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新华财经]:10月流动性观察:地方化债提速,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10月流动性观察:地方化债提速,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2023-11-02新华财经L***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10月流动性观察:地方化债提速,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2023年11月2日 作者:刁倩蔡翔宇 电话:13488659604 邮箱:diaoqian@xinhua.org 10月流动性观察:地方化债提速,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10月份,受特殊债发行提速、税期扰动致资金面有所收敛,随着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资金面保持平稳。截至10月3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9040亿元。展望11月流动性,尽管资金面压力仍然不小,但流动性环境或仍将保持稳中偏松。 编辑:杜少军 审核:张骐 10月资金利率整体走势较为平稳,月末利率有所走高。由于政府债融资等因素的影响,资金利率难以大幅下行,同时,银行与非银的利差扩大也再现了流动性分层现象。10月15日,1年期MLF操作利率与LPR报价均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从月度利率水平看,10月月度利率继续上行报1.98%,高于政策利率1.80%。有分析指出,央行或可通过加大公开市场净投放规模,甚至是再度降准等方式,推动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 官方网站:www.cnfic.com 客服热线:400-6123115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请参阅本报告最末重要声明 1/6 目录 一、流动性投放: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提速,央行加大投放护航资金面3 二、资金利率走势:资金面保持平稳,资金利率月末有所走高4 三、货币政策展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优化信贷结构5 图表目录 图表1:2023年10月公开市场操作情况3 图表2:近六个月以来资金利率走势4 图表3:DR007月度均值与公开市场7天操作利率5 10月流动性观察:地方化债提速,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10月份,受特殊债发行提速、税期扰动致资金面有所收敛,随着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资金面保持平稳。截至10月3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9040亿元。展望11月流动性,尽管资金面压力仍然不小,但流动性环境或仍将保持稳中偏松。 一、流动性投放: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提速,央行加大投放护航资金面 10月份,受特殊债发行提速、税期扰动致资金面有所收敛,随着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资金面保持平稳。10月初,在跨过中秋国庆假期后,公开市场资金净回笼量较大。这也显示了跨季等短期因素淡出后,央行灵活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意图。随着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提速,以及税期临近,10月中下旬流动性偏紧。在资金面延续收敛态势下,10月16日央行加量平价续作了7890亿元MLF,当月到期规模为5000亿元,实现净投放2890亿元。随后从10月20日起至10月底,央行连续实施大额资金净投放,支持货币市场度过了10月流动性压力最大的阶段。截至10月3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9040亿元。 图表1:2023年10月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新华财经研报中心整理 10月资金面主要受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加速、缴税等因素影响,扰动加大。10月资金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于:一是10月初流动性回笼额度较大,对资金面带来一定扰动。10月1日-10月11日,公开市场有19390亿元逆回购到期,但考虑到月初资金需求较弱,适度回笼也是灵活调节的体现。二是10月以来,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密集发行,供给放量对资金面形成一定的“抽水”效应。据光大证券估计,截至10月20日,共有内蒙古、天津、辽宁等21个省(区、市)披露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累计净融资规模9438亿元。在地方政府债发行加力提效的背景下,10月政府债净 融资规模或达1.25万亿元。10月是传统缴税大月,税期因素也对资金面形成扰动。10月纳税申报截止日为10月23日,而纳税申报截止日前几个工作日资金面收紧也受到税期扰动影响。随着缴税截止,税期对资金面的扰动已基本体现,后续其影响将明显缓解。 展望11月流动性,尽管资金面压力仍然不小,但流动性环境或仍将保持稳中偏松。未来资金面影响因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后续两个月仍有近1.5万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将对资金面造成压力。二是政府债融资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考虑到央行货币政策中性偏宽的基调没有改变,年内降准或MLF超额续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资金利率走势:资金面保持平稳,资金利率月末有所走高 10月资金利率整体走势较为平稳,月末资金利率有所走高。进入10月,资金利率有所回落。10月7日,银行间市场1天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7天期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分别为1.21%、1.83%,较9月28日分别下行99个基点、41个基点。DR007虽在10月8日小幅回落至1.76%,但随后又再度回升至政策利率上方运行。由于政府债融资等因素的影响,资金利率难以大幅下行,但是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资金利率也难以大幅上行。临近月末,叠加缴税影响,资金利率先上后下。23日为缴税截止日,20日至22日,DR001基本在1.93%-1.97%之间波动,而后下行,24日回落至1.59%,而R007在2.4%-3.1%之间波动,部分反映了跨月需求。 此外,流动性分层再现。10月20日-24日当周R007与DR007利差一度达到100bp以上,R001与DR001利差也一度达到50bp以上;相比9月末跨季时银行和非银机构的拆借利差较小,R007与DR007利差最高仅在38bp,当前扩大的利差指向流动性分层的现象加剧。 图表2:近六个月以来资金利率走势 来源:新华财经 10月15日,1年期MLF操作利率为2.50%,与上个月保持一致;10月LPR也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报价不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近期市场利率持续处于高位,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报价行下调贷款利率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贷款利率下行空间有限,要为支持实体经济留足“弹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复苏动能增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迫切性下降。未来LPR可能还有一定下调空间,特别是5年期以上LPR单独下调的可能性较大。 图表3:DR007月度均值与公开市场7天操作利率 来源:新华财经研报中心整理 从月度利率水平看,10月月度利率有所上行,继续高于调降后的政策利率1.80%。DR007的10月月度利率报1.98%,较上月平均利率1.97%上行0.01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目前DR007偏离政策利率的幅度已经不小,在当前经济回升仍在爬坡过坎、市场信心仍需提振的关键时期,流动性环境宜适度宽松不宜紧,央行或可通过加大公开市场净投放规模,甚至是再度降准等方式,推动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 三、货币政策展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会议提出,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 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 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总量上,继续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央行强调,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坚决不能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要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总量上合理增长,结构上有增有减,节奏上平稳适度,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数量和社会融资总量上还有适度宽松、合理增长的空间。在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将以提升企业和市场主体预期、信心、意愿和能动性为抓手,促进资本和资金更精准、畅达地为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以量的合理增长支撑实体经济企稳向好。 结构上,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指出,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及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同时,本次会议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预计接下来将会把金融资源将重点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争取尽快培育出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动能新优势产业,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结合“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后期央行针对这些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持续“扩容”。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研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不对外公开发布,仅供接收客户参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