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端:电动渗透方兴未艾,智驾启航蓄势待发。1)电动化维度:当前在政策、新车供给、需求爆发三重因素驱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持续提升;其中中低端价格带新能源渗透率相对较低,在上游成本降低,长安/比亚迪等新车供给增加的因素推动下,未来有望贡献行业核心销量增量。2)智能化维度:BEV+Transformer技术上车,软件技术变革带来感知降本/场景泛化,供需两侧共振驱动智驾拐点来临。玩家在BEV网络加持下实现高阶智驾无图(轻图)化,便于车企向更大范围推广智驾功能;同时,通过软件框架能力提升,车企逐步降低对于感知端硬件依赖后,有望实现成本下降,智驾功能向更低价格带普及,消费者接受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端历史复盘:第三次创业开启景气向上周期。长安汽车历史先后历经两次创业,进军汽车、商用转乘用,市场份额快速提升。股价映射角度,2013~2015年SUV红利+福特驱动一轮上行新车周期,2019~2020年油车全面焕新,份额快速提升,电动转型之风初起,戴维斯双击驱动股价创新高。展望未来,公司第三次创业全面开启乘用车智能电动新时代,多品牌布局不同价格带,华为智能化技术加持强势新车周期,市场份额&单车盈利向上趋势明确,股价有望再创新高。 公司端未来展望:启源+深蓝+阿维塔三品牌共振。布局5~40万元乘用车主流价格带,EV+PHEV+EREV全品类车型密集覆盖,以低油耗+大空间+强动力等明确优势树立领先品牌形象;同时在智驾技术领域,长安自研SDA聚焦底层架构,目标架构集中化+硬件标准化+软件服务化,以更低成本实现高质量“软件定义汽车”,并保障快速OTA迭代升级。 上层技术领域积极拥抱华为,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股权形式深化赋能,依托其“智驾/座舱/电动/车云/网联”等五大系统,以全闭环自研高阶智驾技术赋能自身多品牌新车,提升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有望加速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总收入1590.52/2280.66/2689.5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8.84/92.63/115.85亿元,同比+40%/-15%/+25%,对应EPS为1.10/0.93/1.17元,对应PE为18/21/17倍,选取A/H股五家整车同业公司作为长安汽车的可比公司,可比公司估值均值为18/14/11倍。鉴于公司主品牌积极转型+新品牌持续放量,华为智驾深入赋能,有望弥补公司在智能化领域劣势,驱动未来销量持续高增,我们认为长安应该享受更高估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终端需求复苏低于预期;乘用车下游价格战超预期; 行业智能驾驶普及速度低于预期。 1.行业维度:电动渗透方兴未艾,智驾启航蓄势待发 1.1.电动化渗透率持续提升,未来有望全价位上行 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不断上升,行业显著增长。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交强险口径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由10.3万辆大幅上升至71.3万辆,同时,新能源渗透率由3.9%上升至37.8%,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单月来看,23年10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71.3万辆,同环比分别+59.1%/+1.9%;新能源渗透率37.8%,同环比分别+9.8/+1.0pct,行业增长态势显著。 图1:2019-2023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与渗透率上升 供需双升+政策持续驱动,未来新能源渗透率有望延续高速增长趋势。1)供给端:新能源领域全新车型频出,低价格+长续航凸显电车使用成本低、驾控体验好、性价比高、智能化体验好等优势,BEV+PHEV+EREV协同发力;同时行业内玩家陆续制定燃油车退出计划,供给端持续加速车企自身电动转型节奏。2)政策端:新能源车型享有补贴优惠以及牌照路权等政策红利,2023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补贴政策,虽新能源补贴取消,但免征购置税延续,新能源相比燃油车依然享有较大政策红利,24-25年购置税免征政策依然延续,26-27年购置税减半。3)需求端:新能源车型持续热销,5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各价格带均有1~2款用户接受度较高的明星车型,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爆款车型带动电动龙头品牌认知加强,用户接受度不断增加,有望带动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表1:分价格带明星车型配置情况 结构方面,全价位向上但增速略有差异,15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以及4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从细分价格带的角度看,2019-2023年各价格带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均显著增长,以2023年10月最新数据计:1)5-10万:新能源汽车销量8.7万辆,渗透率33.0%,同环比分别+18.5/+1.7pct;2)10-15万:新能源汽车销量18.2万辆,渗透率31.4%,同环比分别+8.5/+0.4pct;3)15-20万:新能源汽车销量13.8万辆,渗透率40.0%,同环比分别+10.0/-2.6pct;4)20-30万:新能源汽车销量11.6万辆,渗透率34.3%,同环比分别+8.5/-0.5pct;5)30-40万:新能源销量9.8万辆,渗透率51.1%,分别+17.2/+6.5pct;6)40万以上:新能源销量2.7万辆,渗透率24.9%,同环比分别-3.4/+1.9pct。 图2:新能源汽车分价格带销量(万辆) 图3:分价格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上游成本价格下降,低价格带新车数目增加,新能源市场向纺锤形成熟结构演变,有望驱动新能源销量总量进一步上行。全市场新能源分价位来看,低价位车型销量占比较小,而高价位车型销量占比仍较大,2023年10月,10万以下/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分别21.5%/33.8%,市场倾向中高端,未来市场结构向纺锤形转变,低价车型销量占比有望增加。同时,年初至今国内以碳酸锂为代表的上游大宗原材料成本持续走低,电池成本下降推动低价车型发展。供给增加&需求爆发,我们预计未来15万元以下中低价格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4:新能源车分价格带销量占新能源车销量比 图5:中国碳酸锂价格(元/吨)变化 中高端市场品牌壁垒&新车供给较多,竞争相对激烈;中低端市场竞争格局相对蓝海,较大市场空间有望孕育超级爆款。1)高端市场来看,20~50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市场当前包括Model3、ModelY、比亚迪汉、理想L7/L8/L9、问界M7等爆款车型,当前已初步形成龙头品牌认知,且行业玩家持续加速中高端市场产品布局,小鹏/蔚来/小米等新势力造车企业以及腾势/极氪/阿维塔/智己/飞凡/魏牌/昊铂等传统车企高端子品牌加速新车推出,竞争相对激烈,且龙头品牌认知逐步固化,将进一步加大后发者向上难度。 2)中低端市场品牌认知黏性较低,竞争态势相对缓和。需求维度,中低端市场用户消费主要聚焦产品性价比进行区分,品牌认知黏性较低;供给维度,当前中低端市场产品供给相对较少,元PLUS/秦PLUS/宋PRO/海鸥等几款车型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未来中低端市场较大的市场空间有望孕育超级爆款车型。 1.2.智驾上车加速,全新技术变革有望带来行业新趋势 1.2.1.软件主导技术变革,硬件降本&场景泛化推动智驾功能升级 特斯拉引领技术方向,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有望实现降本。特斯拉基于BEV+TransFormer + Occupancy Network方案的FSD V11.4.1版本在2023年5月面向北美用户开始推送,感知能力在城市街道场景+36%、交叉场景+44%、合并场景+27%、转弯场景+16%。特斯拉全新的自动驾驶架构推出后获得业界各家企业的认可,国内理想、小鹏、比亚迪等主流车企以及华为等供应商纷纷采用BEV+ TransFormer的方式对全新一代自动驾驶感知方案进行建模。理想汽车和赛力斯(华为ADS 2.0)均采用了占用网络的技术,在算法架构上全面向特斯拉看齐,虽然基于安全考虑,目前推出的城市NOA功能都搭配了激光雷达作为冗余感知配置,但随着算法的成熟,有望降低对于激光雷达的依赖,大幅降低整套系统的成本,进一步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 表2:车企最新高级别自动驾驶架构及进展 场景泛化+降本需求决定软件主导+硬件集约的行业趋势。智能驾驶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伴随着功能级别的提升,覆盖场景的逐步开拓以及产品体验的逐步优化,先后解决用户在全域驾驶辅助、结构化道路领航以及全域领航等更高维度的驾驶场景,并通过感知以及决策软硬件的迭代升级在长周期维度实现成本下降。 表3:智能驾驶各阶段功能及成本情况 1.2.2.成本降低&场景泛化,驱动用户接受度和重视度提升 主机厂方面,各车企加速智驾功能上车。特斯拉FSD中国落地持续推进;华为加速智驾落地进程,将于年底覆盖全国;小鹏汽车无图XNGP将在11月底覆盖全国25城,12月底开放全国50城,2024年实现全国主要城市路网全覆盖,2024年底覆盖欧洲市场;理想计划年底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NOA覆盖全国高速和环线及100城,全场景辅助驾驶LCC覆盖全球;蔚来Q4/24H1/24H2累计城区领航路线里程计划分别6/20/40万公里。城市NOA的普及标志着汽车智能驾驶真正从高阶辅助驾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 图6:各车企智驾发展布局、代表车型以及落地进度梳理 下游需求方面,智驾关注度&接受度提升。智驾向降低成本+场景泛化迭代,根据23年11月数据,智驾已成为除价格和品牌外用户第二关注要素,31%的用户关注智能驾驶。据23年10月华为、小鹏公布数据,问界M7智驾版占比60%-70%,小鹏G6Max版预定比例超70%,小鹏G9Max比例超80%,城市NOA逐步开放助力智驾选装率跨过50%门槛,用户对智驾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持续提升。 图7:2023年11月用户购车关注要素 图8:2023年10月华为、小鹏智驾配置选装比率 1.2.3.端到端方案逐步落地,算法环节为智驾产业链玩家“必争之地” 模块化方案弱泛化性特征限制普及。智能驾驶算法的框架主要有两大类:1)模块化方案;2)端到端方案。2023年前业界采用最多是模块化自动驾驶系统,优点是整个架构非常简洁,不同的子模块可以并行开发和独立监控,有效提升开发效率。但是缺点是需要人工设计所有的模块,可能用很少的精力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的自动驾驶场景,但少部分的Corner Case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进行一一的点对点解决,难以真正拓展规模化应用。 借助BEV+TransFormer模型,特斯拉端到端感知系统方案全面升级。2023年特斯拉采用BEV+ TransFormer + Occupancy Network率先实现了端到端(End to End),核心是车辆把采集到的信息直接送入统一的深度学习网络,经过其处理之后直接输出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命令。相较于模块化的系统,它设计难度低+硬件成本小,易于获得不同场景下的泛化性。端到端智驾方案高效且场景全覆盖,但高度依赖大算力芯片硬件以及足够的源数据(包括路测以及仿真数据)对算法进行持续训练,以保证快速迭代。 图9:端到端方案与模块化方案底层逻辑 图10:模块化方案向端到端方案发展 端到端方案下软件能力为整车厂“必争之地”。Transformer大模型上车以及BEV+占用网络算法应用,OEM智驾能力对于激光雷达以及地图依赖度进一步降低;未来汽车智能驾驶竞速赛将核心围绕广义计算平台的能力进行展开,产业链重心从“中上游供应商(Tier1/2等一体化智驾方案提供商)”逐渐演变为“上游供应商(芯片硬件)+下游主机厂(数据软件)”等环节。对主机厂而言,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够构建强有力竞争壁垒,核心是以更低成本实现更优产品体验。 2.公司维度:多品牌新车周期强势,拥抱华为加码智驾转型 2.1.复盘历史:三次转型创业,电动智能催化大周期 长安汽车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广域全球布局,铸就强大品牌生命力。第一次创业: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民用微型汽车。1984年,长安汽车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小型汽车;1996年长安汽车正式成立;2001年长安汽车实现100万辆的汽车产销量。第二次创业:进军乘用车市场,迎接国内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