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用药行业分类 根据脑出血成因可将用药类型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用药和继发性脑出血用药。由于临床尚无能够改变CAA病程的用药方法,因此原发性脑出血用药主要为静脉抗高血压药物。继发性脑出血用药主要包括抗血管痉挛药物、抗 凝药物的逆转用药、抗炎及促进血肿吸收药物。 原发性脑出血用药 静脉抗高血压药物主要包括动静脉血管扩张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周围α受体阻滞剂和周围β受体阻滞剂。 1)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可通过影响动脉和静脉壁中肌 肉,打开血管壁通路,从而降低心脏泵血力度,改善高血压症状。此类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壁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无法收缩,直接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此类药物包括盐酸尼卡地平、尼莫地平、盐酸地尔硫卓等。 脑出血用药分类 静脉抗高血压药物 3)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达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目的,从而发挥其降压作用。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盐酸拉贝洛尔、盐酸艾司洛尔、比索洛尔等。 4)利尿剂一方面可通过排水降低体内血含量,从而减少心脏泵血量,达到降压疗效,另一方面尿液可排出钠离子,根据钠-钙交换机制,血管壁细胞中钙离子含量减少,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从而降低血压。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 继发性脑出血用药 脑出血用药 脑出血用药行业特征主要为政策关注度高、药品供给充足、患者需求上涨。 政策关注度高 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可增加脑出血风险,患病基数逐年扩张引起国家各部门关注 近年国家多部门发布政策针对高血压、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和治疗,2019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 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印发加强 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2023年的《国家药监局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中也有重点强调鼓励心脑血管治疗所用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多部门共同发力 以提升居民心脑血管的健康水平。 患者需求上涨 引发脑出血的疾病因素中高血压和脑血管瘤成为主导,患者数量逐年上涨带来用药刚性需求 引发脑出血的疾病因素中,高血压患病人数在2022年涨至2.64亿人,用药人数占脑出血全部用药人数的 86.3%,脑动脉瘤患者数由2017年的4,480.4万人逐渐增至2022年的4,517.6万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数量在5年间也有0.8%的上浮。 脑出血用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启动期和高速发展阶段。 1)萌芽期:这一阶段主要在20世纪之前,海外药物研究和上市进展较多,中国初期暂无相关药物上市,至 1999年首个自主研发的手性降压药问世,中国脑出血用药行业开始缓慢发展; 2)启动期:进入21世纪,中国用药市场仍以海外品牌为主,在此阶段中国脑出血用药行业进展主要为更新 高血压、脑卒中、未破裂颅内血管瘤等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共识意见和临床诊疗指南,统一中国临床治疗中诊断结 果的病理学解读和用药的优先级清单。 3)高速发展期:在此阶段,中国用药市场陆续出现本土原研药和创新药,标志着中国制药企业研发实力已 显著提升,中国制药引领国际水平指日可待。 萌芽期 1960~2000 1962年,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员合成世界氛围内第一个β受体阻滞剂丙萘洛尔; 1965年,第一款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上市; 1975年,硝苯地平首先在德国上市用于治疗心绞痛,后于1980年获批用于高血压治疗; 1999年,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手性降压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上市。 启动期 2000~2020 2002年,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获批进口; 2019年,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发表《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共识》,同年,中华神经科杂 志发表《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20年,江苏迪赛诺公司的盐酸拉贝洛尔注射液获批通过一致性评价,成为中国首仿过评企业,同年新华制药研发生产的盐酸地尔硫卓片首仿过评。 在此期间,中国医疗保障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及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研究专家关注对高血压、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诊疗方法的认知更新,统一中国临床治疗中诊断结果的病理学解读和用药的优先级清单。 另外中国在此阶段不乏仿制药过评动态,证明中国制药企业研发实力开始壮大,也标志着中国脑血管用药行业发展处于启动阶段。 高速发展期 2020~2023 2021年,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经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高血压治疗中精准的受体选择性;同年科 宝制药研发的盐酸贝凡洛尔胶囊获批上市,至今仍为独家药品; 2023年,急性脑出血包括强化降压的组合性管理研究(INTERACT3)最新进展显示,经过组合性管 理方案治疗,患者血压可在2.3小时内恢复正常,此方案也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率。 2020年中国脑出血药物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行业动态主要关注不同类型药物的创新 研究,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治疗效果,也助力中国脑出血用药市场高速迈向下一发展时期。 脑出血用药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化学药物生产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原料药、中间体以及生物制品制造过程中所需 血浆及相关试剂耗材。中游环节主要为药品研发、生产和制造厂商。下游环节为各等级诊疗机构、零售电商、线 下药店及有用药需求患者。 产业链上游 生产制造端 脑出血药物生产环节中所需原料药、中间体 上游厂商 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同新药业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上游说明 上游环节主要为脑出血治疗药物生产中所需化学原料药、高级中间体、凝血生物制品所用血浆及其他试剂耗材。1)糖皮质激素药物中间体为高级中间体,附加价值更高带动供应价格持续上涨,小规模 制药企业生存压力重。以共同药业为例,糖皮质激素中间体平均价格由2021年的59.6万元/吨升至2022年的61.8万元/吨,其中地塞米松环氧水解物每100g价格由920元增至977元,倍他米松环氧水 解物则由1,012元涨至2,070元。高制造成本使小型制药企业无法维持长期量产,部分企业退出导致市 场集中度提升。2)中游降压药品需求影响下,钙拮抗剂原料药产量受到拉动,常用药物原料药产量速超平均值。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由20世纪末期的13.6%迅速增至近年的27.5%, 降压药物需求长期上涨。钙拮抗剂为临床降压常用药物之一,原料药平均产量扩增以满足制药需求,由2017年的68.8吨增至2022年的125.1吨,年均复合增幅为10.8%,其中苯磺酸左氨氯地平为常用药 物之一,同期产量由3.6吨增至6.3吨,年均增速13.0%,超钙拮抗剂原料药平均增速。3)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人凝血因子提取自人血浆,血浆有携待可传播病毒风险,国家对采浆站的建立和捐献者身体 情况执行长期严格监管,导致中国采浆站建立增速放缓。中国采浆站数量在2012年为151家,在2015年和2016年快速上升至201家和223家,平均每年新增18家,后新设采浆站数量逐年减少, 2022年中国采浆站数量不足300家,2016至2022年间平均每年新增采血浆站不及10家。 中 产业链中游 品牌端 脑出血治疗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制造 中游厂商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中游说明 中游主要为脑出血治疗中各类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环节。1)中国降血压用药市场未完全摆脱进 口依赖,海外品牌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排名前10的临床常用降血压药物中,拜耳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以8.5%的市场份额居榜首,阿斯利康和诺华制药分别有2款药物进入榜单,海外品牌药品市场份额 共计26.3%,占前10位药品市场份额的74.3%。另外同为硝苯地平控释片,上海现代制药生产的“欣然”以1.8%的市占率不及拜耳生产的“拜新同”,中国降血压药物市场本土化完成度有待进一步提 升。2)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市场呈现独家垄断,优质药效结合供需不均导致药价飞涨,医保局对不合 理药价进行管制,用药价格可及性有望提升。醋酸氢化可的松抗炎效果是氢化可的松的1.25倍,另外库欣综合征患者术后也需长期服用该药品以维持疗效。醋酸氢化可的松目前只有上海医药下属的信谊 津津在售,2023年省集采中标价格为每片9.8元,相比2019年进入集采价格上浮近21倍。天津市医保局针对“天价救命药”现象进行管制,7片装价格下调至1.9元每片,30片装价格下调至1.8元每片。 下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 诊疗机构、电商、线下药店等药品销售环节及有用药需求患者 渠道端 公立医院、专科诊疗机构、社区卫生院、电商平台、线下药店及脑出血患者 产业链下游说明 1)β受体阻滞剂受治疗效果优劣和临床使用习惯影响,领域中不同药品市场份额差异大,优势药品高市场份额映射其主导地位。美托洛尔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β受体阻滞剂之一,其中琥珀酸美托洛 尔采用控释膜包衣技术,可使药物在足够长的作用时间内以零级速率释放,增强用药剂量的灵活性。 以此优势,诊疗机构处方中的β受体阻滞剂多优先选择琥珀酸美托洛尔,2022年β受体阻滞剂各渠道 销售数据来看,美托洛尔销量占比为71.3%,其中琥珀酸美托洛尔市场占比达45.72%,同为β受体阻滞剂的比索洛尔、艾司洛尔、阿罗洛尔销量占比则分别为14.2%、7.0%和3.0%,市场竞争力远不及 琥珀酸美托洛尔。2)中国居民脑出血相关疾病发病人群呈扩大趋势,但用药规模仍存在上升空间。 中国居民脑出血症状的主要引发因素为高血压,2017至2022年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由2.4亿人增至 2.6亿人,另外脑动脉瘤患者数量同期由4,480.4万人增至4,517.6万人,也是居民脑出血风险提升的诱导因素之一。而药物治疗渗透率来看,2022年使用药物降压患者占全部患者比例为39.3%,脑动脉瘤 中的囊性动脉瘤药物治疗比例仅为29%,由此可见居民对引发脑出血的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认知不足,治疗动力仍有待加强。 中国脑出血用药行业规模由2017年的387.2亿元平稳增至2022年的563.3亿元,期间年均增速为7.8%, 2023至2027年间市场规模将由601.6亿元增至76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2%。 过去5年间,脑出血用药行业规模呈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下:1)高血压为引发脑出血的主导因素,患者占比高且患病率增速快,用药保障政策惠及医保药物和过评药物市场扩增。2017至2022年间,使用降压药进行治 疗的高血压患者由8,751.8万人增至12,025.4万人,在脑出血用药群体中的占比也由81.4%提升至86.3%,高血压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国家卫健委出台高血压用药保障机制,保障高血压临床治疗中优先选用医保目录甲类药物和 已过评药物,患者治疗成本和疗效担忧实现双减负,诊疗渗透率相应提升,对应医保甲类药物和过评药物市场速 增。2)面对DRG付费方式,药物治疗方案定价面临下调,诊疗机构扩大手术治疗方案占比,用药市场受到挤 占,增速放缓。DRG支付政策下,技术密集型诊疗方案对应更高收费定价,手术治疗代替部分药物治疗成为必然 趋势,2019年国家医保局开展DGR试点工作后,公立医院心脑血管内科的“手术化”程度达34%,其中球囊扩张技术已完成患者入组阶段试验,应用于临床可突破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局限性,成为内科治疗首选方案,用药市 场增长态势趋于保守。 未来期间脑出血用药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将受如下因素影响:1)组合性管理治疗方案可缩短高血压脑出血治 疗时间,改善常规治疗的不良预后,降低脑出血患者死亡几率,受治患者可在术后采取药物控制,间接带动用药市场规模扩增。2023年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最新进展显示,常规治疗中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平均需要4小时, 而脑出血结合降压治疗的组合性管理(INTER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