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21世纪金融研究院]: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2022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月20日自南财智库下载问21财经App智库频道 统筹:韩瑞芸 策划:周鹏峰、贺霞执笔人:唐婧 编辑:马春园校对:黄志明 数据分析师:SFC数据中心 目录 开篇语.02 报告说明.03 报告要点.04 摘要.06 一、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11 (一)新市民最需要哪些金融服务.12 (二)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缺口21 二、新市民的金融用户画像.29 (一)贷款余额.30 (二)征信知识.35 (三)贷款利率水平.40 (四)每月还款金额占收入的比重45 (五)每月理财资金占收入的比例.50 三、新市民的贷款主要渠道.55 (一)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56 (二)贷款信息的获取渠道.67 (三)选择贷款渠道的主要因素.74 四、新市民的贷款意愿评估.81 (一)理想的还款收入比.82 (二)贷款信息授权.87 (三)贷款过程出现的问题.96 【附问卷】.103 开篇语 作为宽信用主体,新市民群体规模大,金融需求旺盛,贡献潜力大,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培育新的经营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通知》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新市民服务提供了基本遵循,一幅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借此良机,我们推出了“新市民·新金融”专题访谈系列,先后邀请了北京、广东、河南等多地银保监局局长及相关监管负责人分享各地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创新特色与经验成效。同时,也正在采访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各代表性机构相关负责人,从机构视角看新市民金融。 2022年8月29日-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腾讯安全发起了关于新市民贷款服务的问卷调查,从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新市民用户画像、新市民贷款主要渠道和新市民贷款意愿评估四个角度出发,力求准确描摹当下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特征,希望能够给予设计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从业机构一些启发。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关注新市民金融领域,为广大读者做好相关金融知识和政策宣传,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说明 报告样本范围 报告样本覆盖广泛。从年龄看,有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从职业看,不仅有个体户、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也有国家公职人员、国企央企职工和民企职工;从收入看,月收入在0-3000元、3000-6000元、6000-10000元、10000-20000元之间和20000元以上的人群都有涵盖;从学历看,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都有参与。 报告数据说明 2022年8月29日-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腾讯安全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29份,本次报告数据均源于对3529份问卷结果的分析统计。 报告发布形式 本报告以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发布。电子版可在《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网、21财经APP购买查阅。 联系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8号楼北楼19层邮编:100028 报告要点 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住房贷款、教育培训贷款和消费贷款是受访新市民需求最高的三类金融服务。 ▲整体而言,新市民对教育培训贷款和消费贷款的需求与年龄呈反向关系。 ▲作为风险敞口较大的人群,新市民对保险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住房贷款、教育培训贷款和金融投资者教育的需求和实际使用之间的缺口最为显著,相比之下,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可能已经接近饱和。 新市民的金融用户画像 ▲超过1/3的受访新市民表示目前没有贷款,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贷款余额在30万以下。整体而言,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工作越稳定的受访新市民的贷款余额越大。 ▲整体而言,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工作越稳定的受访新市民更加了解和重视个人征信。 ▲80%以上的受访新市民表示每个月可用于理财的资金占收入的比例低于20%,反映出新市民的经济压力较大,较难实现财富的积累。 ▲7.4%的受访新市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实际年化利率,通常来看收入越高的人对实际年化利率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越好。 新市民的贷款主要渠道 ▲53.2%的受访新市民选择国有大行作为贷款主要渠道,是排在第二位的亲朋好友间借款的两倍以上。整体而言,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工作越稳定的受访新市民选择国有大行的比例越高。 ▲利率高低、审核和放款速度以及银行服务水平是受访新市民选择贷款渠道的前三大考量因 素。 ▲整体而言,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工作越稳定的受访人群选择亲朋好友之间借款作为主要贷 款渠道的比例越低。 ▲各类金融机构APP、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平台是受访新市民获取贷款信息的前三大渠道,中介电话是受访者最反感的贷款信息获取渠道。 新市民的贷款意愿评估 ▲60%以上的受访新市民认为每月还款金额不应该超过收入的一半。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对每月还款金额占收入比重的承受能力更高。从职业看,创业者对还款收入比的承受能力是最高的。 ▲在数据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学历信息、银行流水和个税信息是受访新市民最愿意提供给平台方评估贷款申请资质的三类个人信息。话费账单、不动产信息和公积金信息是受访者最不愿意提供给平台方评估贷款申请资质的三类个人信息。 ▲利率过高、个人信息泄露和手续复杂是新市民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前三大问题。有担保等中介费用、贷款周期很难满足需求、暴力催收、灵活就业流水不连贯和缺少抵押品也是新市民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主要结论 ▲一是新市民群体自身对新市民概念认知程度仍然不足,对个人征信、实际利率等基本金融知识掌握也不够充分,针对新市民群体的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二是金融机构应当结合新市民群体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新市民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错位; ▲三是收入、学历和工作稳定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市民群体亟待赋能,运用信贷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金融机构不仅要关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也要帮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 ▲四是金融机构应当对新市民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提升精细化定价能力,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向下沉市场渗透。 摘要 自2022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新市民金融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大热点,针对这一群体的政策礼包也在密集落地。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市民”现已达到3亿人,这一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也面临着许多待解的难题。 上述《通知》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供给,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为深入了解新市民希望金融机构提供怎样的产品与服务,2022年8月29日-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腾讯安全推出新市民贷款服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29份。我们从受访者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来所在地原因、对新市民概念的认知情况等几个维度对新市民做了基础的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贷款主要渠道、金融用户画像、贷款意愿评估四个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分析。 受访新市民基本信息图谱 1.受访新市民年龄分布图: 2.受访新市民学历分布图: 3.受访新市民收入水平分布图: 4.受访新市民职业类别分布图: 5.受访新市民来到所在地原因分布图: 6.受访者对新市民概念的认知情况图: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不同年龄段、职业、学历和收入的受访者都认为住房贷款是新市民最需要的金融服务,此外,教育培训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理财、保险和金融投资者教育的需求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新市民在上述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新市民金融用户画像方面,超过1/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任何贷款,部分收入、学历和工作稳定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市民群体,在金融基础知识方面仍有一定欠缺,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表明新市民的金融投资者教育服务仍有完善的空间。 新市民贷款主要渠道方面,不同年龄段、职业、学历和收入的受访者选择的主要贷款渠道均为国有大行。学历更高、收入更高、职业更稳定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作为贷款渠道。在选择贷款渠道的考虑因素中,利率高低、审核和放款速度以及银行服务水平是前三大考量因素。另外,各类金融机构APP、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平台是受访新市民获取贷款信息的前三大渠道,中介电话则是受访者最反感的贷款信息获取渠道。 新市民的贷款意愿评估方面,近2/3的受访者认为理想的贷款收入比不能超过二分之一。整体而言,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对每月还款金额占收入比重的承受能力更高。在数据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学历信息、银行流水和个税信息是受访者最愿意提供给平台方评估贷款申请资质的三类个人信息。话费账单、不动产信息和公积金信息是受访者最不愿意提供给平台方评估贷款申请资质的三类个人信息。利率过高、个人信息泄露和手续复杂是新市民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前三大问题。有担保等中介费用、贷款周期很难满足需求和暴力催收也是新市民在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新市民群体呈现出典型的“两低两高”特征。“两 低”指的是金融素养能力低、社会保障参与度低;“两高”分别是工作及居住流动性高、对新消费接受程度高。社会保障参与度低,意味着新市民的基础保障需求更高、加杠杆能力更弱;金融素养能力低,所以新市民识别风险、明晰金融需求、安全理财和理性借贷的能力更弱。工作及居住流动性高,所以新市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趋“小、短、频、急”;对新消费接受程度高,则意味着新市民非常容易接触到各式金融营销,触发适当或不适当的金融购买行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新市民群体自身对新市民概念认知程度仍然不足,对个人征信、实际利率等基本金融知识掌握也不够充分,针对新市民群体的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二是金融机构应当结合新市民群体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新市民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错位;三是收入、学历和工作稳定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市民群体亟待赋能,运用信贷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是金融机构应当对新市民群体进一步细分,提升精细化定价能力,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向下沉市场渗透。 第一章 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新市民最需要哪些金融服务 住房贷款、教育培训贷款和消费贷款是受访新市民需求最高的三类金融服务。出人意料的是,仅有22.6%的人表示最需要信用卡,在九大选项中,位居倒数第二,如下图: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在金融供给方视角下新市民的金融资质较弱,但拥有实实在在旺盛的金融需求,这种能力限制下的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成为新市民金融服务亟需解决的核心矛盾。 1.不同年龄段 住房贷款方面,除“60后”,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住房贷款是新市民最需要的金融服务。其中,选择新市民最需要住房贷款的“90后”比例最高,达到74.1%,随之从高到低依次是“80后”(71.4%)、“00后”(71.3%)、“70后”(59.0%)和60后(30.0%)。除“60后”之外,各年龄段选该项贷款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其它金融服务。 消费贷款方面,近半“00后”“90后”和“80后”认为消费贷款是新市民需要的金融服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