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 公共融资部罗媛媛 经济实力: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经济体量在全国处于中等偏后。 作为首个全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山西省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并将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但地方经济对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依赖性仍较强。2022年煤炭价格保持高位震荡,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但受宏观环境影响,服务业承压运行,全省经济增长放缓。当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0位;同年经济增速为4.4%,较上年 下降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五位;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7万元,为全国水平的85.97%。从三大需求看,山西省外贸体量有限,且贸易产品集中度高,2022年国际贸易环境严峻复杂,加之上年高基数影响,全省进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同年民间投资不振拖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承压导致消费支出萎缩。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供应总体宽松,煤炭价格趋弱,山西省经济发展缓慢复苏。 山西省下辖市中除太原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外,其他各地市发展水平相对不高。2022年省会太原经济体量仍处于绝对领先,为5571.1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1.73%,当年经济增速为3.3%。同年其他地市经济总量虽存在一定分化,但梯度差异不大,其中长治市以2804.80亿元的规模居全省第二,其后的吕梁、 晋城、运城、临汾和晋中五市经济体量均处于2000-2500亿元区间,余下四市地 区生产总值不足2000亿元,且各市经济总量排序较2021年变动不大,仅晋城和运城两市排名互换。从经济增速看,2022年山西省各市经济保持增长,其中晋城 (7.3%)和长治(7.2%)增长较快。从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看,除太原市外,山西省其他地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均较低,投资和消费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晋中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其他地市投资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放缓,同年各地市消费规模均有所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临汾市经济增长7.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余下地市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其中晋城、长治和运城增速分别为6.8%、6.3%和4.9%,仍高于全省水平。 财政实力:山西省地方财力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2年得益于 煤炭企业盈利情况持续好转,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当年山西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3.89亿元,居全国各省市降序第11位,较上年提升3个位次,同比增长21.85%,其中税收收入2696.45亿元,同比增长28.7%,税收占比78.07%,较上年提升4.17个百分点;同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58.81%,较上年提升2.6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偏低水平;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省份,山西省可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上级补助收入,2022年为2564.95亿元。2022年山西省房地产市场行情欠佳,政府性基金收入进一步下滑,为628.98亿元,下降35.85%。2023年前三季度,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66.6亿元,同比下降1.4%,减收37.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90.7亿元,同比下降 5.4%,减收113.1亿元。 得益于煤炭行情拉动,山西省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2022年除太原、运城和大同三地增长有所放缓外,其他各市均呈双位数增长态势,但收入规模分化仍明显。2022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37.48亿元,稳居首位,处于第二梯队的吕梁市、长治市和晋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250-350亿元 区间,其后的临汾市收入规模为200.60亿元,余下地市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均不足200亿元。随着税收贡献提升,多数地市收入质量提升至较好水平,2022年近半数地市税收占比超过80%,但各市财政自给程度仍较一般,其中位列第一的晋城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73.17%,其他地市均不足70%。2023年前三季度,主要因非税收入增长拉动,运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14.5%),其他地市呈低速增长或负增长。 2022年山西省多数地市土地出让收入不达预期,政府性基金收入普遍有所下降。其中运城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6%,为全省唯一增长城市,其他地市均出现双位数降幅;绝对规模来看,2022年全省仅太原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超百亿元(139.03亿元),余下地市规模均不足70亿元。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年各地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财力贡献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债务状况:随着市政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林水及生态建设和保障性住房的不断投入,山西省政府债务余额逐年增长,但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在 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年末山西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6285.79亿元,位于全国各省市降序第26位,同比增长16.11%,低于限额220.25亿元;根据财政部最新通报,山西省政府债务率为78.9%。山西省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下辖地市,其中太原规模最大(983.15亿元),而晋中、大同和临汾债务规模在500亿元左右,处于第二梯队;其次的吕梁、忻州、长治和运城债务规模 处于360-460亿元区间,剩余城市均处于310亿元以下规模。以政府债务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较来看,阳泉市(3.55)和运城市(3.20)债务负担相对较重。 山西省城投债发行规模位于全国下游,2023年9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1071.25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降序第21位。存续城投债集中于太原市和省本级平台,其他地级市平台发债并不活跃。从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看,2022年末 太原市、省本级、晋城市、运城市和临汾市集中了全省86%以上的带息债务,与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太原市和运城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较重,该比率为1.90和1.10。 一、山西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山西省经济实力分析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是连结中西部地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首个全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山西省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并将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但地方经济对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依赖性仍较强。2022年山西省经济增长放缓,但煤炭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煤炭价格保持高位震荡,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从三大需求看,山西省经济外向度偏低,外贸体量有限,受上年高基数影响,加之国际贸易环境严峻复杂,2022年进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同年民间投资不振拖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承压导致消费支出萎缩。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供应总体宽松,煤炭价格趋弱,山西省经济发展缓慢复苏。 山西省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处于我国中、西部交界地带,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连接中西部地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91个县(市),截至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481.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26.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3.96%。 山西省经济体量在全国处于中等偏后,且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地方经济易受相关产业周期性波动影响。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煤炭资源紧张,但在保供政策背景下我国煤炭先进产能加速释放,全年煤炭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同时煤炭价格保持高位震荡。2022年山西省全年煤炭产量达1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近1/3,全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0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较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增速略超全国GDP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居于全国第5位。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7万元,较上年增长13.66%,为全国水平的85.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万元,增长5.61%,总量为全国水平的80.21%。2023年以来,煤炭保供政策推动煤气产能持续释放,煤炭零进口关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煤炭进口量大幅增长,国内煤炭供应总体宽松,前三季度煤炭价格趋弱。同期山西省经济保持平稳复苏,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49.3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 30,000 16 25,000 14 12 20,000 10 15,000 8 10,000 6 4 5,000 2 - 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图表1.2010-2022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6 4 2 0 -2 -4 广江山浙河四湖福湖安上河北陕江重辽云广山内贵新天黑吉甘海宁青西东苏东江南川北建南徽海北京西西庆宁南西西蒙州疆津龙林肃南夏海藏 古江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图表2.2022年山西省与全国其他省(区、市)GDP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65种已查明资源储量, 煤炭、煤层气、铝土矿、铁矿等30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山西省煤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为483.10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的23.33%;煤层气储量3326.43亿立方米1,占全国已探明保有储量的90%。山西省丰富的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优势和地处中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煤炭工业的比较经济优势和能源工业基础,历年的重点建设促使原材料和重型制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构建起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冶金、装备制造、电力、化工等为辅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消耗,经济效益不高,在 1矿产资源储量数据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2020)、《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9492-2020)进行统计。 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的上涨之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14-2016年间大幅下滑且低速波动,各项支柱产业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2019年山西省被确定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寻求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为落实资源转型要求,近年来山西省将产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2022年以来,山西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对光伏、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氢能等十条重点产业链进行重点扶持,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链,山西省已经初步遴选出重点项目120多个,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链汇聚。 山西省工业基础较好,近年来随着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推进,工业增速重回合理区间。2022年,山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0.85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461.34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5.7:49.6:44.7调整为5.2:54.0:40.8,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2023年前三季度,山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 907.6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720.94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8420.82亿元,增长4.5%。 具体来看,在第二产业方面,近年来山西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2;同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