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中国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中银调研》●《宏观观察》●《银行业观察》●《国际金融评论》●《国别/地区观察》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提升直接融资占比的重要渠道。本文分析了2023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及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短板。包括:对实体企业支持力度仍有拓展空间;市场分割对债券流动性及定价效率带来影响;对重点领域债券发行支持力度不足;投资者持有债券结构较为集中;潜在信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建议: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发债融资,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聚焦国民经济重大领域持续发力,为相关行业发债融资提供更多支持;优化流动性投放及债券供给节奏,为债券发行创造稳定的流动性及利率环境;加快打通市场堵点,持续提升债券市场运行效率;可鼓励投资机构合理调整债券配置,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对违约债券的处置工作,防范风险蔓延。 作者:梁斯中国银行研究院电话:010–6659 4084 签发人:陈卫东审稿:王家强李佩珈联系人:王静刘佩忠电话:010–6659 6623 *对外公开**全辖传阅***内参材料 中国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增大。特别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股票融资阶段性收紧背景下,债券市场在支持财政政策发力、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2023年中国债券市场回顾与2024年展望 (一)债券发行:增速较快、结构分化、亮点突出 2023年,中国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推动经济企稳向上,融资需求带动债券发行规模走高。2023年各类债券共计发行71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同比增速为14.8%,为近年新高。从发行结构看,同业存单、政府债券、金融债继续位列前三(合计占比约为80%),发行规模为25.8万亿元,20.4万亿元、9.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8%、19.6%和5.71%(图1)。在信贷投放稳步扩张影响下,银行流动性需求同步提升,同业存单规模较快增长;随着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加码,加之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特殊再融资债发行、万亿国债方案实施等因素带动,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在信贷投放高增长的同时,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大,发行一般债券、次级债券等金融债券需求上升。 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背景下,债券发行呈现不少亮点,特别是绿色、科创等债券发行规模较大。2023年,ESG(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33万亿元,继续保持在万亿元以上。科技创新债券发行3615.4亿元,同比增速达256%。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认可度提升,加之国内市场基准利率相对较低,境内外发行利率分化,国际投资者参与熊猫债热度明显升温。2023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544.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1.55%。 从地区分布看,多数省份发行增速较快,东北及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政策发力、融资回暖等因素叠加作用下,各地信用债发行大都出现正增长。传统经济强省发行规模较大,北京、上海、广东信用债发行规模位列前三,分别为14.36万亿元、4.67万 亿元和4.63万亿元,特别是北京信用债发行增速达33%。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省份发行规模在2-4万亿元之间,同比增速约在11%左右。中部地区发行规模大体维持在6000-7000亿元之间,湖南、江西等省份发行增速较快,分别为15.5%和22.27%。东北及西部地区省份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大体在2000亿元以下,但增速普遍在15%以上,特别是青海、黑龙江、宁夏分别达到112.7%、56.8%、44.2%(表1)。仅上海、贵州、新疆信用债发行规模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城投债是信用债发行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23年城投债发行4.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8%,为近年新高。 展望2024年,预计债券发行规模扩大、整体增速放缓、结构继续分化。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国内需求将稳步改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将继续扩大。但考虑到万亿国债发行已过半、特殊再融资券发行高峰已过,政府债券发行增速将同步放缓;稳增长仍是当前最主要任务,需要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之监管标准较高,部分银行存在较大资本缺口,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较强的发债动力,预计同业存单、金融债发行规模将出现较快增长;债券市场将围绕“五篇大文章”加快布局,相关领域或行业发债便利度有望提升,绿色、科创类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将维持高速增长。 (二)政策发力、市场需求叠加影响,债市利率稳步下行 国债收益率稳步下行。国债收益率是债券市场的定价基准,也是反映市场判断未 来经济增长预期的重要指标。2023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稳步下行,整体呈现向下的“M”型走势,最高升至2.9%,最低降至2.51%,市场对经济向好预期仍不稳固(图2)。 部分券种发行利率与国债收益率并未出现同步下行。2023年,货币政策宽松态势明显,虽然国债收益率整体呈下行态势,但其他券种发行利率整体呈“先降后稳”的特征,仅有公司债发行利率出现明显下行(下降近1个百分点)(图3)。值得关注的是,发行信用利差(企业债发行利率与国债发行利率之差)长期保持在2%以上。四季度信用利差收窄,主要由于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大,发行利率略有上行所致(图4)。 另外,近年来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基本围绕企业贷款利率变动,二者走势大体相同。但2023年以来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明显高于贷款利率,债券市场基准利率向终端利率传导存在一定阻滞(图5)。虽然2023年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整体宽松,但市场预期频繁转换、政策阶段性突击发力等因素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加大,特别是在月末、季末尤为突出。在政策利率两次调降背景下,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如DR007、R007均值与2022年相比反而上升了0.28和0.18个百分点,2023年末R007甚至一度达到4.4%。 展望2024年,预计国债收益率稳中有升,发行利率稳步下行。2024年,在经济向好带动下,国债收益率有上行基础,但考虑到货币政策将保持稳中偏宽,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概率不大,有小幅震荡上行的可能;债券发行节奏将保持稳定,特别是集中、大规模发行债券的可行性下降,债券供给对流动性环境的影响将与正常年份趋同。加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不排除政策 利率再次下调的可能,债券发行利率有望跟随政策利率同步下行。 (三)发行期限:预期转弱、结构调整、期限分化 各类债券发行期限结构有所分化。企业债、公司债期限结构由中长期向1-2和2-3年期集中,2023年二者1-3年期债券共计发行2.44万亿元,同比增长41.5%,占比合计上升10.3个百分点。企业发行债券期限向短端集中说明扩大生产能力意愿不足,这与2023年二季度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连续少增情况一致。 政府债券发行呈现“短减长增”的特点。4-5年及5-7年政府债券占比合计上升6.0个百分点,3M-9M及2-3年期占比合计下降4.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债券期限结构“长期化”更加突出。通过加大长期限债券发行的方式调整债务期限结构,缓解债务压力,10年期以上债券占比大幅上升8.5个百分点,4-10年期债券占比则下降了8.4个百分点。 金融债券发行期限与企业债和公司债具有相似之处。1-3年期债券发行占比上升2.8个百分点,9-10年债券发行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金融债发行期限缩短与企业 资金需求“短期化”的特点一致,便于金融机构更好平衡资产负债结构(表2)。 展望2024年,预计市场预期持续转换,债券发行“短期化”有望缓解。对经济预期不足及对利率继续下行预期导致债券久期整体缩短,实体经济获取长期资金动力不足。但进入2024年后,各类主体对经济未来预期有望逐步趋于一致,加之利率下行幅度与2023年相比不会明显扩大,企业债、公司债发行期限有望拉长。同时,在财政收支面临较大压力背景下,地方政府债仍有继续发行长期债券的动力,这将驱动债券发行期限结构“由短转长”。 (四)二级市场:交易上升、银行主导、安全为主 利率下行背景下市场高收益资产不足,交易类业务规模明显扩大。近年来,货币政策整体呈稳中偏宽,政策利率连续调降带动各类资产收益率下行,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同步下降。为拓宽利润来源,机构交易类业务需求明显提升。2023年,各类债券成交规模为35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机构对利率债偏好上升,国债、地方政府债成交规模分别为81.2万亿元、13.2万亿元,同比增长48.8%和36.2%(图6)。其中,国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比重为23.3%,大幅提升5.4个百分点(图7)。 从投资者结构看,商业银行持有债券规模上升,对利率债的配置增加。以银行间市场为例。截至2023年末,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规模为101.6万亿元,同比增加9.2万亿元,商业银行持有债券70.25万亿元,增加7.74万亿元,增配债券占新增债券比重达85%。其中,银行主要增配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三者合计增加8.43万亿元;减持对银行债、企业债和信贷资产支持债券的配置(三者合计减少6151亿元),银行对资产安全性重视程度提升,对高风险债券偏好下降(表3)。 货币政策宽松并未带来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明显改善。债券回购业务是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的重要手段。2023年,虽然人民银行连续降息降准,但从债券回购交易看,市场流动性供求呈现出“紧平衡”。全年债券回购交易为21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质押式回购交易成交额、成交笔数分别为1668.8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加权平均利率同步上升21个BPs;买断式回购交易额为5.4万亿元,同比下降2.6%,但加权平均利率上升27个BPs(表4)。 展望2024年,预计流动性供求逐步稳定,利率债仍是交易首选。与2023年相比,2024年市场主体流动性需求将更趋稳定,监管部门也将平滑流动性投放节奏,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债券回购交易增速将有所下降;在利率体系继续下行影响下,各类资产收益率将同步下行,债券交易仍将受到各类投资主体青睐,特别是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仍是机构增配的重点资产。 (五)信用风险:风险继续收敛、违约领域集中 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明显收敛。随着地产民企、资质较差国企等退出市场,加之经济复苏与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有所缓释,发生实质性违约规模与违约数量均有所下降。2023年,债券市场共计41只债券出现违约,金额为308.1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4%和42.26%,违约日债券余额也大幅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各类主体积极采取风险缓释措施,优质企业综合运用资产处置、担保增信、引入第三方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化解债务风险。 违约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违约行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仍在释放。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仍是违约重点,违约规模占比超过60%(图8)。受销售疲弱、融资端承压、债务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个别标杆性龙头民营房企偿债风险也持续发酵。不少外资房产企业也对多期债务进行展期,2022年和2023年违约主体中具有外资背景企业占比出现上升(图9)。 展望2024年,债市信用风险保持稳定,仍需关注重点领域风险演变情况。随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企业现金流周转速度加快,出现实质性违约债券规模有望继续下行。但企业经营有其自身规律,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仍将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债券展期规模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部分重点领域,例如房地产市场尚未出现明显企稳迹象,相关领域债券违约规模可能会继续扩大。 展望2024年,债市信用风险保持稳定,仍需关注重点领域风险演变情况。随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企业现金流周转速度加快,出现实质性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