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H1公司实现营收33.45亿元,同比-9.42%;实现归母净利润1.94亿元,同比+5.20%;实现扣非净利润1.45亿元,同比-13.35%。分季度看,公司2023年Q2实现营收16.08亿元,同比-9.61%,环比-7.41%;实现归母净利润0.48亿元,同比-23.13%,环比-66.68%;实现扣非净利润0.31亿元,同比-43.70%,环比-72.62%。 新兴业务贡献增量,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受行业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影响,公司营收同比小幅下降。然而,2023年H1,公司继续保持了在天线、无线充电、EMI/EMC等市场的优势地位,并在商业卫星通讯、服务器、汽车及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取得快速突破,业务规模快速扩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有所改善。2023年H1公司毛利率为18.52%,同比-0.34pcts;净利率为5.70%,同比+0.70pcts。费用方面,2023年H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81%/3.60%/8.33%/0.57%, 同期变动+0.08/+0.06/-0.19/-0.61pct。其中,财务费用率与绝对值同比均有所下降,主要系汇率变动引起的汇兑损失减少所致。 持续强化LCP一体化布局,消费+通讯+汽车多元业务引擎动能强劲:2023年H1,公司继续保持了天线、无线充电、EMI/EMC等业务的市场优势,客户开拓进展顺利;同时,持续拓展高精密连接器、LCP模组/毫米波天线、UWB、汽车互联产品、被动元件等新业务,实现了从单一业务到“消费电子+卫星通讯+智能汽车”多元化业务的跨越,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及未来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重要增长力量。高精密连接器方面,公司依托自身射频技术、磁性材料等技术优势,在商业卫星通讯领域实现业务突破,业务规模快速扩大。LCP及毫米波天线模组方面,公司不断加强“LCP材料->LCP零件->LCP模组”的一站式能力,自主研发的LCP薄膜、LCP高频FCCL通过了美国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认证,已服务北美大客户。汽车互联产品方面,公司加大客户、业务拓展力度,已获得特斯拉、大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一汽红旗、一汽奔腾、长安汽车、Rivian、奔驰、美国伟世通、富士康等国内外主机厂及Tier1的供应资质,相应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被动元件方面,公司瞄准被动元件高端定位,成功开发多品类、多型号的高端电阻及MLCC产品,其中高端MLCC产品的电气性能、可靠性等指标达到日韩同行同类型MLCC产品的技术水平。UWB业务方面,公司产品目前已应用于智能汽车钥匙、智能门锁、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安防、智能音响等物联网及智能家居产品,实现了公司在物联网/智能家居应用领域的业务拓展。 智能家居/车电需求高企,车电业务有望迎来高增长:在5G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带动下,物联网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其中智能家居是物联网产业中快速发展的突出领域。据statista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261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2078亿美元,2022—2026年智能家居市场预计将以13.3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6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达453亿美元。目前,公司已与NXP达成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UWB在物联网、车联网领域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随着UWB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公司有望凭借领先优势,把握新兴业务增长机遇。此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景气度也为公司盈利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568.1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3.5%; 2023年H1,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311.1万辆,同比增长38.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7.4%。在汽车互联业务方面,公司已获得大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一汽红旗、一汽奔腾、长安汽车、Rivian、奔驰、美国伟世通等国内外主机厂及Tier1的供应资质,正在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并与Tesla、ZOOX、比亚迪、丰田、日产、长安、华为、小米、哈曼、Novem等国内外十几家主机厂及Tier1进行商务与项目接洽。伴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未来公司汽车互联业务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射频元器件企业,是最早开展5G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公司紧抓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向产业链上游环节的电子材料与元件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拓展物联网/智能家居、商业卫星通讯、智能汽车等新行业,打开公司发展新空间。2023年H1,公司继续保持天线、无线充电、EMI/EMC等业务的市场优势,加大客户导入力度;加大在智能家居、商业卫星通讯、智能汽车等新应用领域的投入,实现从消费电子到“消费电子+卫星通讯+智能汽车”多业务发展阶段的跨越,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及业务规模扩大提供重要增长力量。我们看好公司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广阔,公司的传统业务、新兴业务面临较大增长机遇,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5亿元、11.63亿元、13.71亿元,EPS分别为0.87元、1.20元、1.42元,PE分别为20X、14X、12X。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客户相对集中风险,汇率波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