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贵阳智能大数据战略研究院]: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未来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未来

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未来

贵阳智能大数据战略研究院 2023年7月24日 报 绿色金融简 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未来 导读 数字化技术可以从降低银行信用风险、提升监管水平、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赋能绿色金融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数字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未来对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应用将日益增多,重点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包括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一站式绿色信贷管理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绿色金融数据监测管理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计算等数字技术建立ESG数据库和评价体 系,大数据和云计算可赋能普惠金融在金融服务设施落后地区发展线上银行。 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未来 绿色金融的根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后。紧随其后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绿色金融的国际发展首次被纳入核心议题,就此启动多个经济体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绿色步伐,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2020年起绿色金融逐渐形成国际规模,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双重助推下,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工具,以加速度实现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渗透。根据TheCityUK(英国一家促进金融及金融服务的非营利行业组织)和法国巴黎银行的最新研究,2021年全球绿色融资达到5406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万川涌入,涓流汇集,今天的绿色金融已走到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绿色金融实践现状 (一)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据TheCityUK和法国巴黎银行最新研究报告《GreenFinance:Aquantitativeassessmentofmarkettrends》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绿色金融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比由2012年的0.1%增 至2021年的4%,从52亿美元上升到5406亿美元,增长逾100倍。彭博社估计,到2025年, 全球绿色资产有望超过53万亿美元。 1.绿色信贷。2017年是绿色信贷数据的元年,在2017年至2021年的5年间,全球绿色信 贷年总量从约为4.32亿美元的基数增至2021年的786亿美元,涨幅近200倍。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2022年3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 目前,全球对公信贷产品主要有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信贷、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绿色及可持续贸易信贷和绿色项目融资及再融资信贷,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发展最为迅猛,根据路孚特(Refinitiv,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旗下的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统计数据,2021年新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比2020年同比增长300%以上,攀升至7170亿美元。 对私信贷产品主要有可持续挂钩的绿色账户和信贷产品,即通过与客户的个人碳足迹、碳信用或与客户消费的可持续性产品挂钩等条款,实现利率降低或返现等奖励措施。 2.绿色债券。过去10年间绿色债券总量占绿色金融总量的93.1%,发行量从2012年的23 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5115亿美元,10年累计发行总额为1.4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债券市场的1.7%左右。 从上市国家来看,在过去10年间,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累积发行量分别占同期总量的13.6%和11.6%,中国、美国绿色债券在本国的占比分别为1.2%和0.6%。 从发行规模来看,过去10年间发行的10大主权债中,9只来自欧盟,其中最大两只均发行于2021年,分别来自英国(137亿美元)和意大利(101亿美元)。10大公司债中,4只来自美国的公司,其中最大一只是苹果公司2016年发行的120亿美元绿债。 从债券主题来看,除了绿色项目债券外,其他新型产品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蓝色债券、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碳中和债券、疫情救济债券、绿色担保债券、绿色零售债券以及绿色数码债券等。 3.绿色保险。瑞士再保险(SwissReInstitute)2021年报显示,2021年全球由洪水、飓风 和野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2700亿美元,其中实际投保的不到一半,即1110亿美元。尽管如此,该投保数字仍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国际上较具代表性的绿色保险产品有针对企业、家庭、公共团体和政府的巨灾保险、绿色能源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车险和碳排放信用保险等,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有瑞士再保险开发的碳信用保险产品;慕尼黑再保险(MunichRe)开发的产能系统长期电池性能保险;安盛(AXA)通过保险产品来支持“绿色”技术;中国平安推出的环境责任险、巨灾险、野生动物保护险等环境生态相关产品以及为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普惠保险产品;安联 (Allianz)为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绿色建筑保险推出的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等。 4.绿色股权产品。过去10年间绿色企业的市值年均增长率为40.1%,绿色上市公司数量从 2012年的401家增至2021年的669家。 从IPO发行来看,过去10年累计发行数量为129家,在2021年有拔地而起的涨势,新发 从2020年的10家左右增至近50家,发行规模由2020年的40亿美元左右增至260亿美元左右。就发行者行业而言,电动汽车位居首位,其次是水电和潮汐能源,然后是替代型电力能源行业。 从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来看,2017年和2019年成绩突出,分别为2017年来自中国的4笔大型私募股权投资以及2019年对美国RivianAutomotive一家企业的投资。以投资板块而言,过去10年间消费周期板块获得的绿色私募股权投资最多,约为268亿美元,占绿色私募股权投资总额的52.8%;以投资种类而言,过去10年绿色风险投资占私募股权的最大份额,约64.6%。 5.碳市场。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2021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范围累计已实施25个碳市场,覆盖全球17%的温室气体排放,电力是全球碳市场覆盖率最高的行业。碳价在2021年呈上涨趋势,截至当年年底,欧盟碳市场的配额价格突破了1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的主要国家有中国、英国和德国;中国国家碳市场凭借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6.绿色资管产品。目前全球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基金种类主要有绿色股票基金、绿色债券基金、绿色保险基金、绿色项目或产业基金、碳基金等。根据数据提供商路孚特旗下基金分析公司理柏(RefinitivLipper)数据显示,全球ESG基金流入在2021年创下6490亿美元最高全年纪录(数据截止到2021年11月30日),目前占全球基金资产的10%。据欧洲金融市场协会(AFME)《ESGFinanceReportQ42021and2021FullYear》报告显示,ESG股票基金迄今为止是全球最大的基金资产类别,在全球占比是ESG债券基金的两倍多,分别为50.3%和22.1%。从投资回报率来看,以投资回报率为主要衡量因素的资管机构从2021年的42%降至3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单纯地以经济回报作为投资活动的主要筛选标准,而更加关注投资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正面影响。 (二)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完善、日益严格 1.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是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明确了绿色金融将积极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三大方面。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已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政策思路,及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 欧盟的绿色金融政策是很多国家的重要参考标准,其政策框架以2018年的《可持续发展融资计划》(ActionPlan:Financ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为核心,重点在绿色分类法、监管和披露要求上。欧央行和英国央行分别已经使用压力测试来评估银行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的能力,欧央行的压力测试主要分为年度压力测试、特定风险压力测试和以宏观审慎为目的压力测试三种类型。 英国是全球首个立法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2019年,英国发布《绿色金融战略》(GreenFinanceStrategy),其核心要素是金融绿色化、融资绿色化和紧握机遇。 美国于2021年再次重返《巴黎协定》,拜登上台后通过联合国、七国集团(G7)以及(G20)等多边机制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但美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没有更新,该体系以1980年《超级基金法》(CERCLA或SuperfundLaw)为起点,核心是推进环境净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对气候风险防控同样适用。 2.国家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工具坚持“先立后破”,鼓励“两条腿走路”,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 欧央行体系通过公共部门资产购买计划(PublicSectorPurchaseProgramme,PSPP)和企业部门资产购买计划(CorporateSectorPurchaseProgramme,CSPP)购买绿色债券,并将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纳入抵押品合格资产范围。 英国在2009年颁布《贷款担保计划》(Mortgageguaranteescheme),鼓励中小企业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 3.主流监管法规。目前主流的监管重点措施有强制将气候风险纳入管理全流程、引入气候压力测试和加强气候信息披露,其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已成为全球监管共识。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指引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截至目前,欧盟、英国、瑞士、新西兰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已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 (TCFD)建议纳入信息披露要求;欧盟、英国、美国等都建立了环境披露合规制度,并在披露监督上建立多种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如美国每年抽取3%左右的企业开展数据核查。 (三)部分绿色金融领域已出现主流标准 1.净零标准。格拉斯哥净零联盟(GFANZ)是引领全球金融机构以金融力量驱动净零目标实现的倡议组织,该倡议的目标是整合全球类似倡议或联盟,通过对会员强制实施净零要求和实践,整合、统一全球金融机构的净零步伐。 2.绿色经济活动标准。欧盟于2021年发布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EUTaxonomy,下文简称《欧盟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最被广泛参考的绿色分类标准。我国于2021年4月 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该版目录采用了《欧盟分类法》“无重大损害”原则。此外,我国于2022年发布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国家金融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在国际合作层面,我国和欧盟联手于2021年11月发布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TheEU-ChinaCommonGroundTaxonomy,下文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并在持续更新中。这份目录以《欧盟分类法》和我国《绿色债券分类目录》为主体,编制了一套普适性的绿色语言体系。截至2022年6月,已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中国)分别用《共同分类目录》完成了债券和融资项目。 3.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绿色债券的国际主流标准框架由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以及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标准构成。前者侧重于为绿色债券发行流程提供原则和指引,后者则是气候债券的认证体系,为发行人提供了一系列满足CBI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