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业绩增长稳健。公司营收稳步增长,2013-2022年营收从15.00亿提升至32.91亿,CARG达9.12%。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拉动公司总体毛利率提升,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超45%,2013-2022年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从44.7%提升至84.4%。公司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8-2022年研发费用率为2.85%/3.61%/4.84%/4.86%/6.56%。控股股东中国中检有望持续赋能公司汽车测评业务。 智能化背景下,检测行业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强检方面,2020-2023年新能源车申报数量为0.25/0.32/0.40/0.48万辆,CAGR达25%。新能源汽车增加三电系统等检测项目,理论上具有较高单车价值量,同时智能化加速渗透或提供增量强检项目。强检行业资质壁垒高,国内仅6家机构具备全资质。非强检方面,智能网联化有望推动非强检市场规模扩张。 公司技术实力雄厚,具备新能源、智能化测评能力。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新能源测评能力方面,公司下辖风洞中心、氢能质检中心等,检测范围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及客车。智能化测评方面,公司2014年成立智能汽车测评中心,2018年发布i-VISTA智能汽车指数并持续升级更新,i-VISTA智能汽车指数的测评项目全面、实验场景丰富,有望持续提高公司智能测评品牌价值。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检测行业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公司为汽车测评龙头,技术实力雄厚。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并具备新能源、智能网联相关检测能力,智能化背景下公司有望获得成长新动能。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0.1、46.7、55.3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10.0、12.1亿元。基于2024年1月24日收盘价19.45元,对应PE分别为23.7、19.6、16.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车申报数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渗透率不及预期、新项目扩展不及预期。 股票数据 1.行业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业绩增长稳健 1.1.深耕汽车行业50年,提供全面检测业务 深耕汽车领域50年,提供第三方汽车检测评价服务。公司于1965年创立,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开展汽车技术研发服务。1984年公司扩展汽车测评业务,1991年更名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庆汽车研究所,并于2001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2003年公司转由国资委管理,2007年公司改制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变更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2022年中国中检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目前公司坚守主业,持续发力汽车评测业务。 图1:深耕汽车行业50年,持续发力测评业务 1.2.技术服务与装备制造双支柱,技术服务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两部分,前者是公司核心业务。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分为测评业务和研发咨询业务,测评业务包括强检业务和非强检业务,强检可称为法规类业务,非强检与研发、咨询等业务可称为非法规类业务。(1)强检:质量监督检验,是企业依据相关法规为获得汽车产品生产销售资格而对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的强制性检测;(2)非强检:普通测试评价,是企业为提高车辆性能、客户体验感、产品竞争力而进行的非强制性的检测。 装备制造业务分为轨道交通装备及汽车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为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包括跨座式单轨列车转向架、城轨车辆传动装置及关键零部件和高铁车辆传动装置及关键零部件。汽车装备主要为专用汽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输车等)和汽车燃气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供气装置、燃气配件及燃料电池)。 图2:多元化业务结构,技术服务系核心业务 1.3.业绩稳步增长,技术服务业务为核心业务 公司业绩稳步增长。2013-2022年公司营收从15.00亿提升至32.91亿,CAGR为9.12%;归母净利润从4.22亿提升至6.89亿,CAGR为5.60%。2022年工程车终端需求大幅萎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管控业务规模,实现总营收32.91亿,同比-14.20%;归母净利润6.89亿,同比-0.4%。在技术服务业务支撑之下,2023年Q1-Q3公司共实现营收25.21亿,同比+17.02%;归母净利润5.56亿,同比+13.74%。 图3:公司营收保持稳定增长(亿元) 图4:公司归母净利润显著提高(亿元) 2022年公司技术服务业务贡献营收27.79亿元,占比总营收84.44%。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总营收持续提高。2013-2022年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从44.73%提升至84.44%。2013-2022年期间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超过45%,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推动公司总体毛利率提高。 图5: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增长显著,2022年占比超80% 图6:公司各业务毛利率较为稳定,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较高 图7:公司毛利率持续提高 公司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8-2022年公司四费率分别为9.61%/12.28%/12.88%/14.39%/18.56%, 其中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85%/3.61%/4.84%/4.86%/6.56%。 图8:研发费用率持续增加 1.4.控股股东中国中检赋能公司测评业务 控股股东为中国中检,深度赋能公司汽车测评业务。公司原控股股东为通用技术集团,2022年10月,为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流检验检测认证企业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与中国中检就检验检测板块实施专业化整合,通用技术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中国汽研股权无偿划入中国中检。目前控股股东中国中检持有公司53.24%的股权。中国中检有望凭借其在检验检测业务上的专业性赋能公司汽车测评业务,实现检验检测业务专业化整合。 图9:国资委实际控股,控股股东中国中检有望赋能公司测评业务(截至2023年Q3) 1.5.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激发企业活力 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从而激活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公司于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实施了三期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分别覆盖143人、310人和459人。目前,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已完成三期解锁,第二次股权激励计划已完成一期解锁。第三次股权激励计划暂未到解锁期。 表1:公司实施三次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 2.智能化背景下,检测行业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汽车测试与评价业务可分为强检、非强检业务,前者是企业依据相关法规为获得汽车产品生产销售资格而对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的强制性检测。后者是企业为获得提高车辆性能及客户体验感而进行的包括空气动力学测试、噪声振动测试等非强制性的检测。 2.1.强检行业仍有成长空间 2.1.1.受益智能化,强检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受益智能化,强检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市场规模或进一步扩张。强检业务市场规模由新车申报数量和单车检测价格决定,单车检测价格由单车需强制检测的项目数量及对应的检测项目价格决定。 (1)申报数量方面,电动智能化加速渗透下新车推出速度或迎来提升,申报数量有望提高; (2)单车检测价格或受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影响而出现提升。电动化驱动:由于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燃油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装置等部件,理论上其需要更高的单车检测价格,新能源加速渗透趋势下平均单车检测价格或迎提升;智能化驱动:智能化水平提高或带来增量检测项目,从而提高单车检测价格。 图10:强检业务市场规模有望扩张 申报数量:2020-2023年新车申报数量分别为2.2/2.9/2.1/2.1万辆。新能源汽车申报数量增长迅速 ,2020-2023年新能源车申报数量分别为0.25/0.32/0.40/0.48万辆,CAGR达25%。 图11:新车申报数量每年超过2万辆 图12:新能源汽车申报数量增长迅速(辆) 新能源加速渗透提高平均单车检测价格。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新增三电系统、续航储能等检测项目,减少燃料系统及变速器等检测项目。2017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规定新能源汽车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2020年5月12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表2:新能源汽车产品需进行专项检测项目项目 我国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较少,随智能网联化技术发展,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或带来检测增量。2023年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体系规划标准涉及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目前已发布、报披、立项标准合计53项项目,其中强制性国标包括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拟变更为强制性国标包括乘/商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商用车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计划到2025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覆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数据应用标准及安全标准等),到2030年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 表3:我国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较少,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或带来检测增量项目标准及分类 2.1.2.强检行业具有高壁垒,目前仅有6家全资质机构 开展强制性检测业务需获取国家资质认证,目前国内全牌照检测机构仅6家。 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在我国由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及生态环境部在不同方面进行管理,准入前对整车、零部件、油耗及尾气等参数进行检测必须在获四部门授权的机构进行才可生效。目前国内取得全部四部门授权即全资质的检测机构国仅有6家,分别是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汽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有限公司(襄阳中心)、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长春中心)以及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招商车研)。 表4:汽车产品准入标准,需满足4部门要求 6家全资质检测机构占据国内汽车测试评价业务7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汽车产品的测试评价业务集中度较高,据中国汽研招股说明书,6家全资质检测机构占据中国汽车测试评价业务70%左右的市场份额。除6家机构外,还有具备部分资质的检测机构可开展专用汽车或汽车零部件的强检业务(如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6家机构区域覆盖全面。中国汽研覆盖华东、华南、华北等主要汽车产业集群,中汽中心覆盖天津、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主要汽车产业集群,长春中心服务一汽集团、襄阳中心服务东风汽车,6家机构持续布局服务新型整车厂。 区域覆盖全面打造地缘化服务,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人员管理、缩短开发周期等。 表5:国内仅6家全牌照公司 2.2.智能网联化有望推动非强检市场规模扩张 智能网联化趋势下,非强检业务为检测行业贡献增量。智能网联趋势下,整车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国内整车+零部件企业总研发费用超过1473亿,同比+24%。汽车产品智能化相关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测试试验有相当比例外包给具备相关技术能力及设备、场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图13:非强检业务市场规模有望扩张 图14:申万汽车板块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亿元) 3.具备全资质,电动智能测评引领行业发展 3.1.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较高 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拥有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替代燃料汽车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正在筹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