,短端政策利率未调整,因此短期利率仍保持刚性,难以走低。 三、3月资金面展望:资金面保持紧平衡,跨季末利率或有所走高 从资金供需方面看,3月资金面供需压力相对不大,波动或更多集中在季末考核阶段。分析指 出,在今年新增政府债券预算规模基本持平上年的基准情形下,财政“收少支多”对资金面的影响整体偏有利,叠加信贷投放或较年初放缓,且银行负债端降成本空间仍存,3月份资金面供需将保持平稳,临近季末考核资金面或有波动。但考虑到短期波动影响,央行将通过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平抑资金面。 从资金利率方面看,3月资金利率仍将保持紧平衡,跨季末利率或有所走高。除了受缴税、缴准、公开市场工具到期量、政府债发行等影响外,在财政支出有望偏积极,信贷投放平稳增长的预 估下,央行也将继续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利率总体保持平稳。同时,考虑到短端政策利率未下调,3月份DR007月中枢有望向政策利率靠拢,而季末非银资金压力 较大或将推高R001跨月末利率。 从货币政策展望看,未来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根据政府债发行等市场需求灵活操作,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将为政策利率下调提供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2月8日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报告指出,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在利率方面,报告提到,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和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研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不对外公开发布,仅供接收客户参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