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023年12月27日 银行业一线调研: 科技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加大,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加快 作者:张威 电话:010-58352867 邮箱:zhangwei1@xinhua.org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同时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官方网站:www.cnfic.com 客服热线:400-6123115 编辑:杜少军 审核:张骐 近期,我们组织调研了全国具有代表性商业银行,看银行业如何优化金融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长期以来银行服务科创企业也一直面临较多困难。本篇围绕科技金融大文章,梳理银行业当前服务科创企业的典型实践动态和成果。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银行业大幅提高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迅速增加,在“技术流”授信、供应链金融、商投联动等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上探索加快,取得较好成效。 请参阅本报告最末重要声明 1/6 目录 一、各地银行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3 二、创新型科创融资服务模式加快涌现4 银行业一线调研:科技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加大,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加快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同时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近期,我们组织调研了全国具有代表性商业银行,看银行业如何优化金融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长期以来银行服务科创企业也一直面临较多困难。本篇围绕科技金融大文章,梳理银行业当前服务科创企业的典型实践动态和成果。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银行业大幅提高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迅速增加,在“技术流”授信、供应链金融、商投联动等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上探索加快,取得较好成效。 一、各地银行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国家和金融监管部门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2014年,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印发《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2016年,科技部、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印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2021年以来,在北京、上海、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2023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 调研显示,在一系列官方政策鼓励支持下,银行业大幅提高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正在迅速加大。 国有大行担当头雁重任,支持科技创新“大象”也能“起舞”。建设银行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推出“五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专属支持政策、专属评价体系、专属产品体系、专属服务方案、专属机构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9月末,该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速超2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 2.1万亿元,同比增速超45%。 股份制银行发挥灵活机制优势,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平安银行发挥六大行业事业部的行业专业优势,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三新赛道”,培育发展行业新动能。2023年1-9月,该行“三新赛道”资产投放规模1468.90亿元,同比增长31.2%。该行注重以综合金 融服务优势支持科创企业,通过“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例如,针对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与资本市场高频互动,为企业撬动价格更低、期限更长的直接融资。 中信银行以全行战略高度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2023年以来,中信银行全面实施公司金融板块组织架构调整,着力打造了科技金融“1+12+200”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在总行投行部挂牌成立科创金融中心,在12家科技型企业聚焦的地区成立了分行科创金融中心,选择近200家经营机构作为科技金融先锋军支行。截至2023年6月末,根据央行通报,中信银行科技创新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超过73%,2022年以来增速排名同业第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17853户,较上年末增加2831户。 区域性银行因地制宜,深入支持地方科创产业发展。上海农商银行是上海地区科创金融的主力军之一,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2012年在上海成立首家科技专营支行,2023年6月成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成为上海地区银行业首个总行级的事业部。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近6500户,服务上海全市超过30%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近5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贷款规模位居全市前列。 在中部地区,二次重组启航的中原银行持续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成本,特别是积极加大对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和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023年上半年,中原银行专精特新贷款投放户数与金额双双位居河南全省第一,科技贷投放位居河南全省第二。 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二、创新型科创融资服务模式加快涌现 在银行传统服务模式下,评价难、轻资产、无抵押是长期困扰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难题。破解科技金融服务难题,关键在于融资服务模式的创新。调研发现,各家银行针对科创企业经营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型科技金融服务,加快构建与科创企业特征相一致的融资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技术流”授信、供应链金融、商投联动等方面加快探索。 “技术流”授信模式涌现,各家银行加速探索推广。在建设银行的“五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针对科创企业的专属评价体系是关键一环。为此,该行构建了“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建立量化评价模型评价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基于评价结果,该行对科创企业进行差别化增信支持,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信用,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改变了以“资金流”和财务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调研了解到,建设银行的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已在境内37家一级分行全面推广,覆盖超过50万家科技创新企业。 兴业银行将“技术流”评价体系打造成科创企业授信的一项核心机制。该行从2022年开始便在全行推广技术流授信模式,目前已实现“技术流1.0”到“技术流3.0”的升级,并启动了“技术流4.0”场景深化工作。该授信模式将数据作为企业的“第四张报表”,依凭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考察企业,使用打分卡模型量化评估,再分别给予信用额度准入门槛。目前该行通过“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审批金额超1万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科创客户贷款余额4233.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17%,“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均位列同类型银行前列。 供应链金融也成为银行支持小微科创企业的重要模式。平安银行积极创新运用卫星、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基于数据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体系,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将信贷服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毛细血管末端。该行通过建立起“1+N+n”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即1个核心企业+N个大型供应商/经销商+n个上下游长尾客群),将供应链融资从客户信用授信逐步升级到交易信用授信。 郑州银行作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运营主体,近年来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强化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了“四链融合”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293.1亿元,较年初增长人民币52.5亿元,累计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2429户。 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重股权特征,商投联动成为业内积极探索方向。商投联动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自身存贷汇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的协调联动,还包括银行与外界券商、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突破传统存贷汇业务,进行综合化转型,是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中,招商银行发力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专业化体系,积极开拓资本市场创新业务,加速推进“投商行一体化”。具体做法上,一方面通过与PE/VC结合的投贷联动,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提供债权和股权等综合性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在持续推进传统投行债券承销业务基础上,和各类基金合作设计投贷联动系列产品,并通过旗下投资子公司进行股权直投。 此外,工商银行也提出“大投行”战略,深入推进银行与非银行业务融合发展;建设银行打造“商行+投行”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信贷融资的基础上,提供股债联动、私募股权基金、债券发行、资管产品、保险产品等投融资业务的一体化服务;兴业银行也将“商行+投行”作为战略核心,通过与集团内外的多金融牌照机构合作,构建标准化债券融资、私募债权产品、并购融资等七个产品体系。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研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不对外公开发布,仅供接收客户参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