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调研室 关注获取更多调研信息同名微博更多一手信息本文底部获取入群方式 华工科技(1、华工科技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含树2、华工科技正源公司副经理:许其建3、华工科技正源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吴璠4、华工科技证券事务代表:姚永川5、华工科技投资者关系主管:邓茜雯) 一、公司介绍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感知业务格局。 2023年10月27日,华工科技披露2023年三季度报告,从核心经营数据分析:前三季度,公司面对外部环境和多重因素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积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业务拓展,并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实现营业收入72.07亿元,虽同比下降18.56%(这还是由于公司联接业务中小基站业务受运营商建设周期后延影响,导致营收的下降);但归母净利润8.12亿元,同比增长1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增长11.06%,特别是单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44.74%,单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2.04亿元,同比增长41%,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达到7.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公司净利润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 从费用侧分析:公司的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1.9%,管理费用同比下降7.37%,财务费用同比下降0.74%,三项费用同比下降,促进了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体现了华工科技在“积极发展,有效管控”方面取得的成效。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多次强调:“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公司将高水平建设中央研究院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前瞻性研究、推动公司技术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优质人才引进工作,“以项目聚人才”,为公司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源,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达4.86亿元,同比增加31.37%,研发费用占营收6.74%,占比提升2.56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于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引进、创新平台打造的重视和强投入,体现了公司对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视。 三大业务方向:感知业务方面,传感器业务营收收入达22.7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65%,已超过去年该业务全年净利润总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公司传感器业务保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行业的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压力传感器、车用综合感知传感器等多款产品出货量创新高,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温度传感器、PTC加热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正向光伏储能、动力电池、电机系统、充电枪/座等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导入中。前三季度公司NTC传统业务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23%;新能源汽车传感器业务收入13.58亿元,同比增长67%。激光全息防伪业务受下游行业需求下滑影响,前三季度收入3.4亿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4824万元,同比下降27%。 激光装备及智能制造业务实现营收22.58亿元,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面向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发了电子托盘自动焊接、保险杠高频焊复合打孔、激光清洗等一批“国产替代、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是国内唯一能做激光安全气囊弱化的企业。面向智能制造赛道,推出针对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激光+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在诸多头部企业实现规模销售,已拓展了四十余个国内企业应用场景。智能装备事业群前三季度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65%。 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积极应对3C消费电子行业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向汽车电子、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医疗器械等行业,开发了中功率智能焊接设备、双极板焊接自动产线、半导体晶圆切割设备等一系列新产品,突破一批行业龙头客户,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精密系统事业群前三季度收入8.38亿元,虽下降14%,但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26%。 联接业务方面,前三季度整体收入22.89亿元,同比下降48%,净利润1.09亿元,同比下降46%,其中,受运营商建设周期后延影响,无线联接业务营收4.8亿元,同比下降77%;光联接业务收入18.09亿元,基本持平,净利润9420万元,同比提升8.2%。公司推出的800G高速率光模块产品、全球首发的400GZR+Pro相干光模块产品,受到国内外大客户广泛关注,目前产品进展顺利,有望为公司联接业务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公司将在现有数据中心100G/200G/400G/800G全系列光模块产品矩阵下,不断拓宽产品线宽度,加速布局应用于LPO的高速率光模块产品,同步1.6T、3.2T产品开发,继续保持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地位。 前三季度,公司从费用率、毛利率、现金流情况等方面,均体现了有效管控成效,整体有质量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华工科技将持续以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为抓手,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数字赋能”主赛道,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的产品,确保实现公司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二、提问交流 提问:校企改制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经过近两年的探索,2021年3月,华工科技按照国家“校企改革”“国企混改”的政策要求,完成了改制,从高校所属上市公司正式转制成为武汉国资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也树立了校企分离改革的标杆样本。此次改制为公司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让公司焕发了新的活力,华工科技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目前来看,至少对未来产生了几点深远影响: 一是搭建起经营管理层、核心骨干与股东利益一致的股权架构及中长期激励、约束相统一的机制,推动核心骨干向“事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转变,形成了团队与公司股东同频共振的局面。团队及核心骨干员工参与到基金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以及补充协议中所设定的业绩对赌和增量绩效激励条件及办法,初步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励了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 二是决策效率、经营自主权显著提升。通过设立基金模式,国恒作为治理层面的大股东,上市公司诸多重大决策事项在这个层面上给予决策审批,大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决策效率,缩短了经营层面重大事项的决策流程,提高了上市公司市场应变能力。 三是能力破局提升发展质效。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持续下降,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产出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各业务板块在产业布局、业务发展、核心平台打造(研发平台、制造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行业市场口碑及未来业务增长点的夯实及准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事项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 提问:公司的传感器、PTC业务市占率非常高,优势在哪里? 答:公司的传感器业务在氧化物、陶瓷、半导体陶瓷的范畴领域有30年的技术沉淀,突破了配方和工艺的难度,是最早从事PTC研究的企业,也是最早进行PTC市场化的,公司自主掌握PTC加热芯片的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竞争对手主要为德国和日韩企业。在PTC加热器领域,公司率先开发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产品,在热效率和安全方面有先天优势,汽车厂商也意识到舒适度对于汽车产品的重要性,对于车用PTC的需求持续提升。 目前公司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的生产基地,日产能约3万台套,包括水加热器和风加热器等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多数主流车企供应链,占据了较好市场份额。 海外业务开拓方面,公司也在积极进行大众、宝马、通用三大客户体系的导入,公司的产品在性能及成本上均优于海外竞争对手,已具备较强竞争力。 未来公司正布局实现从新能源汽车到工业光伏储能,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产品方向上会从温感进一步向汽车热管理多合一集成,压力、光、雨量、气体、空气质量等多合一功能集成化产品上拓展,持续挖掘新的增长点,保持高速增长。 提问:公司在北美通信业务最新进展情况? 答:1)相干模块:400G相干,历经了十几个厂家的设备5-6个月的适配、联调、测试,已经陆续拿到几K级订单,并开始批量出货了。2)800GLPO全系列模块都正在AI公司、设备商进行测试,预2-3个月左右可以测试完成,目前结果正常、顺利。3)400G/800GDSP系列模块,已经开始批量出货。整体来看,明年Q1末,这三个系列产品都会批量出货。 提问:激光业务今年发展展望及公司优势? 答:1)低功率:前三季度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3C行业下降,低功率产品目前在转型、创新,原先围绕3C,包括打标、切割、焊接;现在把3C作为一个事业部,未来围绕半导体、PCB、FPC、汽车电子专门成立事业部,今年新增业务这块预计是有突破的;2)高功率行业:单纯做切割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公司围绕客户痛点,提供智能制造产品、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智慧工厂,所以市场需求较大,盈利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公司在改制之初就开始前瞻性的布局智能制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拓展,已逐步形成了领先优势,公司为中联重科、甘肃博睿等提供的“大型柔性智能备料车间”,“大型柔性钢板备料智能‘黑灯’产线”,“基于5G的钢结构桥梁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等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分别上榜“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获得“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及“首届全国交通企业智慧建设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等一系列国家级奖项。如果单看卖装备还是受了行业下行很大的影响,但是公司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船舶桥梁、建筑等六大行业的标杆客户,为客户打造了一系列样板工厂和灯塔工厂,已成为行业风向标,并在行业内复制样板及深度开拓,带动了公司的装备销售业务。公司的智能制造订单多数规模突破亿元,一个项目就包含几十台相应激光设备,发展潜力较大,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