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招商银行]:产业转移之总览篇:溯洄从之: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产业转移之总览篇:溯洄从之: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2023-11-21程春晓、温浩鹏招商银行苏***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产业转移之总览篇:溯洄从之: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2023年11月21日 产业转移之总览篇—— 溯洄从之: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产业转移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而后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我国东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但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的制造成本显著上升,目前已转变为以承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国际制造业的投资重心逐步向环渤海、长三角、中三角周边扩散。 ■本文聚焦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结合产业的要素密集类型,通过对各行业从业人口和规上营收份额的变化情况的综合分析,判断各区域的产业转移类型。如规上营收份额下降且总体从业人口占比减少,则为撤退型转移;如规上营收份额下降但总体从业人口占比增加,则产业发展不景气;如规上营收份额上升且总体从业人口占比增加,则产业转入;如规上营收份额上升但总体从业人口占比减少,则为总部经济,存在扩张型转移。 ■东部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中心,但产业逐步由向广东转变为向浙江聚集,长江经济带承接作用有望加强。医药、专用设备份额仍然主要向东部省份集中,中西部省份的份额反而有所下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中西部各省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最好。位于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中三角、成渝的中西部省份在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更具有先发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中心仍然在东部的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四川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以终端消费品制造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部浙闽两省集聚和向中西部省份转移的趋势并存;以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中游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转移趋势不明显。 ■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向西部转移,边境和沿海省份份额也将不断提升。我国资源型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时优势显著,但由于石油、天然气、铁矿、锂矿、铝土矿、镍矿等矿产的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具有区位优势的边境和沿海省份也是重要的产业转入区域。 程春晓区域研究员 :0755-86976029 :chunxiao@cmbchina.com 温浩鹏客群经营岗 :0755-88252302 :wenhaopeng@cmbchina.com 实习生孔锦谦对本文亦有贡献 目录 1.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1 1.1产业转移的概念厘清1 1.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从劳动密集向一般技术密集过渡2 1.3产业转移研究的指标选取及基本框架5 2.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9 2.1技术密集型:东部制造中心地位稳固,长江经济带承接作用有望加强9 2.2劳动密集型:浙闽粤强者恒强,中部省份或持续发力13 2.3资源密集型:总体向西转移,资源型省份、边境及沿海地区份额有望提升17 2.4小结20 3.策略建议和风险提示22 图目录 图1:产业转移的类型划分1 图2:全球产业转移历史回顾2 图3:全球价值链中各生产环节的价值排序2 图4:我国FDI和制造业新设企业数和投资规模3 图5:2011-2022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分行业占比情况4 图6:东部省份承接外商投资在全国占比4 图7:东部省份承接外商投资以服务业为主4 图8:2021年已公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前十省份5 图9:以营收和人口变化比例确定的产业转移逻辑9 图10:2013-2018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广东集聚9 图11:2018-2021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向浙江集聚9 图12: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医药从业人数占比变化(前五及后五省份,下同)11 图13: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专用设备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1 图14: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汽车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1 图15: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运输设备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1 图16: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电子信息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1 图17: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仪器仪表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1 图18: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好的中西部省份主要位于长江经济带13 图19:2021年高等学校研究生在校生数前十五省市13 图20:高技术产业前十名中各省出现次数13 图21: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食品制造从业人数占比变化(前五及后五省份,下同)14 图22: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纺织业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4 图23: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木材加工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4 图24: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金属制品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4 图25: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通用设备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4 图26:部分省市六普至七普电气机械从业人数占比变化14 图27:2020年常住劳动人口数量前十省份(万人)16 图28:我国对外循环东西双向大通道17 图29: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入省份及主要蕴藏资源19 表目录 表1:32个大类行业要素密集属性分类结果6 表2:各大类行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划分结果(行业字体颜色对应次要属性)7 表3:2013-2021我国各省技术密集型产业规上企业营收份额变化情况10 表4: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重点省份12 表5:2013-2021中西部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规上营收份额提升情况15 表6: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重点省份15 表7:2022部分地区城镇工资水平全国排名16 表8:2022中西部部分省份货运量全国排名17 表9: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四大类型17 表10:2013-2021我国各省资源密集型产业规上企业营收份额变化情况18 表11: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重点省份19 表12:2022年各省主要自然资源储量情况(标灰色为我国稀缺资源)19 表13:产业承接重点区域及行业20 表14:产业转出重点区域及行业21 产业转移是当前的热门议题,地方政府也多把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产业转移涉及的主体复杂、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目前对于产业转移一词的使用场景较为庞杂,学界和业界也尚未对其概念形成明确定论。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对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搭建了衡量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 1.产业转移的分析框架 1.1产业转移的概念厘清 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在宏观上,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禀赋或市场供给需求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之间的转移活动,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动态过程。在微观上,这一过程通常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产业链的全部或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行为。 产业转移涉及的类型复杂,我们按企业主体的内在动因、涉及的空间范围、产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将产业转移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企业策略分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撤退型产业转移。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的企业在空间上进行扩张式的移动,通常伴随新增投资或新设主体的出现;撤退型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在成本或政策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由转出地整体搬迁至承接地的过程。 (2)按空间范围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前者在国与国之间发生,主要路径有跨国贸易(产品完全由产业承接国本土企业进行)、代工(OEM、ODM)、外商直接投资三类。区际产业转移在国家内部之间跨区域(跨省域、省内、城乡)进行转移。 (3)按产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四类。 图1:产业转移的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1.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从劳动密集向一般技术密集过渡 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升级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历史上看,全球已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相关国家的经济也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得以飞速发展。 图2:全球产业转移历史回顾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回顾历史,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而后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过往产业转移逐渐由完整价值链梯度式转移发展为工序型、片断化产业转移,即跨国公司把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密集环节,通常只作为研发、销售、核心固件生产国,而把一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外包给外国企业来承担。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所在国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以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淘汰产能向其他地区转移,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图3:全球价值链中各生产环节的价值排序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情况来看,也同样经历了从承接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为主到向技术密集型环节过渡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通过大量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自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制造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和中美“脱钩”的影响,当前全球已进入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轮全球产业转移流向更为复杂,欧洲、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加强对华投资,同时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趋势显著;而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中资企业加快“走出去”,产业链各环节逐步向东盟和美欧等地布局。 从我国承接外商直接投资细分行业来看,我国制造业FDI规模总体呈下行趋势,制造业在总投资中的占比已从2011年的44.9%下滑至2022年的 26.3%,新设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数量在全部新设企业数中的占比也由40.1%下滑至9.3%。这反映出对于境外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吸引力已经有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外资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两大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分别占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6.0%、12.6%,较2011年分别增加13.9和10.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从过去单一承接制造业转移,开始向主动吸引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过渡,体现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 图4:我国FDI和制造业新设企业数和投资规模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70000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金额(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个,右轴) 新设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数(个,右轴)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0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5:2011-2022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分行业占比情况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促和邮政业房地产业 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 6.0%7.5%2.6% 7.5%7.7% 2.1%2.8% 7.2%7.3% 2.3%3.0%2.4% 2.7% 10.4% 2.3% 5.2%5.2%5.0%8.1% 1 13.1% 1 3.0% 12.8% 12.8% 14.0% 16.0% 6.7%1 8.6% 19.1% 23.2%21.6% 24.5% 16.0% 1 10.6% 29.0% 23.0% 1 15.6% 11.6% 1 7.3% 16.6% 12.9% 17.0% 14.1%13.6% 12.6% 9.6% 44.9%43.7% 38.7% 33.4% 31.3% 28.2% 25.6% 30.5% 25.6% 21.5% 26.3% 19.4% 1.4% 8.4% 2.4% 8.2% 6.6% 8.8% 7.2% 9.5% 7.9% 9.8% 8.5% 3.6% 8.0% 2.3% 8.8% 20% 10% 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在我国境内,东部和中西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也体现出了这样的一般规律。东部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高地,目前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