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 China'sPragmaticActionstoAddressGlobalClimateChange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山火、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影响不断加剧。值此关键时刻,《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GlobalStocktake)将在COP28上进行。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作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一员,我们同样对气候变化怀有极大的热忱,愿意从非官方的视角对身边正在发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盘点。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发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 初步盘点结果显示,《巴黎协定》已促使全球重视气候危机,超过150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但在行动层面,虽然有所进展,但还远远不足以应对严峻气候形势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连续两年不减反增。对此,课题组认为首次全球盘点是否能够成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转折,取决于如何以推动落实为出发点,聚焦各缔约国履约行动,推动就2030年前及之后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体现。 联合课题组基于公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总结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而采取的十大务实行动,分析了中国如何开展以制定“1+N”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形成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引导区域、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务实开展减排行动。课题组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 1.Technicaldialogueofthefirstglobalstocktake,Synthesisreportbytheco-facilitatorsonthetechnicaldialogue,Page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务实行动 中国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首要举措,就是构建“1+N”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总体部署。2021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后续在执政党的总体施政大纲中进一步确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此引导下,2021年以来,各有关部门出台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包括2023年11月最新发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各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是“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开发中国省级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看到,30个评价的省级行政区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29个省级行政区已 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设定气候目标和制定实施蓝图方面也有突出表现。 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二项关键举措,是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区域先行先试。中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高达85%,是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责任主体。生态环境部组织对试点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的集中评估,以及中国环科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评价,都显示前期试点示范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10月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三项关键举措,是通过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转型。面对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中国在提升传统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2022年,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30年来第一次同比双双下降。2023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2,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3。 课题组通过省级双碳指数研究发现,各地区在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设定上展示出特别的雄心,并积极付诸行动。在风光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同时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光伏正以超常规的速度扩展,2023年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90%,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课题组判断,国家设定的2030年风光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有望提 前5年达成。同时,储能、氢能等也都出台有关规划,加快产业发展。 2.http://www.nea.gov.cn/2023-08/04/c_1310735564.htm 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03-28 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四项关键举措,是大力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节能减碳增效。工业相关排放约占中国总排放量的68%4,通过推动能效提升和促进循环经济,2022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十年来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碳排放 重点产业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其中30家钢企上市公司中,近四成发布气候目标,6家计划在2023年达峰,超半数上市钢企披露了碳排放数据,10家披露产品碳足迹数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许多跨国企业排放的最大部分,但多层级的复杂采购体系,也使得供应链成为工业减排的难点。2023年IPE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赋能在华供应链绿色转型。2023年供应链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显示,在742家中外品牌型企业中,44.2%的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 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五项重要行动,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通过推动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上海、北京、河北、黑龙江等12省累计目标面积已达5030万平方米。同时深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截至 2021年底,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56亿平方米,累计替代散煤超过1.5亿吨,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借助丰富的地热资源,大力推动地热能应用。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5。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6。 第六项重要行动是在中国城市大力推动低碳交通。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到32.4%。 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从“十三五”初期几十万台增长到如今近700万台,增长超 60倍,已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2023年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4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6%,已超过去年全年充电电量。 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七项重要行动,是大力提升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能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4.https://m.guancha.cn/dingzhongli/2022_09_11_657428 5.世界首位!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占全球38%,光明网,2021-10-28 6.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新华社,2021-9-15 落实“双碳”承诺的第八项重要行动,是加强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建设。中国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8.4%;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 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7月启动的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推 动履约企业披露碳排放约38亿吨。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7月, 香港特区政府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接近220亿美元;并取得多项纪录,包括发行全球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全球首批使用分布式分类账技术的代币化绿色债券,以及首批由亚洲政府发行的30年期美元绿债和20年期欧元绿债。另外,香港仍为中国离岸绿色债券的最大上市地,于2022年占中国绿债市场的16%。香港有条件和优势发展成区内的绿色金融枢纽,成为绿色企业和项目首选的融资平台。 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承诺的第九项重要措施,是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进一步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2023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新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引导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系统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全民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厉行节水、节电、节能,做好垃圾分类,拒绝过度包装,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IPE和万科公益基金通过垃圾分类指数评估,确认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部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苏州、上海等城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此外,中国多地在积极探索“碳普惠”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 第十项重要举措,是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1年,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并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行动,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担当。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国际平台参与气候治理,加强气候领域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行动方案。 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深化双边和多边气候合作,协助小岛屿国家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地区强化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加强与非洲等欠发达区域的合作。2021年,中非签署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启动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计划专项。 2023年9月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宣布计划开发“非洲光带” 项目,援助非洲国家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5万户贫困家庭用电照明问题。 尽管受我们视野和能力所限,许多气候行动和良好实践没能被纳入盘点范围,但是课题组仍然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展望2030,课题组认为基于全球减排差距显著、《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挑战巨大的现实,迫切需要全球共同聚焦务实行动。基于此,我们在迪拜提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