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华创证券]:医药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春色满园,百花齐放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医药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春色满园,百花齐放

医药生物2023-11-30万梦蝶、王宏雨、黄致君、李婵娟、郑辰、刘浩华创证券程***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医药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春色满园,百花齐放

整体观点: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的估值处于低位,公募基金(剔除医药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处于低位,考虑到美债利率等宏观环境因素的积极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造成行业业绩低基数、大领域大品种对行业的拉动效应,我们对2024医药行业的增长保持乐观。投资机会上,我们认为有望百花齐放。 创新药板块:尽管投融资节奏放缓,但是很多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都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已经在国内甚至在海外商业化,海外授权的产品与日俱增。 并且,大量创新药公司的账面现金较为宽裕,可以支撑企业管线的持续推进。 此外,创新药在肿瘤、减重、AD、NASH等大领域和ADC等新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性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销售额,对板块的投资情绪和经营基本面会有较大拉动。 传统药企:仿制药集采影响经过多轮消化后预计已经基本消除,仿制药企业的创新产品管线也进入兑现阶段,且自身具备较强的新品商业化能力和造血能力,相关公司估值均处于低位,投资价值凸显。 医疗器械板块: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尽管短期放缓,但医疗设备依然处于国产替代的快速阶段。高值耗材中行业高增长、国产化率低的细分领域如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电生理、手术机器人、关节等投资机会多。低值耗材行业格局虽然分散,但在国内未来有望诞生类似美国的巨头公司。IVD中化学发光赛道有集采下三级医院国产替代和国际化的大机遇,基因测序有望从科研走向临床、分享临床端更大的市场。 中药板块:建议重点关注国企改革、基药等增量逻辑。2015年以来,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强化,实施细节逐步清晰,产业趋势已逐渐清晰明确。 在此背景下,我们重点关注从宏观政策利好到微观实际业绩的转化,整体推荐中药板块,建议重点关注国企改革、基药等增量逻辑。 血制品板块:由于疫情2022年血制品板块采浆等活动受到负面影响,2023年采浆和经营均有较好恢复。对于血制品公司而言,浆站资源是根本。现有血制品公司大多是央企、国企控股背景,在获取浆站资源上具有优势。当前国内血制品行业供需缺口依然很大,行业具有较高的行政准入壁垒,行业内浆站资源整合和新开浆站持续推进。板块整体估值水平合理,部分血制品公司低估明显,具有较好投资价值。 零售板块:整体估值相对合理,零售行业的整合尚未结束,处方外流依然是长期投资逻辑。 原料药、疫情受益资产和消费类医疗服务公司是处于较长周期底部的资产,也值得重点关注。1)原料药:当前处于周期底部,价格的持续低迷会推进去产能,从而开启新一轮价格上行周期;叠加专利过期重磅单品带来的新增量,有望迎来收入加速增长期。2)疫情受益资产:该类公司能够把握住特殊时期的机会,这正是竞争力的体现。其中大部分公司的市值已经接近账上现金,也不乏投资机会。3)消费类医疗服务公司:受到消费不景气的负面影响,2023年并未出现如2022年底所预期的强劲恢复,很多公司的估值创下近五年来新低,未来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持续向好,经营和估值都有较大弹性。 风险提示:1)诊疗恢复不达预期;2)新品拿证进度不达预期;3)产品出海进度不达预期;4)集采影响大于预期。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本篇报告回溯医药近20年的发展,展望未来前景,认为投资机会将呈现百花齐放。报告全面分析了创新药、医疗器械、中药、医药零售和服务等细分板块2024年的投资机会。 投资逻辑 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的估值处于低位,公募基金(剔除医药基金)对医药板块的配置处于低位,考虑到美债利率等宏观环境因素的积极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造成行业业绩低基数、大领域大品种对行业的拉动效应,我们对2024医药行业的增长保持乐观。投资机会上,我们认为有望百花齐放。 创新药板块:很多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都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已经在国内甚至在海外商业化,海外授权的产品与日俱增。并且,大量创新药公司的账面现金较为宽裕,可以支撑企业管线的持续推进。此外,创新药在肿瘤、减重、AD、NASH等大领域和ADC等新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性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销售额,对板块的投资情绪和经营基本面会有较大拉动。 传统药企:仿制药集采影响经过多轮消化后预计已经基本消除,仿制药企业的创新产品管线也进入兑现阶段,且自身具备较强的新品商业化能力和造血能力,相关公司估值均处于低位,投资价值凸显。 医疗器械板块:医疗设备依然处于国产替代的快速阶段。高值耗材中行业高增长、国产化率低的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多。低值耗材行业格局在国内未来有望诞生类似美国的巨头公司。IVD中化学发光赛道有集采下三级医院国产替代和国际化的大机遇,基因测序有望从科研走向临床、分享临床端更大的市场。 中药板块:2015年以来,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强化,实施细节逐步清晰,产业趋势已逐渐清晰明确。在此背景下,我们重点关注从宏观政策利好到微观实际业绩的转化,整体推荐中药板块,建议重点关注国企改革、基药等增量逻辑。 血制品板块:当前国内血制品行业供需缺口依然很大,行业具有较高的行政准入壁垒,行业内浆站资源整合和新开浆站持续推进。板块整体估值水平合理,部分血制品公司低估明显,具有较好投资价值。 零售板块:整体估值相对合理,零售行业的整合尚未结束,处方外流依然是长期投资逻辑。 原料药、疫情受益资产和消费类医疗服务公司是处于较长周期底部的资产,也值得重点关注。 一、医药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春色满园,百花齐放 (一)回溯过去:行业发展曲折前进,行情演绎盛极而落 1、近20年医药行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03-2013年):高速发展、乱象频出 十年间医药工业高速发展 这十年是中国医药工业粗犷发展的十年,一方面行业增速很快,上市公司收入和市值体量得到了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为后续的创新和转型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伴随着过度使用的抗生素、中药注射剂和辅助用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凸显。 图表1 2003-2023Q1-3医药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 新医改2007-2013年行业加速增长 行业加速增长的推动力有:1)全民医保:医保收入高速增长,为行业的高速增长提供支持。2)基药红利:2009年推出基药,推动基药使用快速增长。3)医保两次扩容带动行业高速发展。4)财政补助: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发布,各级政府向医改投入8500亿元,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图表2 2003-2013年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人数 图表3我国基药政策梳理 图表4 2004年和2009年两次医保扩容 医药行业乱象频出 行业乱象有郑筱萸事件牵扯的药品批件滥发问题、中药注射剂过度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辅助用药过度使用、大型医疗事故,以及看病难看病贵(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付比例高)等问题。 图表5 2003-2013年我国医保覆盖率 图表6 2003-2013年国内新药获批数量(个) 图表7 2003-2013年期间代表性年份的用药情况 图表8 2003-2013年期间典型的医疗事故 ②第二阶段(2013-2018年):医保承压、谋求变革 行业在高基数下增速下行 新医改带来了行业的大发展,整体医药行业体量在2013年已达到较大规模,充分享受了新医改财政补助、基药红利和两次医保扩容红利。在高基数上,整体行业增速呈现下行趋势。 医保吃紧,变革迫在眉睫 2013年我国出现了整体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现象,部分地方医保甚至出现穿底风险。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情况的背后是用药结构的不合理、仿制药价格高企、是以药养医的结果。用药结构的不合理和药价的不合理短期会侵蚀医保基金,长期来看对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扼杀。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密集出台支持和鼓励民营医疗服务政策、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监管辅助用药使用、营造条件支持创新药的发展。 图表9我国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增速情况 图表10 2013-2018年我国部分地方医保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 图表11 2013-2018年医药领域重要政策梳理 ③第三阶段(2018-2023年):正本清源、日新月异 2018年集采开启中国制药行业正本清源之路。 仿制药集采的开启看似是2018年底的一个突发事件,实则做了大量的摸索和准备工作。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推开,低价中标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有必要将过去质量层次不齐的仿制药拉到一个标准线之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应声而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面推进和贯彻,是后续2018年全国仿制药带量采购的基石。 图表12历次仿制药集采情况梳理 仿制药集采倒逼了企业创新和转型的步伐,很多企业不仅利润和市值创了新高,创新能力和研发管线也得到了夯实。 图表13代表性仿制药企集采后的市值表现(亿元) 创新药和创新药配套产业加速 仿制药集采的推进倒逼了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代表性的仿制药企业加速布局创新管线,传统药企的创新布局有资金和商业化能力上的先天优势,并且有前瞻眼光的优秀企业早已在创新药的布局上率先发力,比如恒瑞医药2015年阿帕替尼已上市,正大天晴2018年安罗替尼快速放量。 图表14 2012-2022年国内创新药首次IND数量(单位:个) 图表15 2014-2022年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情况(单位:个) 伴随着加速审评政策、创新药医保谈判政策的落地,CRO、CMO、MAH的配套支持和优秀的国内外投融资环境,优质海归人才回国,biotech的创新药研发飞速发展。此外,政策对外资创新药在中国的临床申报、临床开展、新品获批与放量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加速了药品的可及性。 国家实施人才计划,加快优质海归人才回国。例如,微芯生物的董事长鲁先平1989年起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在美国加州圣迭哥参与创建Maxia药物公司和GaldermaResearch生物技术公司,2000年9月回国创办微芯生物。又如,信达生物的CEO俞德超1993年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先后任职于Calydon、CellGenesys、Applied Genet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2006年回国加盟康弘药业,组建成都康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领导研发出中国首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康柏西普,2011年俞德超和团队创立了信达生物。 图表16 2018-2022年国内创新药融资次数(次) 图表17 2018-2022年国内创新药融资金额(亿美元) 图表18港股18A和A股科创板对未盈利生物公司上市的政策 图表19 2018-2023年上市的Biotech公司梳理 当下,除了本土创新药的申报和获批加速繁荣外,我们更看到了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授权给跨国药企、以及在美国等发达市场获批和商业化放量。 图表20中国创新药在美国获批及销售情况 图表21中国重磅创新药向跨国药企授权的情况梳理 创新药配套产业如CRO、CMO、科研服务等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本土CRO代表性公司泰格医药、诺思格等立足本土市场,未来有望借助中国创新药出海在发达国家市场扎根发展;CMO代表性公司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已经充分承接国际化订单,未来有望继续享受全球CMO行业转移红利;科研服务端虽然本土当前竞争力较弱,竞争格局分散,但是在疫情期间,因为供应链问题,也受到国家和创新药企业的高度重视,未来有望快速发展,走出有竞争力公司。 图表22 2013-2022年泰格医药收入及增速情况 图表23 2014-2022年药明康德收入及增速情况 图表24 2022年国内典型CXO公司国内外收入占比 医疗器械加速发展、加速资本化 中国医疗器械板块近十年发展突飞猛进,从2013年的24个上市公司发展到现在的119个上市公司,从原来的低值耗材、家用设备发展到高端医疗设备、高值耗材,高壁垒和高附加值细分领域持续国产替代。当前,器械行业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高壁垒领域的持续国产替代和出口,中国医疗器械板块的附加值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 图表25 A股医疗器械公司数量 图表26 A股医疗器械板块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