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内容提要】展望2024年,受地缘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创新格局将加速演变,国际科技阵营将加速割裂;与此同时,在系列改革政策持续发力推动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将不断加强,产业创新生态也将不断优化。基于上述判断,在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加速向好发展的大趋势下,2024年我国需对科技企业创新环境、创新助力产业发展、金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加以关注。为此,赛迪研究院建议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发展优渥土壤,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 产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发展形势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经济放缓风险蔓延,全球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新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上升到关系本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为更好迎接政治经济等外部挑战,更好完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务,2023年,我国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性改革举措。在此推动下,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一、对202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政治经济风险双升,产业创新格局将加速演变 近两年,俄乌、巴以等地缘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分化趋势加剧,多重因素正在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向好。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科技、能源等安全,美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将进一步加强对自身产业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将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部署和开展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强自身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自身产业安全。如,美国2024财年投资2100亿美元用于联邦研发,数额达到历史最高,其中预算投资1000多亿美元用于国家研发机构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用来增强联邦研发实体的创新能力;在2024年预算初步申请中,日本科学技术领域的预算申请总额,较前一年度增加了14.7%。二 是新兴技术研发不断加强。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过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探寻经济增长新动能。如,英国将从2024年开始的10年内投入25亿英镑开发量子技术,并吸引10亿英镑的私人投资,助力其成为世界领先的量子经济体;韩国在2024年拟对人工智能、尖端生物、量子等国家战略技术研发投资5万亿韩元,比2023年增长6.4%。三是能源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全球各国或地区将继续加大能源、 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寻求全球能源局势动荡下的安全保障。如,为2050年实现可持续能源占比基本达到100%,荷兰将继续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过渡,为智能能源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创新企业提供机遇,德国将继续实施《光伏战略》《陆上风能战略》,推动光伏和风能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二)中美关系存不确定性,国际科技阵营或加速割裂 近两年,美国不仅频繁通过法案、投资限令、实体清单等手段,逐步加强对我国芯片等前沿领域制裁,还以拉拢盟友开展科技合作的形 式妄图拉高对我科技铁幕。在此大背景下,预计2024年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但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国际科技阵营或加速割裂。一是中 美关系虽有缓和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双方在旧金山举行会晤,向外界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此次会晤中,双方就气候、AI达成共识,同意启动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磋商,但未公开就两国后续产业科技合作意向表明态度。据此研判,2024年,中美科技竞争或稍有缓解,但弥合分歧仍存较大不确定性。二是以中美两国为首的国 际科技阵营或将加速割裂分化。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加强同盟友的国际科技合作。2023年以来,美国拉拢美洲、印太、欧洲等地区盟友,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及其上游产业密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及产业合作,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下,预计2024年美国国际科技合作所呈现的盟友范围扩大化、封堵领域链条化、合作形式多样化三大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8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累计举办技术交流对接活动300余场,促进千余项合作项目落地。作为负责任大国,2024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能力持续加速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成果产出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调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进入2024年,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体现。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我国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2013年的9075.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3878.6亿元,10年间增长了1.6倍以上。研判认为,2024年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规模将进一步加大。二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高。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与此同时,部分地方也陆续出台成果转移转化新政。在系列政策推动下,预计2024年我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民营企业创新活 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展现出显著活力,贡献了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2023年,民营经济发展利好不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正式成立,均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据此预测,2024年民营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将不断增强。 (四)各项改革政策协同发力,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等“多链融合”,预计2024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将进一步改善。一是产学研 用生态加速构建。近年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有近万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涉及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时,各类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产业创新联盟等不断 涌现并加速成长,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重要助力。研判认为,2024年我国产学研用融合生态将更加成熟,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科技、产业与金融加快融合发展。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后,我国加快改革步伐,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继组建,并将科学技术部部分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发展。据此预测,2024年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将不断完善。三是“多链融合”生态持续完善。近年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复杂程度激增,创新不再是技术和产品层的突破,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及创新链、人才链等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开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工作。预计2024年,我国“多链融合”生态将持续完善。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科技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束缚亟需加快破除 我国科技企业迈上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将更加凸显。一是民营科技企业难以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国尚处于推进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转型期,在推进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科研方向、分配项目资金、获取研发补贴等方面还需要尽快解决话语权与主动权不足问题。二是科技企业人才招引 存在制约。由于大部分科技企业处于初创期与成长期,存在企业实力较弱、激励措施不完善、发展前景不稳定等情况,在人才招聘方面仍将面临“招不到、留不住”问题。三是支持和保护创新的氛围有待加强。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不但需要承担高投入、高风险,不少企业新产品面世后还易陷入被跟风模仿的处境,而那些模仿者反而因为模仿的产品成本低、收益高赢得了市场推广优势,这极大打击了真正有意愿创新且善于创新的企业的积极性。 (二)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亟待提高 在企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同时,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协同创新支撑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所面临的两个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是我国 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不足。基础研究深度决定重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力,是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逐年增长,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已连续四年超过6%,但依旧远低于大部分科技发达国家约为20%左右的平均比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企业创新步伐。二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我国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研联系虽有明显改善,但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这与当前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创新模式向“场景创新-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创新模式的转变趋势不符;同时,由于产权界定机制、收益分配机制以及成果转化中介体系尚不健全,我国从高校院所到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受到较大制约,不利于高校院所和企业放开手脚搞创新。 (三)金融活水对科技创新的滋养能力亟待强化 科技企业初创伊始,商业模式、产品市场都亟待探索和开拓,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科技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在此情况下,金融支持质量和能力问题将被放大。一是外资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不断缩减。受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和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影响,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美元风投基金在近年来大幅缩减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影响了我国科技企业融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据PitchBook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美国投资者参与的中国风险投资(VC)交易数量(153笔)与投资额(32亿美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系列 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在科技企业人才招引难 问题上,一是拓宽外部人才引培渠道,建立健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猎头公司间的人才引培合作机制,探索运用线上媒体平台、内部推荐制度、人才交流会等招聘渠道,确保人才引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完善内部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选拔与评价考核体系,创建重点技术人才津贴、重大科研贡献奖金等激励措施,依托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与高福利待遇留住科技人才。在支持和保护创新氛围不足问题上,优先扶持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倾斜,同时完善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二)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不足问题上,以国家目标与战略需求为导向,制定“卡脖子”与“无人区”领域的基础研究攻关规划,构建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在政府层面,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牵头,聚焦脑机接口、纳米科学、绿色低碳等战略领域,设立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企业层面,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 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的基础研究体系。在产 学研合作机制不畅问题上,发挥政府在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关键桥梁与纽带作用,构建面向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支撑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专业中介服务平台等,建立完善企业“出题”、高校与科研院所“答题”的科技创新机制。 (三)深化科技金融政策改革,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