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制菜行业拥有万亿级潜力市场,疫后C端渗透率加速提升。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产物,通过将分散的流程集中前置处理及保鲜运输以平衡效率及口味。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规模达4196亿,19-22年CAGR近20%;2030年有望达到1.2万亿。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渗透率仅10-15%(美、日达60%以上),提升空间大。B端市场起步早、核心解决餐企综合成本高企痛点;C端市场尚处消费者教育初期、疫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占预制菜行业总规模17-21年从15%提升至20%,B端主导但C端增速更快。、中国预制菜C端消费的时代红利正在释放。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是国内外预制菜行业发展的主推力,疫情三年进一步助推居民宅家消费习惯培养。B端市场注重成本最优,C端市场注重品质与性价比。预制菜与外卖客群适度重叠,但随着工艺进步,“流程把控强+场景覆盖广+同质价更低”优点日益显现。未来中国预制菜有望差异化演绎日本冷冻食品行业1990年后30年C端市场25%到50%提升的故事。 新零售龙头布局C端预制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方机构研究显示,预制菜毛利率比纯生鲜商品毛利率提升普遍在10个百分点以上。盒马鲜生2020年开始大力投入预制菜研发,2023年将预制菜列为一级部门;目前预制菜月均SKU达1000多种,且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近40%。叮咚买菜2022年成立预制菜事业部,同样列为一级部门;2023Q1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GMV已超10亿元,销售占比达到19%,已成为毛利率改善的法宝。两家公司2023年预制菜GMV目标均为50亿元。我们认为,新零售龙头玩转C端预制菜的核心逻辑:广大的中高端客群及品牌力背书,强大的上游生鲜供应链及消费偏好洞察力,高效的及时配送与周转能力。 上市餐饮龙头正在积极发力C端预制菜。同庆楼系安徽老字号餐饮民企,2021年成立子公司重点布局食品工业,打造第三大增长极;同时瞄准鲜肉包、大厨菜等细分赛道,初步形成臭鳜鱼千万量级大单品;已规划建设食品工厂,当前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全销售渠道;2022年食品业务销售额约9400万元,后续有望借力餐饮及酒店业务的全国扩张提高销售半径。广州酒家为广州老字号餐饮国企,月饼与速冻面点发展多年,已在广东省内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积累先发优势;当前速冻食品正发力华东市场,而预制菜布局仍以节令盆菜为主,广式名菜为辅;2023年4月设立预制菜产业基金,后续预将持续发力。 风险提示:食品安全风险;政策风险;渠道铺设不及预期;研发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看好中国预制菜C端消费市场的未来空间,积极布局的餐饮上市公司值得关注。预制菜C端市场正在享受渗透率提升红利,A股市场已有专业预制菜上市公司,同时新零售龙头也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餐饮公司布局预制菜具有品牌力、研发力、供应链复用的优势,但在渠道建设、客户积累和产品周转等方面需要补短板,可以采取差异化产品研发(如保质期略长的SKU)、业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提升增长势能,未来或成为超预期的业务增长点,维持对重点跟踪的同庆楼、广州酒家“买入”评级。 写在前面 疫情后消费渐进复苏,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变化,参考日本冷冻食品行业1990年后30年C端市场从25%提升到50%,中国预制菜行业或有望差异化演绎。 复盘来看,20世纪70年代-90年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外出女性工作增多,外食明显增加;同时伴随美国连锁快餐的引入及门店租金/人力成本走高,B端预制菜迎来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随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趋势下,C端预制菜需求稳步提升。我国和日本预制菜行业均为B端先行,经济发展、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应渗透节奏和成熟期天花板亦不同,但人口规模决定我国C端预制菜市场依旧潜力巨大。 疫情三年宅家经济助推居民消费习惯培养,我国预制菜C端市场正在享受渗透率提升红利。当前A股市场已有C端专业预制菜上市公司;盒马、叮咚等新零售龙头加码布局,也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餐饮公司依托品牌力、研发力、供应链复用的优势也逐步布局,作为盈利新增长点。整体上,C端预制菜市场有望进入加速放量期。 本报告核心探究:我国C端预制菜当前发展机遇;新零售龙头布局C端预制菜的经验与启示;餐饮龙头企业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力方向。 预制菜行业概览:发展早期,格局分散 概念界定:预制菜方便省时,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 预制菜方便省时、健康营养,且能保质保量。预制菜,又称预制调理食品,一般指以各类农、畜、禽、水产品为原辅料,配以调味料等辅料(含食品添加剂),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通常预制菜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贮存或运输,供消费者或餐饮环节加工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后食用。广义预制菜涵盖净菜、速冻面米、速冻火锅料等多种产品;狭义预制菜偏菜肴产品,主要包括调理肉制品、半成品菜肴及成品菜肴。 于个人而言,预制菜免去了买菜、洗菜、切菜等程序,降低烹饪难度,帮助节省时间,且能保证一定的口感,便利不会做饭人群;于餐饮经营者而言,预制菜能更大程度节约人力、空间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丰富产品种类,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质量和口感的稳定性。 表1:预制菜分类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包装菜肴》规定,预制菜根据食用方式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大类。其中即食食品可以直接食用,如腌制熟食等,主要面向C端销售;即热食品需要加热后食用,如快餐料理包、自热火锅等,主要面向B端餐饮企业与C端销售;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均需自行入锅加工或烹调,如调味过的牛排和生鲜切配菜等,即烹食品主要面向B端和C端零售,即配食品主要面向B端餐饮企业。本文主要针对即配、即烹、即热类预制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中市占率较高的细分产品主要为即热类和即烹类,主营即烹领域的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即热类和即烹类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800亿元和2600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51%和47%(基数不含即食品类)。而根据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主营即烹类/即配类/即食类/即热类产品的企业分别占44%/25%/17%/14%。 图1:即配、即烹、即热三类预制菜市占率 图2:四类预制菜企业数量占比及代表企业 图3: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 中国的预制菜产业链由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中游的工厂加工处理,以及下游的B端、C端消费者串联而成。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食品包装加工制造企业和食品原料来源和食品初加工企业(禽畜水产养殖屠宰企业、农作物种植企业、米面粮油和蔬菜初加工企业,以及调味品制造企业等),上游养殖、种植等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参与预制菜生产可有效降低成本。产业链中游主要为预制菜加工企业,以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为主,可以分为自产自销的预制菜企业和委托代工生产预制菜的企业,常以冷链物流配送至下游。产业下游主要为各类消费端口,如经销商和线上电商等。 行业规模:万亿级市场,C端渗透较低但占比逐步提升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迅速,19-22年CAGR达20%,渗透率(预制菜市场规模/餐饮市场规模)相比日美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19-22年CAGR近20%,发展迅速,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此外,相较于日本和美国,中国预制菜市场的渗透率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经营报,《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提到,至21年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而美国、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60%以上,中国预制菜产业仍有较大扩容空间。 图4:中国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及增速(亿元,%) 图5:2021年中国、日本、美国预制菜行业渗透率 预制菜销售渠道包括B端和C端两类,B端市场注重成本最优,C端市场注重品质与性价比。预制菜最初是为餐饮企业提升备菜效率而催生的产品,当前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为主,如连锁餐厅、乡厨、酒店等,核心价值是餐饮端标准化以及后厨烹饪便捷化,B端核心诉求在于通过预制菜实现后厨降本增效,价格敏感度较高,同时注重品牌的履约能力。预制菜C端渠道指食品企业或者餐饮企业在工厂完成预制菜加工后,通过餐饮门店、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核心价值是购买及烹饪便捷、性价比、食材品质,常应用于家庭餐桌和一人食场景。 图6:B端和C端占比 图7:预制菜市场规模拆分估算(仅供参考) B端贡献规模主力,但C端占比不断上升、渗透潜力大。从规模体量看,现阶段以餐饮市场(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及食品加工市场为主的B端市场为主力。据我们估算,当前我国C端预制菜渗透率近5%,提升潜力较大。疫情三年预制菜逐步从餐饮后厨走向家庭餐桌,C端消费关注度大幅提升,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C端占比由2017年的15%提升至2021年的20%。 竞争格局:疫后预制菜行业入局者众多,产业链玩家各有优劣 行业分散,疫后行业红利释放推动企业加快入局。根据头豹研究院,2020年中国预制菜行业CR10仅6.7%,其中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均在2%以下。行业进入壁垒不高,下游分散、不同地域餐饮消费习惯不同、区域属性明显。疫后行业红利释放推动企业加快入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每年成立且仍在业或存续的中国预制菜企业主要维持在12家左右;2022年呈现井喷式增长,年内新增164家预制菜企业。 图8:2016-2023年中国预制菜行业企业成立时间分布 图9:2020年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低 1)按产业链划分,中游预制菜加工企业可以分为五类,包括上游供应商企业、专业预制菜加工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 图10: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图谱 中游各类参与主体中,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占据较大比例。在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中,传统速冻食品企业上榜最多,占榜单一半以上;餐饮行业占比22%,上游供应转型企业行业占比18%。 图11:不同主营行业预制菜企业上榜占比 2)按渠道布局划分,ToB为主的企业在规模优势下成本管控更强、ToC为主企业则更需具备消费洞察力、有望享品牌溢价。 当前B端为主的玩家分三类:一是上游供应转型企业如龙大美食、国联水产等,具备原材料优势与规模化生产优势,成本管控力强;二是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如安井食品,擅长标准品打造且渠道分销能力较强。三是专业预制菜企业,如蒸烩煮、绿进等,专攻料理包市场/酒店菜,多为对应小B客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 C端为主的玩家分三类:一是主攻线下的专业预制菜企业,因菜系丰富&运输半径受制,多为区域型,农贸市场与社区店为主要渠道,发展相对稳健,规模10亿上下。二是线上生鲜电商,供应链资源禀赋,依托精细化前端用户数据&技术创新、强化产品研发,推出大单品持续夯实品牌力,借自有前置仓及线下门店布局满足即时配送,且逐步将预制菜提升至战略地位。三是餐饮企业转型,以食品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优势在于品牌知名度较高,产品口味把控力更强。 伴随C端渗透提速、更多企业加码,原B端为主的企业也逐步有所布局,BC端兼顾成为趋势。 表2:预制菜中游企业比较 预制菜能否跑通C端? 预制菜C端市场驱动力强,但受外卖市场替代性影响,且目前消费者满意度略差; 但潜在客群体量大,未来随健康升级与技术升级及行业标准完善具备较大潜力。 目前预制菜主要通过B端进入消费者口中,C端具备驱动力但占比相对B端较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国内外卖行业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且相对发达,在推动预制菜B端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抑制C端规模扩大;二是目前处于预制菜发展初期,存在口味、价格等要素难以触动消费者的问题;三是消费者教育不足,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偏差,且存在较多反面案例进一步降低消费者信任。我们认为预制菜C端市场具备较大潜力,一是C端潜在客群庞大;二是消费者愈发重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