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岳阳林纸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森海碳汇董事会秘书:邓雅丹碳市场的当下与未来 1.1碳市场简介: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 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双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化交易机制重新分配碳配额资源,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其独有的金融属性,成为碳排放配额、碳税和补贴政策三种碳减排措施中最为市场化的方式。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由强制性配额市场(CEA)和自愿性减排市场(CCER)组成。 配额交易(CEA)特点:仅在排放企业内流转;旨在降低优能效企业成本,提升低能效企业成本。 自愿减排市场交易(CCER)特点:存在转移支付的作用:在生态价值与经济体系中流转;林业碳汇将占大头,扶贫攻坚成果巩固。 1.2碳市场简介:碳配额&CCER的定价机制 碳配额价格由市场决定,理论价格应等于减排的边际成本;碳配额供需决定碳价,碳价与工业活动景气度与能源价格呈正相关;CCER价格以配额价格为锚,但理论上低于配额价格。 与此同时,碳交易市场并非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碳的价格收到各监管要求及交易限制的影响,碳配额覆盖范围、使用场景、分配方式、交易地点及交易规则等都不同程度上塑造了碳交易价格。随着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监管层或积极引进金融工具以促进碳排放的合理价格发现。 “碳市场”将成为国家在排放行业经济体系当中“一只无形的手”,通过调整监管要求及交易限制,从而对经济产生市场化影响。 1.3国内现状: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牵引 中国碳市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6),政府主导之下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2016-2021年),各级政府通过对交易框架的不断调整,规范企业参与碳交易的路径;第三阶段(2021以后),以市场机制牵引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新形态。 目前国内开放了北京、天津、上海等七个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开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用于全国配额及自愿减排的清缴工作。从建立至今运行情况良好,在履约情况上,各市场近年均将近达到100%。 1.4国内现状:交易时间相对集中 市场的交易时间较集中,履约为主要的交易动机。从成交的时间分布来看,在前五个履约周期中,试点市场主体依然集中在履约期,成交量占全年总量的30 %以上。由于市场交易的存续时间依然较短,市场主体尚未形成对碳价格的合理判断和预期,因此在非履约期交易相对比较清淡。 从碳配额价格来看,试点碳市场碳配额价格的波动在不同的履约周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一种分散、收敛再分散的过程。 1.5中外对比:海外成熟,中国起步 截至2022/12/31,全球共有34个碳市场正在运行,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 在覆盖行业范围上,国内仅覆盖电力行业,美国、欧盟、新西兰将电力、交通等多个领域均纳入;在成交均价、价格波动率上,国内相比海外,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交易品种上国内以现货为主,衍生品品类少。 1.6未来方向:行业与交易品类更加丰富 纳入更多行业:最初计划的石化、钢铁、有色、造纸、化工、建材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会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中。 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将进一步丰富:欧盟、美国等主要国际市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全面的衍生类碳金融产品,预计未来将会是国内碳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图片 图片 碳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1“碳市场”推动高排放行业的“优胜劣汰”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工业上先进节能技术的平均普及率仅为30%。 在同一个行业里面,不同企业的碳排放和能耗水平不同,许多小企业的碳排放量大,对社会造成负的外部性,全社会为这些高碳排放买单。碳市场可以定价这种负外部性,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成本,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出清这些落后产能,降低高排放行业的整体排放水平。 往往一个行业内可能存在多个技术和工艺路线,对于那些在碳排放方面具备优势的技术和工艺路线,由于当下经济成本过高,可能很难获得大规模推广的机会。如果碳市场能够很好定价这些减排效果,降低这些低排放技术路线的成本 ,就能使得这些低排放技术路线得到普及。比如,钢铁行业的电炉炼钢、天然气制玻璃、煤化工的光伏补氢等。 “碳市场”用市场化的机制,推动高排放行业的“优胜劣汰”、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优化工业产能利用率及先进节能技术的平均普及率。 2.2“碳市场”推动新能源和减碳技术的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截至2022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40%,能源安全供应并不稳定。碳市场的推广和普及,将会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手段,进一步加速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型,激励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投资和建设风光氢等新能源项目,降低碳排放,推动传统产业 的早日“达峰”和“碳中和”。 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比如CCUS(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目前单纯的CCUS比较难实现经济性,仅有一些国企和央企在做一些尝试,如果未来减碳能带来收益,会推动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个技术的开发中,最终也有希望实现CCUS的低成本和大规模应用的普及 。 “碳市场”通过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推动新能源和减碳技术的发展。2.3“碳市场”改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成为“重中之重”,东西部之间此前都是依赖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调节。相比“有形的手”的二次分配调节,碳市场中的CCER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的跨地区调配,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向发达地区销售CCER。 举例:2022年7月3日,在公司推进下,会宁县通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森海碳汇成功签署《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合作合同》。森海碳汇将负责林业碳汇项目的设计、审定、监测、核证和签发及资金投入,将会宁县林业资源作为碳交易资产上市交易,未来有望为当地带来千万级收入,有助于改善会宁县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2.4“碳市场”为人民币创造真实需求 提高人民币资产的真实需求:在与“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新能源贸易与技术转移等合作过程中,可不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实现“世界市场” 。而人民币能够帮助他们从中国手里买碳排放权,为人民币创造了真实需求,实现大循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 加快开放在岸金融市场:在碳中和战略的引导下,国家正不断规范碳排放交易所管理机制;推进碳远期、碳期权等多种金融产品的发展;同时,可不断扩大市场交易主体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健全的碳金融市场,为流出去的人民币提供更加安全且能盈利的栖息地,以此推动人民币的回流,建立境内外人民币的双向循环机制。 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商品。碳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碳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碳中和背后战略意义在于:1)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自主可控。 2)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水平。 3)在全球气候变暖中,体现大国担当。 4)破除单边主义,深入参与全球碳中和。 5)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碳排放权有望取代石油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商品。-民生