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盛证券]:轻量化赛道新星,业绩高增可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轻量化赛道新星,业绩高增可期

2023-12-21丁逸朦、刘伟国盛证券J***
轻量化赛道新星,业绩高增可期

冲压市场空间广阔,行业格局有集中趋势。汽车制造可用工艺多,包括冲压、铸造、锻压、挤压等。冲压生产效率高、产品强度较高,多用车身结构件、防撞件等,单车价值超万元。车身零部件向集成化发展是大趋势,在特斯拉带动下,一体化压铸加速行业变革,车企陆续量产后地板,前舱和托盘亦有望突破。中短期维度,我们预计冲压、压铸等多种技术路线将并存,到2025年,冲压市场空间约2163亿元。外资龙头产品、工艺、产能布局较早,市场份额相对领先。近年国内新势力车企崛起,部分造车经验较少,选择代工模式,发包向总成发展,国内公司陆续拿到新订单,规模逐渐扩张,行业格局有集中趋势。 实现Tier 2向Tier 1转型,核心客户理想、赛力斯在强车型周期。公司早期为汽车零部件二级供应商,深耕冲压领域,掌握冷、热成型工艺,可满足客户对产品多方面的要求,2019年起直接向主机厂供应总成产品,实现了客户从Tier 1向整车厂、产品从零部件到模块化、典型产品尺寸从小到大的全面切换。目前已获得吉利、理想、问界等主机厂总成订单,产品升级叠加客户销量强势,公司冲压产品量价齐升,2022年吉利、理想、赛力斯已进入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营收占比超30%,绑定逐渐加深。当前老牌自主长安、吉利积极向电动化转型,新势力理想L系列销售高增,纯电系列发布在即,“鸿蒙智行联盟”问界M7、M9订单火爆,核心客户多处在强车型周期,随着新车陆续发布,销售有望延续高增长,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工艺+产品+产能布局逐渐完善,业绩高增可期。公司掌握数控切割、冲压、激光焊接、嵌件注塑、组装等工艺,拓展白车身、电池包、电驱等产品,凭借产品和技术能力不断获取新订单,2023-2025年在手订单合计金额为71.07亿元。考虑到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公司扩产常州基地,设子公司建设河北、宁波及沙坪坝基地,相关新建产能将在2024-2025年逐步投产。顺应行业趋势,公司前瞻布局一体化压铸,成都和常州博俊二期的产线预计分别于2024年4月和2024Q4投产。随着在建项目陆续投产,公司工艺、产品、产能布局逐渐完善,有望充分满足潜在客户的配套需求,强化公司相关定点获取能力,助力公司长期增长。 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7.3、39.9、51.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4、5.9亿元,对应PE分比为26、18、1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空间测算相关风险等。 财务指标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资产负债表(百万元) 现金流量表(百万元) 一、轻量化赛道新星,业绩高增可期 江苏博俊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俊科技)成立于2011年3月,于2021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冲压业务,产品覆盖框架类、传动类及车身模块化产品,同时具备自产相关模具的能力。2018年起,公司积极拓展车身模块化业务,陆续开发了侧围,后侧围内板,地板,前纵梁总成及防撞梁,仪表台骨架等模块化产品。公司早期和Tier1合作较多,终端配套大众、福特、通用、上汽、东风神龙、吉利、长城等。2019年起,公司逐渐开始直供主机厂,产品单价也不断提升。 图表1: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2:公司主要产品 截止2023H1,公司董事长伍亚林与伍阿凤为夫妻关系,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和间接持股约62.16%、10.91%。公司下设重庆博俊、成都博俊、常州博俊等7家控股子公司,全面助力公司全国各地业务发展。 图表3:公司股权结构 2022年冲压收入贡献超80%,主做国内市场。2022年,冲压业务收入贡献超80%,公司以国内客户为主,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0%。 图表4:收入分业务结构 图表5:收入分区域结构 产能释放+客户放量,收入增长提速。2014-2020年,公司收入从2.9亿元增长至5.5亿元,复合增速11.2%;净利润从0.16亿增长至0.67亿元,复合增速27.0%。 2021-2022年,受益产能释放以及核心客户高增长,公司规模快速扩张。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1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75.6%。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01亿元,同比增长超100%,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125%。 图表6:营收增长提速(亿元,%) 图表7:历年净利润(亿元,%) 毛利率历经波动,未来有望稳步向上。2014-2016年,受到产品结构调整叠加钢材降价影响,公司毛利率从19.7%提升至35.6%。2017-2021年,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年降、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毛利率呈现下行。2022年起,随着原材料成本改善,新产能爬坡,毛利率有所提升。管理上公司紧抓降本增效,2017年聘请咨询公司,主要服务包括优化公司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等。2018年起,公司精简管理人员岗位,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管理费用率下降明显。到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达24.16%,净利率10.68%,随着新项目的持续量产,公司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 图表8: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 图表9:公司管理费用率下降明显(%) 二.冲焊件单车价值超万元,一体化加速行业变革 2.1汽车制造工艺多,冲焊件单车价值超万元 汽车制造可用工艺多,整车冲压件单车价值超万元。汽车制造工艺包括冲压、铸造、锻压、挤压等。冲压生产效率高、产品强度接近锻压,多用车身结构件、防撞件等部位; 铸造可一次成型,使用铝合金轻量化效果好;锻压产品强度高,多应用于底盘和悬架系统;挤压生产产品尺寸精度高,多用于电池包、车身结构件等部位。 图表10:汽车制造工艺对比 目前冲压件应用最为广泛,制造一辆普通轿车大约需要1500个冲压件,1000-1500套冲压模具,包括车身覆盖件、车身结构件、电池盒、座椅系统、底盘系统及其他中小件,传统制造模式下,冲焊件的单车价值量在1万元以上。 图表11:冲压件应用广泛 图表12:冲压零部件生产工艺流程图 冲压工艺包括成型和焊接两个环节,成型工艺按加工温度可分为冷冲压和热冲压,冷冲压目前是主流。冷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冲压模在压力机上对板料或热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易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用普通压力机进行冲压加工,每分钟可达几十件,用高速压力机生产,每分钟可达数百件或千件以上。冷冲压产品尺寸稳定,精准度高、重量轻、刚度好、高效低耗、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 图表13:普通冲压件工艺流程相对较短 图表14:热冲压流程长,工艺复杂 热冲压增加加热、保压、淬火等流程,工艺较为复杂,但产品强度更高,有助于实现轻量化。热冲压工艺是将初始强度为500~600MPa的高强度板加热到880~950℃,然后送入内部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内冲压成形,并处于保压状态,以20~300℃/s的冷却速度快速淬火冷却,零件强度大幅提高,可以生产出强度高达1500MPa冲压件,强度提高了250%以上,回弹力比冷冲压减少90%以上,且使用超高强度钢热冲压件可使板材的厚度减少30%。热冲压成型后机械性能高,轻量化效果好,但工艺较为复杂,生产节拍慢。 图表15:冷/热冲压工序对比 顺应轻量化需求,热冲压应用在增加。随着行业对汽车结构件的强度、轻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热冲压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增加。热冲压技术主要应用于强度要求高的车身结构件的生产,如车门防撞梁、柱内板、地板中央通道、车身纵梁和横梁、门槛、保险杠等安全防撞件,能有效提高整车的安全碰撞试验等级。 图表16:热冲压已可应用至各个防撞部位 图表17:热冲压主要应用 目前热冲压技术已在欧美得到广泛应用,本特勒、海斯坦普、卡斯马等公司是热冲压零件主要供应商。国内方面,与欧美相比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在汽车正碰、侧碰、排放方面的法规相继推出,热冲压技术开始快速发展,宝钢集团、凌云工业、赛科利、等内资公司率先布局了热冲压产线。 图表18:热冲压在欧美应用广泛,国内起步较晚 焊接工序涉及多种材料衔接,工艺类型多,是冲焊件的难点。成型材料的厚度断面不一,薄板和厚板、薄板和薄板、底板和横梁、水冷板跟横梁之间都有较大的厚度差异,焊接工艺难度及要求较高。焊接能力也是行业主要壁垒之一,要求冲焊件供应商焊接工艺齐全,包括钢铝焊接、钢材焊接、铝材焊接等,尤其电池,密封要求高,需要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等技术储备。 图表19:焊接工艺对比 2.2冲焊件品类多、资产较重,行业格局分散 冲焊件品类多、资产重,行业格局相对分散。本特勒、麦格纳、海斯坦普及利优比等外资巨头全面储备锻造、冲压、挤出、压铸等工艺,产品覆盖车身结构件、底盘、电池盒、座椅系统等,深度合作福特、大众、宝马、通用等龙头车企,工厂全球布局,业务体量大,收入规模在百亿元级别,市场份额领先。国内企业里,上海汇众属华域控股,深度合作上汽系,收入规模不小。多利科技等国内自主企业,受益新能源行业增长红利,陆续拿到不少新订单,规模逐渐扩张。 图表20:行业主要参与者业务概况及经营指标(2021年) 海外巨头公司起步较早,冷/热冲压、铸造、锻造、挤压等多种技术布局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外巨头与各头部车企深度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及生产经验,产品成熟、工艺稳定、生产效率高。海外巨头在国内积极布局生产线,并与内资零部件公司或主机厂建立合资公司,主要客户为合资车企,在国内市场份额较高。国内各公司业务及产品结构、工艺储备进度及客户结构均有不同,盈利能力差异较大。无锡振华、华达科技、上汽汇众等客户以合资为主,多利科技、博俊科技、祥鑫科技等自主及新势力客户占比较高。对于冲压公司来说,原材料中钢、铝占总成本比例较高,价格上涨对公司盈利影响较大。2019-2021年,大宗价格上涨较多,行业公司盈利受到较大的影响; 2021Q2起,随着原材料价格下行,行业公司盈利能力逐渐向好。 图表21:冲压行业标的毛利率对比 图表22:冲压行业标的净利率对比 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增量配套需求。2018-2022年,新能源销量由101.9万辆增长至648.1万辆,复合增速58.8%。随着特斯拉及新势力切入新能源市场,车型迭代显著加快,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车企车型周期也在加快,各主机厂对项目反馈速度及成本控制需求较高。内资冲压件供应商经过多年积累,已进入合资车企供应体系,能力获得合资车企背书,同时体系相对精简,响应速度较快,自主客户拓展顺利,受益新能源行业增长红利,陆续拿到不少新订单,规模逐渐扩张,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各家供应商陆续发布融资方案,在各地新建产线及布局冲压设备以满足高速增长的订单需求。 图表23:自主及新能源车销量份额提升明显(万辆,%) 图表24:2020年起内资供应商营收高速增长 图表25:2022至今,相关企业融资计划 2.3集成化大势所趋,一体化加速行业变革 车身零部件向集成化发展是大趋势,订单集中度有望持续提高。上下车身的不同路径取决于各个部位对强度和材料的要求不同。上车身冲焊件以集成化为主,发包逐渐向总成发展,行业格局有集中趋势。A柱边梁总成、门窗框总成等安全防撞件对强度要求高,随着国家在汽车正碰、侧碰、排放方面的法规相继推出,一般使用高强度钢/铝及冲压工艺。冲压总成件由零部件焊接而成,焊接工序涉及多种材料衔接,工艺类型多、生产流程长,是冲焊件的难点。传统车企积累了多年造车经验,生产工艺储备齐全。新势力车企造车经验较少,部分选择代工模式,在零部件采购上对总成的需求更多,快速实现车辆生产及交付。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车型周期缩短以及车型迭代加快,冲压件总成需求提升。 图表26:下车身冲焊件 图表27:上车身冲焊件(集成化为主) 下车身冲焊件有望推进一体化压铸。下车身零部件多,对强度要求相对较低,一体化压铸能减少大量焊接工序、减少焊接点、实现车身轻量化,增加续航里程。传统生产模式下,车身零件多、生产流程长,生产效率较低。2020年,特斯拉在Model Y后底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