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制造业合作概览
一、香港产业现状与挑战
-
产业变迁:香港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的历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制造业一度成为经济支柱,1970年制造业占GDP的比例高达31%。然而,由于成本上升和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比自1989年降至5%,1999年进一步下降至5%。2015年,香港启动“再工业化”计划,试图推动制造业回归和升级。
-
制造业占比:近年来,香港制造业占比维持在1%左右,产值持续下滑。机构单位数和就业人数也在减少,显示出制造业基础薄弱。
-
行业结构:香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食品饮品、纺织服装、纸制品、金属制品等,缺乏高新技术制造业。
二、深圳产业现状与特点
-
制造业占比:深圳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工业基础。
-
先进制造业集中:深圳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拥有华为、中兴、大疆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有显著增长。
-
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
-
未来产业布局:深圳已初步构建起未来产业体系,如合成生物、区块链等,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将实现规模扩张。
三、深港制造业合作基础、进展与制约因素
四、推进深港制造业合作的具体思路与建议
-
两条路径:
- 前研后造:利用前海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结合香港的研发优势和深圳的制造能力,打造融合发展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 研造一体:在新田科技城探索“研造一体”模式,集合深港优势制造企业和关键生产环节,推动香港“再工业化”。
-
四项举措:
- 工业用地支持:优化土地政策,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用于制造业发展。
- 企业布局引导:制定产业导向,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制造业人才素质。
- 生产性服务配套: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增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结论
深港制造业合作旨在弥补两地在产业发展阶段上的差距,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创新。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土地资源分配和人才培训,深港两地有望共同构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