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植德]:植德人工智能月报3月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3月刊

信息技术2023-03-01植德有***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3月刊

2023年3月刊 植德人工智能月刊 (自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 —植德律师事务所— 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珠海|海口 Beijing|Shanghai|Shenzhen|Wuhan|Zhuhai|Haikou 导读 最新立法动态 1.美国版权局发布“含有AI生成元素作品”的版权注册指南 最新监管动态 1.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诈骗案件频发,美国监管部门执法困难 2.拜登政府拟采取措施限制美国对人工智能等海外先进技术的投资 最新司法动态 1.新西兰高等法院驳回“人工智能作为专利发明人”的上诉 最新行业动态 1.国内首个AI生成内容检测平台正式公测,准确率超90% 2.谷歌将类ChatGPT功能集成在Gmail、谷歌文档、PPT等产品中 3.OpenAI正式发布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 4.百度正式发布新一代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 5.微软宣布GPT-4全面植入Word、PowerPoint、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 6.Midjourney宣布V5版本正式公测 7.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宣布筹组ProjectAI2.0,加入中文版ChatGPT大战 8.谷歌宣布将其聊天机器人产品Bard开放内测 9.英伟达推出专为ChatGPT打造的CPU芯片 10.Adobe推出了自己的AI图像生成器,命名为“AdobeFirefly” 11.ChatGPT被曝Bug“会暂时向其他用户公开AI聊天历史记录” 12.网易LOFTER、百度文心一言先后就AI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性问题发布声明 13.微软推出SecurityCopilot:内置GPT-4,自动抵御65万亿个网络安全威胁 14.马斯克、图灵奖得主等数千AI专家紧急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的模型 15.谷歌否认Bard使用了ChatGPT的数据进行训练 16.2023年3月22日,植德王艺合伙人律师受邀参加律商联讯北京合规高峰论坛,并就《ChatGPT的数据合规风险及应对》发表主旨演讲 一、最新立法动态 1.美国版权局发布“含有AI生成元素作品”的版权注册指南生效日期:2023年3月16日 来源:美国政府信息网(Govinfo) 原文链接: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FR-2023-03-16/pdf/2023-05321.pdf ★植德解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CbCPyByqp8Zv_glZrEWLA 摘要: 3月16日,美国版权局(USCO)在《联邦公报》上发布了一则“含有人工智能(AI)生成元素的作品”的版权注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澄清了实践中美国版权局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审查和注册的基本政策。 《指南》首先明确:受版权保护作品的作者必须是人类,缺乏人类作者身份的作品将不会被准予注册。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宪法》和《版权法》使用的author一词,排除了非人类作者,并且根据在先司法案例,美国版权局长期以来一直要求作品必须是人类作者的产物”。 《指南》介绍了包含AI生成元素的生成物需要在个案中判断下述情况,才能确定其是否可以受到版权法保护:“作品”中的传统作者要素(文学、艺术或音乐表达或选择、编排等要素)是否为人类完成。如果是由机器生成,则会被认为缺乏人类创作,将无法得到版权局的注册。 为了实现对上述判断标准的审查,USCO要求:(1)申请人有义务披露提交注册的作品中包含AI生成的内容,并就人类作者对作品的贡献提供简要解释。(2)不能仅因为在创作作品时使用了AI就可以将AI工具或者提供AI工具的公司作为作者或者共同创作者。(3)已提交含有AI生成元素作品注册申请的申请人,应检查提供给版权局的资料是否充分披露了这些信息,如果没有,应该采取措施纠正信息,否则可能导致注册无效。 植德短评 作为版权注册和管理的政府机构,美国版权局(USCO)至今为止已经针对 AI生成物的版权注册在如下案件中进行过回复: USCO版权注册态度 案件进展 【Thalerv.Perlmutter案】否认非人类作者身份否认利用AI技术生成的“作品”进行版权注册 2018年11月3日,StephenThaler向美国版权局提出作品版权登记申请,作品作者为“创意机器(CreativityMachine)”,Thaler在给版权局的申请中称该作品“由运行在机器上的计算机算法自动创建”。 2019年8月12日,美国版权局拒绝了注册请求,理由是“缺乏支持版权声明所需的人类作者身份”。2020年3月30日,版权局拒绝了首次复议请求,提出其不会放弃最高法院及地方法院长期以来对《版权法》的解释,即只有由人类作者创作的作品才符合版权保护的法律要求。2022年2月14日,美国版权局再次拒绝了复议请求[1]。2022年6月2日,StephenThaler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下达命令,要求撤销美国版权局拒绝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版权登记的决定。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ZaryaoftheDawn案】 2022年9月15日,Kashtanova对其作品《Zaryaof 否认非人类作者身份 theDawn》进行了版权注册申请,描述的作品类型为图画小说(comicbook)。 区分“作品”中的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造内容 2023年2月21日,美国版权局审查了该项注册[2],得出结论认为,Kashtanova是作品文本的作者,同时也是作品书面和视觉元素的选择、协调和排列的作者,Kashtanova的作者身份受版权保护。然而,作品中由Midjourney技术生成的图像并非人类创作,因此版权局将撤销原有的版权证明,并根据原作者的申请重新颁发相应的版权证明。 《指南》对于美国的AI生成元素是否能在美国得到版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美国版权法》第411a条,起源国是美国的作品,在美国版权局完成“注册”[3]是权利人提起侵权诉讼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作品必须提交注册才能在美国得到充分的版权法保护(起源国是中国等《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作品在美国无需先行完成注册就可以获得版权法保护)。此外,《指南》把提交注册的作品是否由AI生成等信息,作为申请人必须披露向版权局内容,具有可执行的效力,因为根据美国法院在先判例,如果版权人在注册过程中有欺诈或不诚实行为,或者故意向版权局隐瞒了某些事实,可能会导致版权注册无效。《指南》规定的包含AI生成元素的生成物的可版权性判断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目前常见的AI工具的版权问题。由于在《指南》中并没有“一刀切”式的否定AI生成元素的可版权性,而是考察、对比AI工具的运作与人类创作的关系,进而判断人类是否在生成物中进行了具有独创性的创造,而使得该生成物存 [1]U.S.CopyrightOfficeReviewBoard,DecisionAffirmingRefusalofRegistrationofaRecentEntrancetoParadiseat2(Feb.14,2022),https://www.copyright.gov/rulings-filings/review-board/docs/a-recent-entrance-to-paradise.pdf [2]U.S.CopyrightOffice,CancellationDecisionre:ZaryaoftheDawn(VAu001480196)at2(Feb.21,2023),https://www.copyright.gov/docs/zarya-of-the-dawn.pdf [3]特别是在FourthEstate再审案后,美国最高院进一步确定了“在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之前,美国作品的著作权人必须完成著作权登记。”另外实际上根据《美国版权法》以及美国法院的在先判例,还存在有限的例外情况,版权人可以在未完成版权注册的情况下提起版权侵权诉讼;例如针对电影或者音乐作品,可以在进行预注册申请后提起侵权诉讼;针对实时广播侵权可以无须实现完成版权注册。 在受到版权法保护的可能。根据《指南》,美国版权局(USCO)对包含AI生成元素的生成物的可版权性的判断标准是“作品”中的传统作者要素(文学、艺术或音乐表达或选择、编排等要素)是否为人类完成。 如果人类仅通过向AI工具进行提示(Prompt)(例如我们向ChatGPT下指令,要求其完成一段“莎士比亚风格的诗歌”),这是无法使得生成物具有版权性的。 但另一方面,人类如果对AI生成元素进行了充分地修改、选择、安排,并且这些修改、选择、安排具有独创性,这将使得整个生成物可以构成版权法下的作品,这和人类艺术家使用AdobePhotoshop编辑、修改的图像一样,但版权也仅保护其中人类完成的部分。正如USCO在回复《黎明的查莉娅》(ZaryaoftheDawn)的注册申请时说明的,版权保护不适用于由AI绘画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部分,而针对这部AI辅助完成的漫画中人类完成的部分给予了版权保护。 二、最新监管动态 1.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诈骗案件频发,美国监管部门执法困难生效日期:2023年3月5日 来源:华盛顿邮报 链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3/03/05/ai-voice-scam/ 摘要: 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数据显示,2022年,冒名顶替诈骗是美国第二流行的骗局,有超过36,000起报告称有人被冒充朋友和家人的人骗了。FTC官员表示,其中超过5,100起事件是通过电话发生的,造成的损失超过1,100万美元。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最近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让这个骗局变得更具说服力。在AI的支持下,大量廉价的在线工具可以将音频文件翻译成语音的复制品,骗子可以让AI“说出”他们键入的任何内容。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WillMaxson称,追踪语音诈骗可能“特别困难”,因为诈骗者可能使用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电话,甚至很难确定哪个机构对语音诈骗具有管辖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HanyFarid认为,如果AI公司制造的产品造成伤害,法院应该追究AI公司的责任。 早前,最高法院大法官尼尔·M·戈萨奇(NeilM.Gorsuch)等在2023年2月份(植德注:即冈萨雷斯诉谷歌案的听证会上[4])表示,保护社交网络服务提供者免受诉讼的法律规定可能不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 [4]详见《最高法院法官尼尔·戈萨奇在关于社交媒体平台责任的听证会上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接:https://www.msnbc.com/the-reidout/reidout-blog/gorsuch-ai-chatbot-search-section-230-rcna71790?cid=sm_npd_ms_fb_ma&utm_campaign=trueanthem&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 植德短评 关于AI产品引发的诈骗是否能直接追究AI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美国法律上的限制主要是美国《通信规范法》230条款赋予了互联网平台企业豁免权。第230条规定:“交互式计算机服务的提供者或使用者不得被认定为由其他内容提供者所提供信息的出版者或发布者”。根据这一规定,互联网服务的运营商不对使用其服务的第三方言论承担法律责任(涉及刑法、知识产权法不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月21日,备受瞩目的“冈萨雷斯诉谷歌案(Gonzalezv.Google)”在美国最高法院开审,最高院大法官首次就《通信规范法》第230条进行讨论。 该案原告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230条款对互联网公司的保护,原告方提出,230条款规定了互联网平台对用户言论不负责,但是互联网平台应当对其推荐算法生产的内容负责。该案的裁决预计将于今年6月作出。 我们认为,随着AI技术的多领域应用,会引发更

你可能感兴趣

hot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3月刊

信息技术
植德2024-03-01
hot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9月刊

信息技术
植德2023-09-01
hot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6月刊

信息技术
植德2023-06-01
hot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1月刊

信息技术
植德2023-01-01
hot

植德人工智能月报12月刊

信息技术
植德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