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惠誉下调美国评级,市场关注比较少,美股跌了,讨论才变多。 美债是否违约,是否会继续违约,对咱们的直接影响不外乎亮点,一个是欠咱们的钱会不会也赖账,另一个是美股如果出现风险,是否会冲击港股,进而传导到A股 昨天惠誉下调美国评级,市场关注比较少,美股跌了,讨论才变多。 美债是否违约,是否会继续违约,对咱们的直接影响不外乎亮点,一个是欠咱们的钱会不会也赖账,另一个是美股如果出现风险,是否会冲击港股,进而传导到A股。 第一个点,看美国财政部能不能卖出去欠条,以多高的利息卖出去就好了。 卖不动或者说利息太高,那就说明后续的风险如惠誉所说的,三年内都要各种折腾。第二个点,看恒生跌幅和日经比,哪个跌的多,如果比日经跌得少,那传导就少。毕竟日本也有自己的债务风险且日经涨得多,港股都已经跌到地下室了。 从博弈的角度,美国如果出现违约,对咱们来说不完全是坏事,但A股没有这么硬的脊梁,还是可能跟跌一下的,且看哪个板块会出来扛一下指数。 客观看,券商、地产、汽车三个板块确实开始内部分化。从市场预期来看,券商最后的故事是重组。 前几年也多次传过重组。 当下券商降费降薪也好,减员也罢,都是减少这种“过手油”在经济活动中的摩擦成本,所以重组的预期可以有,但是否能延续这波行情,不得而知。 指不定是回调,然后真重组,又来一波。 地产这个方向,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变过,市场的终极预期是救地产,这个从跟踪来看,可能会落空。 总的框架还是以保交楼+旧改为核心,适当放松之前过紧的调控政策,比如认房认贷,同时对改善型住房开口子。至于存量房的利率下降,是顺应利率中长期的下调。 商业银行不降,老百姓也会折腾着把房子卖了再贷一遍,反正首套房交易的税费都降了。所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救城投的概率,高于救房地产企业。 城投欠的多是内债,可以通过置换来逐步降低付息压力。而很多房企欠的是美元债。 两者还是不一样的。 汽车我们很熟了,总聊也没啥意思。 小鹏核心研发离职,继任者是百度这个黄埔军校出来的,这都不知道第几回了。汽车后续要走出海外,一定要经历一次大召回。 如果这个召回是先发生在国内市场,那么代价还小。如果发生在海外市场,那可能会滑铁卢。 国产车虽然还没怎么走出海外,但这个论断,我们可以摆在这里,以后再回来看。某些品牌带了坏头,品控用品宣来替代,早晚出事。 消费的问题,其实是市场情绪最抵触的方向。一讲消费,市场就问,你发钱了吗? 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内循环消费体系,还是要刺激一次消费?怀揣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讨论。 我们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消费市场发达,而我们的不发达。 发达的,到位的市场,撒钱效果很好,忍受通胀就好,通胀也可以加息,因为可以通过铸币权让全世界买单。但我们消费市场不发达,撒钱通胀可能更严重,且没有铸币权,通胀无法对外输出。 所以,我们的消费发展,可能要通过5-10来逐步建设,核心是建设一个“你的消费,我的收入”的统一大市场。 这话比较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神经末梢和微血管生长的过程。 更多是一个三四线繁荣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和一线纸醉金迷的消费没啥关系。 聊到这就多说一个例子,一位做数据分析的朋友就说过,汽车消费刺激一线根本没用,车牌价值都十几万一张,到手了买进口车的概率远高于不限牌的城市,所以汽车消费刺激,优先二三四线和农村是没错的。 证券、地产、汽车、消费,这四个最近政策的抓手,都到了内部分化的阶段。那么之前的强势便是淡化,更多做为有逾期和有驱动的板块参与后续的轮动。 市场在历经这个底部确认后,带有高质量发展标签的板块,还是会逐步回来,比如数字经济、工业母机、半导体、消费电子、AI等等。偏周期的,也会回归行业本身。 这个位置,根据中报来推演全年收官,然后进行配置调仓,是主要的工作,机构也在干这个活。 周末我得空的时候,会把自己看的几个行业都捋一遍码一下,现在围观的嫩菜太多,懒得看他们杠,就不公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